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世界,有了更多永遠在路上的遠行人。也許是求學,也許是謀生。我們把年邁的雙親留在家里,在成功的喜悅中,我們可曾記得父母那焦慮與牽念的眼神?
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離家多久,無論我們失敗或是風光得意,總有兩雙飽含深情的眼睛,遠隔千山萬水,始終在默默注視著、追蹤著我們。她不會因你一時的榮耀而忘乎所以,他不會因你長久的挫敗而沮喪懊惱。他和她只關心你是否平安無恙、是否健康快樂、是否能順利成長。他和她只有一件事藏在心里不說:孩子,你什么時候能回家看看?那就是我們的父母。許多年中,我們可曾為自己對父母的疏忽大意與冷漠麻木感到過愧疚?
而現(xiàn)實世界里,茫茫人海中,那些與“慈母”和“游子”有關的身邊之事,也許被我們輕輕掠過甚至置若罔聞。若是翻開報刊或是點擊互聯(lián)網(wǎng),竟有那么多觸目驚心的事實,令人驚駭,發(fā)人深思:
一個極度貧窮的家庭,為了讓考上大學的兒子交上學費,父母親輪流賣血掙錢。幾年里父母親所賣的血量,能以桶裝。兒子進城后卻迷醉于時髦的生活方式,以父母賣血的錢揮霍擺闊,父母流干了最后一滴血,貧病交加,兒子卻離校出走,音信全無。當媒體終于找到這位浪蕩“游子”之時,他甩下一句冷冷的話:那是他們應該做的!
父母從小對女兒疼愛有加但管教甚嚴,女兒長大,沉迷于物質享受,多次向父母索取錢財,遭拒后竟然殺心頓起,親手將熟睡中的父母殺死,然后將家中財物席卷一空一走了之。緝捕歸案后,對自己的罪行毫無痛心悔改之意。
邊遠山鄉(xiāng),一生辛勞的父母年邁,喪失了勞動能力。兒女將其棄于黑屋不顧,而外出“打工”逃避。黑屋無水無暖,多日后被鄰居發(fā)現(xiàn),老人已經(jīng)凍餓而死。
都市城鎮(zhèn),父母甘愿為生病的兒女捐獻出自己的腎臟、獻出自己的角膜、獻出自己的骨髓,只為能挽救兒女的生命。而父母病危之時,遠方的“游子”卻因事業(yè)正忙一再延誤行期,歸來時父母卻已經(jīng)永遠閉上了眼睛……
當然,也有更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記憶中揮之不去:
在汶川大地震中,一個兒子,不顧余震的危險,從倒塌的房屋下,用雙手瘋一般地刨出被瓦礫掩埋的父親,看著已經(jīng)逝去多時的父親,兒子悲嗆地痛哭。
一位退休的普通工人,家境并不富裕,但為了讓母親在生命最后的日子能看看外面的世界,自制一輛三輪車,將母親安置妥當,然后蹬車馱母風餐露宿周游全國……
患有老年癡呆癥的父親走失,變成盲目流動的“游子”,牽動了全社會的關注。為了尋找父親,全家兄弟姐妹暫時放棄了生意,成為尋找父親的“游子”,直到父親回家。
一位年輕人,母親早逝,父親含辛茹苦把他養(yǎng)大,當他終于考上了省城一所大學之后,父親卻因積勞成疾在老家癱瘓。為了不麻煩親友,不耽誤自己的學業(yè),他毅然決定“背著父親”去讀書,租住在學校附近的小屋,早起晚睡,業(yè)余時間打工掙錢,親自照顧父親,端茶喂藥,精心侍候,使得其父漸漸恢復健康,被傳為佳話。
春節(jié)的車船永遠爆滿永遠擁擠,遠行的游子在車站廣場上苦苦哀求,只希望能得到一張哪怕全程無座的車票,也要在年三十夜趕回家中,與父母一起吃頓團圓飯……
每次看到、聽到這樣的真實記錄,淚水都會溢滿我的眼眶。面對傾其一生心力,節(jié)衣縮食培育了我們卻不求一絲回報的親親父母,我們可有一份真摯的感恩之心?
千年的孟郊在那個美麗的江南水鄉(xiāng)德清,以他不朽的詩作,呼喚著人類的愛心——慈母之愛,游子之愛。即便是父母的錯愛也該原諒;父母偶爾的失誤,也能用真誠的愛來化解。在這個充滿欲望的物質時代,還有什么比人類的感恩更為寶貴的財富呢?
摘自《做人與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