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制度漫談
蔡子強
英國大選,克萊格所領導的自由民主黨贏得23%選票,卻只拿到9%議席,很多人為此猛呼不值。正如上期本專欄提到,當?shù)睾芏嘣u論都直指這是英國選舉制度造成的扭曲。而這也是克萊格和自民黨,自始至終強烈要求改革選舉制度,引入比例代表制的原因。
究竟英式的單議席單票簡單多數(shù)制,存在著怎樣的問題呢?比例代表制究竟又是怎樣的呢?
單議席單票制最為人所詬病的地方,是它往往不能在議席的分配上面,準確反映出各政治力量在選舉中所獲得支持選票之比例。通常大政黨(即獲較多數(shù)選票的政黨)所獲得的議席比例,會大于其所獲選票的比例,即所謂超額贏得議席(over-representation);而小政黨(即獲較少數(shù)選票政黨)所獲得的議席比例,則會少于其所獲選票比例,即所謂超額喪失議席(under-representation)。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狀況,便是因簡單多數(shù)制在某種程度上說,選舉結(jié)果有著壟斷及獨占的性質(zhì),這種情況在單議席選區(qū)制下尤其嚴重。
請看以下例子:在某個選區(qū)中,A 政黨候選人取得選區(qū)中34%選票;B、C政黨的候選人分別取得33%選票,但因采用單議席選區(qū)簡單多數(shù)制,A 政黨便獨占該個議席,而B和C政黨所各自取得的33%選票,卻一點作用也起不到。如果類似的情況在全國范圍內(nèi)不斷重復發(fā)生,A 政黨所取得的議席比率,便會遠遠高于其所得選票比率,亦即所謂超額贏得議席;相對來說,B和C政黨便超額喪失議席。最極端的例子,便是這樣的情況在全國范圍內(nèi)所有選區(qū)同一時間發(fā)生,結(jié)果A政黨只是取得低于總票數(shù)一半的34%選票,卻贏得100%的議席;相反,其他兩黨總共取得66%的選票,卻半席也分不到。
恰恰是通過這種超額贏得/喪失議席效應,選舉制度可以對一個國家的政黨競爭模式及組織發(fā)展起到深遠影響。最先提出這種看法的,是法國政治學大師莫里斯#8226;迪韋爾熱(Maurice Duverger),早在1950年代,他便提出了后世所稱的“迪韋爾定律”(Duverger's laws),其中有兩個結(jié)論:
一、一輪投票多數(shù)制有助于促成“兩黨制”;
二、比例代表制有助于促成“多黨制”。
為什么一輪投票多數(shù)制有助于促成兩黨制呢?迪韋爾熱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兩個因素所造成。第一個是“機械因素”,即前述的在多數(shù)制下的超額喪失議席效應,對小政黨所產(chǎn)生的災難性影響,使它們長時間地在議會內(nèi)缺乏相當比例的代表,成了其成長及發(fā)展的重要屏障。第二個則是“心理因素”,在單一議席選區(qū)制下,選民很容易想到,他們投票給第三大政黨,很多時候會是白投的,于是便索性把自己的票投給其余兩個較大政黨當中沒有那么厭惡的一個,以防止最厭惡的那個當選,也就是所謂“策略性投票”(strategic voting)的出現(xiàn),進一步打擊了兩大政黨以外的小政黨的生存空間。
相反,在比例代表制下,不同政黨大致上可以按照其得票比例來分配議席。它與單議席單票制有以下的不同:
一、單議席單票制,顧名思義,每個選區(qū)只有一個議席;而比例代表制,則每個選區(qū)最低限度有多于一個議席。以香港為例,是4個到8個議席不等。最極端的例子,可以舉以色列和荷蘭,全國只有一個選區(qū),分別有多達120及150個議席;
二、單議席單票制通常以“個人”名義參選,而比例代表制則通常以“名單”或“政黨”名義參選;
三、單議席單票制是一種“勝家通吃”的制度(winner-takes-all system),參選者碰上的是“勝者全贏;負者全輸”的局面;相反,比例代表制是嘗試將議席按照不同政黨或參選名單所得的選票分布情況來進行分配,希望在議席分配上達到較平均的效果。
例如,一個選區(qū)有10個議席,在大選中A政黨拿到60%選票,B政黨拿到30%,C政黨拿到10%。如果采用比例代表制,3個政黨便分別拿到6個、3個、1個議席,B和C兩個小黨并不會兩手空空、一無所得。
這樣的話,前述小政黨超額喪失議席的情況可以大大得到改善,而選民投票給小政黨的心理障礙也大為減少,小政黨的生存及發(fā)展空間因此大為拓展。于是沒有太大的誘因推動傾向接近的政黨進行合并;也沒有太大的力量阻止政黨內(nèi)部出現(xiàn)分裂。因為無須在大一統(tǒng)及高度集結(jié)力量的情況下,各政治力量仍可憑借縱使較零碎的實力取得議席。這就導致多黨制的局面。
英國一直以來都是采用單議席單票制,實力上旗鼓相當?shù)谋J攸h和工黨一直無意做出改動,無論第三大黨自民黨如何大聲疾呼,兩黨都無動于衷。看完以上有關選舉制度的簡介之后,相信讀者或許也明白個中原因了。這也是上一階段“懸浮議會”(Hung Parliament,沒有多數(shù)黨的議會)中,克萊格與布朗、卡梅倫討價還價的焦點所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