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國最早一批獨生子女已年滿30周歲,并進入婚育高峰期,他們的下一代被稱為“獨二代”?!蔼毝币怀錾团錾狭艘粋€難題:父母雙方都是獨苗苗,孩子到底跟誰的姓?
于是,像“李楊”、“周陳”等將父母的姓組合在一起的創(chuàng)新姓氏便由此誕生,在如今的幼兒園里很常見。對此,湖南省社科院副巡視員、社會學專家方向新認為:孩子取什么樣的名,跟誰的姓,應以家庭情感為重,盡量兼顧夫妻雙方的心理需要。也有專家認為,從長遠來看,國家應該出臺相關政策,允許公民使用兩姓組合的姓氏,并在法律上予以認可。這不僅有利于解決“獨二代”跟誰姓的社會問題,也有利于打破由“承祖”而導致的社會封閉,使其更開放,自由度更高。
如果說孩子跟誰的姓是父母的權利,那么只要符合國家政策法規(guī),能確保給孩子順利上戶口,外人還真不能干涉別人的“內政”、“私事”。但針對有的專家建議國家從法律上承認組合姓氏,并大力推崇組合姓氏這一做法,我卻覺得應該好好說道說道。
如果說“李楊”、“周陳”等組合姓氏社會可以接受,那么不說遠了,到獨三代、獨四代時,以這些組合復姓為基礎再組合的復復姓、復復復姓,會讓中國人的名字變得有多長?不敢想象“李楊周陳”組合成一個新姓氏時,社會是一種什么狀況。
跟誰的姓,在中國已探索實踐了好幾千年,民間也有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雖然獨生子女的出現,打破了這種約定俗成,把姓氏當成爭奪的尤物,但無論如何,還是應該尊重傳統(tǒng),以家庭感情為重,協(xié)商確定以父母其中一姓為妥,不宜用折中的方式生造出諸多“復姓”來。
古語說:“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痹诤⒆痈l的姓的問題上,不要執(zhí)拗,更不要斤斤計較。其實,跟誰姓都是自己的孩子,姓什么都減少不了父母對子女的愛,那又何必為了這么一個“形式”、“名義”,而人為把簡單問題復雜化,把單姓組合成不倫不類的復姓呢?
盡管我不知道專家出于何種心理贊成這個做法,盡管姓氏跟“承祖”的確有一點關系,但姓氏絕對不會在這個開放多元的社會里讓人們更封閉。可見,組合姓氏發(fā)展壯大的土壤其實是不存在的。站在同情的角度上,部分專家支出的起復性“善意高招”,其實不是為父母好,為孩子好,而是一種想當然、不負責任的做法。
真希望“獨一代”們在獨立自主的同時,不要太過張揚。不要因創(chuàng)新而亂了規(guī)矩,讓子孫后代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延續(xù)祖上的“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