電視辯論的心理招數(shù)
6月17日,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與公民黨黨魁余若薇,舉行了香港史上第一次由電視直播的朝野就重大政策問題分歧的單對單辯論,主題為是否應接受政府提出的政制改革方案。雙方皆希望借此說服公眾,爭取支持。不少人把這次辯論拿來與之前臺灣的馬英九與蔡英文的“雙英辯”相提并論。
政制如何向前走,如何落實《基本法》中的莊嚴承諾,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最終由普選產(chǎn)生,這是困擾了香港近30年的課題,有人希望走得快一些、民主一些;有人則希望走得慢一些、審慎一些,造成社會上嚴重的對立和撕裂。這次曾蔭權要推動通過其提出的政改方案,而余若薇作為反對陣營的代表、前一階段“請辭-補選-公投”運動的總發(fā)言人,則試圖鼓動民意反對方案。
熟悉有關理論、文獻的朋友都知道,電視辯論不是踏上講臺那一刻才開始較量,上臺之前一段日子,雙方已經(jīng)開始暗地里交鋒,主要是通過影響公眾觀感先取得印象分。主要手段包括5種:
1.執(zhí)政者強調自己公務繁忙,沒有太多時間為辯論作好準備;2.執(zhí)政者表現(xiàn)出神態(tài)自若,處理日常公務如舊,讓人看來信心十足;3.強調對方是辯論老手而自己不擅辭令,試圖對觀眾先進行期望管理;4.對自己沒有信心者,就事先貶低這場辯論的意義和重要性;5.事先張揚和點明對手的辯論小伎倆,如玩弄文字游戲等,提前“消毒”。
說穿了,這5種手段大都是本專欄以往說過的期望管理技巧。如果公眾因為這些理由,對你調低期望的話,你的表現(xiàn)便往往能予人驚喜,對你反而有利。
這次曾、余雙方在辯論之前同樣使盡渾身解數(shù)。
首先是曾蔭權陣營向對方大送高帽,指出對方是一位大律師,“雄辯滔滔”,辯才“人所共知”,表面看來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其實是想降低公眾對己方的期望,辯論時只需做得略高于公眾期望,便可克敵制勝,明顯是用上了前述第3項技巧。特首辦公室也不斷放話,表示曾蔭權不是要跟余若薇斗口才,而是希望令市民了解政改方案,變相用上了第4種技巧。
余若薇也不是省油的燈,連日來刻意將弱點展露,說并無必勝把握,又強調辯論在政府總部上演,自己并沒有“主場”之利。在電視專訪中又說:我相信他也會攻,他可能給我貼標簽說我激進。在政改里面,政府拿著所有的牌,他喜歡突襲你,你不能叫暫停,不能想一下、與同事商量,所以不能跟法庭作比較。到時他將冷氣調得很厲害,剛好在你頭頂上,這都很麻煩。
所以余若薇一樣大耍與前述第3種技巧相近的期望管理,不過主題換成了“主場之利”。至于事先張揚對手會在辯論中給自己貼標簽,用的則是第5種技巧。
回到辯論當天雙方的表現(xiàn)。
其實特區(qū)政府推出政改方案已超過半年,方案好壞已被反復討論過不知多少次,大家都耳熟能詳,加上直至辯論前一刻,方案仍未有任何新修訂(最終的大幅度修訂在辯論后第4天才公布),因此這次辯論中,雙方也拿不出任何新的論據(jù)和觀點,勝負分野主要在于雙方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余若薇優(yōu)勝的地方是她能夠從小市民的角度來說明問題、說服公眾。例如在提問部分,她以從市民中搜集來的問題發(fā)問,儼然成了小市民的代言人??偨Y時她又打了一個比方,說好比遇到態(tài)度誠懇的推銷員向你推銷,不買就錯失良機,結果你不好意思不幫襯,之后才發(fā)現(xiàn)貨不對板,退貨卻很難。
這個比喻的感染力在于,大部分市民都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因此余若薇一說,便容易產(chǎn)生共鳴,因而信服她的論點。
結語部分,她的眼眶凝住淚光,聲情并茂,情真意切,配合一句“如果我支持,我對不起下一代”,更把一位女性于辯論時可占的優(yōu)勢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相比之下,曾蔭權的問題是他把一些過去幾個月大家聽過十遍百遍的論據(jù),又以生硬的官方口吻重復了一次,成了一種陳腔濫調。據(jù)報道他曾找來當年香港大學辯論隊的最佳辯論員、如今當上政務官的下屬幫忙集訓,但很難想象,引用比喻等辯論常識ABC,卻在其辯詞中通通附諸闕如,結果他說話就像一部錄音機,尤其是當他頻看提示紙的時候。此外他說話仿佛校長向學生訓話,遠遠不如余若薇般親切。
結果,這場辯論以一個壓倒性的戰(zhàn)果結束,港大民意研究計劃訪問逾500名曾收看或收聽政改辯論的市民,結果71%認為余若薇表現(xiàn)較佳,認為曾蔭權表現(xiàn)較好的只有15%,高下立判。
無論如何,這場辯論始終是一件好事,為香港的憲政傳統(tǒng)建立了一個重要的先例,那就是在重大政策敲定之前,朝野會為此進行電視辯論??紤]到即使民主如美國,也都只有選舉辯論,而沒有“朝野政策辯論”,臺灣也是直到今年才出現(xiàn)“雙英辯”,便知道這樣的朝野政策辯論得來不易。其實早在2007年特首選舉期間,曾蔭權已經(jīng)引入“選舉電視辯論”,那也是香港史上破天荒的首次。這些對于增加政府的問責性和透明度,都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