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世紀以來,文學批評與研究的學術成果可謂空前的豐富。另外,文學批評尤其是學院派批評往往因遠離普通讀者的閱讀印象而備受指責,文學研究的固有共識在許多方面都受到了挑戰(zhàn)。文學批評與研究成果的衡量標準缺失,真假不辨,真假難辨,仿佛真正進入了哈羅德·布魯姆所謂的“混亂時代”。造成這~現(xiàn)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探討文學批評與研究社會語境的學術論文數(shù)量眾多,文學批評與研究的學科內部也應進行學理上的檢討和自省。文學批評和研究的前提是文學閱讀。任何閱讀行為都會涉及主體、對象、方式三個要素,也就是誰在讀、讀什么、如何讀的問題。追根溯源,探討以批評和研究為旨歸的文學閱讀的內在規(guī)定性,也許是接近這一問題的可行途徑。
一、閱讀主體:具備較高文學能力的專業(yè)讀者
誰是讀者?對文學閱讀而言,由于文學閱讀行為的高度個性化,這是一個有意義而又難以清楚界定的問題。就文學閱讀主體的身份而言,閱讀的主體可分為普通讀者和專業(yè)讀者。普通讀者的概念廣為人知應歸功于伍爾夫。伍爾夫在《普通讀者》一文中援引約翰生博士對作為一種讀者類型的普通讀者的界定,認為“在評定詩歌榮譽的權利時,盡管高雅的敏感和學術的教條也起著作用,但最終來說應該根據(jù)那未受文學偏見污損的普通讀者的常識”。伍爾夫自居為“普通讀者”,與“批評家和學者”即文學批評和研究的主體相區(qū)別。伍爾夫的普通讀者概念接近于宗白華《常人欣賞文藝的形式》中的“常人”。所謂“常人”,“是指那天真樸素,沒有受過藝術教育與理論,卻也沒有文藝上任何主義及學說的成見的普通人。他們是古今一切文藝的最廣大的讀者和觀眾”。布魯姆在《西方正典》中也提到“塞繆爾·約翰遜和弗吉尼亞·伍爾夫所稱的普通讀者仍然存在”,在布魯姆那里,普通讀者出于閱讀的喜愛,反對各種憎恨學派理論對文學文本的污染,以此守衛(wèi)審美的完整與純粹。
與普通讀者相對的是專業(yè)讀者,主要指將文學作為職業(yè)的讀者。以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為閱讀目的的文學閱讀的主體應當歸屬為專業(yè)讀者。專業(yè)讀者的本質性特征是什么?接受美學提出了理想讀者的概念,即由作者或批評家根據(jù)文學作品的預期效果得以實現(xiàn)而設想出來的讀者類型。姚斯認為“理想讀者不僅具備我們今天可及的一切有關文學史的知識,還能夠有意識地記錄任何審美印象,并反過來印證文本的效果和結構”。伊瑟爾在《閱讀行為》中對這一概念進行了更為詳盡的剖析:理想讀者“必須實現(xiàn)虛構文本的全部潛在意義?!薄白鳛樘摌嬑?,他能彌補在任何關于文學效果與反應的分析中不斷出現(xiàn)的缺陷,不管他被邀請出來解決什么問題,人們可以根據(jù)希望賦予他各種各樣的特性?!毕鄬τ诶硐胱x者的理論虛構性,讀者反應理論的代表人物費什提出“有知識的讀者”的概念,更接近現(xiàn)實的專業(yè)讀者?!?1)能夠熟練地講寫成作品的那種語言。(2)充分地掌握一個成熟的……聽者在其理解過程中所必須的語義知識,包括詞語搭配的可能性、成語專業(yè)以及其他方言行語之類的知識(亦即作為適用語言的人和作為語言的理解者所具有的經驗)。(3)文學能力,就是說,作為一個讀者,他在將文學話語的特性,包括最具有地方色彩技巧(比喻等手法)以及全部風格內在化的過程中具有豐富的經驗?!笨梢钥闯觯M什認為“有知識的讀者”的應具備語言能力和文學能力。法裔學者邁克爾·里法泰爾提出了“超級讀者”,把從事理論研究的讀者群體(作家、批評家、闡釋學家、學者等專業(yè)人士)從讀者群中區(qū)分開來,這類讀者對文學作品的話語特性和文體特征能作出恰當反映,強調該類型的讀者具備特殊的文學能力。綜上所述,專業(yè)讀者由于所從事的職業(yè),被要求具備較高的或特定的文學能力。
對文學批評和研究而言,普通讀者和專業(yè)讀者之間有意義的區(qū)別應體現(xiàn)在文學閱讀能力的差異上。由于文學采用的媒介與人們日常交際所使用的語言看上去很難區(qū)別。因此,“文學教師的任務才更加艱難(比其他藝術教師的任務更加艱難),因為,他的啟蒙學生來就教于他時,自以為已經知曉如何閱讀,并且能夠閱讀,至少是閱讀早報?!边@里的要點,其一是日常語言具備指涉功能,而文學語言更側重于自我指涉功能;其二是閱讀能力不等同于文學閱讀能力。喬納森·卡勒在他的《結構主義詩學》中從讀者的角度提出“文學能力”的概念,認為“懂得一首詩的語言”和“理解這首詩”之間具有明顯的差別,將讀者的文學能力和語言能力區(qū)別開來?!八孪葘ξ膶W話語如何發(fā)揮作用一定心中有數(shù),知道從文本中尋找什么,他必須把這種不曾明言的理解帶人閱讀活動?!边@種“不曾明言的理解”就是理想讀者的“文學能力”。在卡勒的結構主義論域中,這種文學能力最終體現(xiàn)為對敘事規(guī)律或哲學結構程序的自覺和不自覺的把握。普通讀者將語言理解為模仿和表現(xiàn)透明的媒介,只能接觸到語言的指涉內容,換言之,憑借語言能力和對世界的經驗只能接觸到題材層面和故事層面。具備一定文學能力的理想讀者把文學當做文學來閱讀。文學不僅是一種私密話語,讀者通過文字的世界得以窺見精神世界的無限奧秘。文學還是一種技藝。例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如僅僅根據(jù)詩歌語言的指涉內容,常常被讀解為意象優(yōu)美、情境交融的有意境之作。如果注意到作者反復使用“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其言外之意為“今天,我不是個幸福的人,也不做一個幸福的人”。專業(yè)讀者注重對語言的修辭技巧的語義分析,了解其反諷的基本手法,洞見其對塵世幸福的棄絕,就不會將其解讀為一首意象優(yōu)美的浪漫主義詩歌。文學又是一種社會象征,專業(yè)的文學閱讀,要對抗流行的文學成見,對抗隱蔽的意識形態(tài)。將文學當做文學來閱讀,要求專業(yè)讀者具備更高的文學理論素養(yǎng)?!皬?0世紀20年代早期起,文本細讀的實踐都與一定的理論流派相關聯(lián),也有自己的典范,還有一套自己的關于文學形式、意義和價值的理論預設?!碑斎唬膶W能力的高低是相對而言的。讀者的文學能力與作者的文學能力之間常常存在著錯位,讀者與讀者之間的文學能力也存在明顯的差別。但具備一定的文學能力是進入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的基本條件,專業(yè)讀者應是是具備較高文學能力的讀者。
二、閱讀對象:超越文學作品表層結構的作品整體
與傳統(tǒng)的文學理論將文學作品的構成分為內容和形式兩個層次不同,英加登認為文學的藝術作品有四個層次:語詞聲音層次或語音層次:意群層次或語義層次;由事態(tài)、句子的意向性關聯(lián)物投射的客體層次;以及這些客體借以呈現(xiàn)于作品中的圖式化外觀層次?!啊案璧掠醒裕簝热萑巳丝吹靡?,含義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對于大多數(shù)人是一秘密。作品的內容、含義、形式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業(yè)余到專業(yè)構成文學作品的不同層次。對普通讀者而言,內容切近常人的生活世界,形式是盛裝內容的透明器皿,而含義隱藏在內容之后。從人人到有心人又到極少數(shù)人,伴隨著讀者數(shù)量的遞減,分別到達作品內容一含義一形式的不同層次,意味著閱讀質量的逐步提高。閱讀是精神的旅程,不同讀者到達作品的不同層次。
普通讀者往往只能到達文學作品的表層結構,即作品的內容,主要體現(xiàn)為文字的指涉層面。以敘事性作品為例,普通讀者關注的是作品講述的故事。故事好看有驅動力,推動讀者廢寢忘食地快速到達故事的結局,一個故事一旦知曉了結局,這個故事就失去了閱讀的驅動力。僅僅關心故事的人是不會重讀的,他可能會跳過景物、心情、肖像描寫等任何敘事學認為敘事時間停止而文本時間延續(xù)的地方。對讀故事的人而言,基本上都是內容為主形式為輔的信徒,內容與形式可以清楚地分開。形式(技巧)是作家應該關注的,喜愛故事的人沒有必要注意形式。普通讀者中的“有心人”會追尋故事背后的含義。與康德以審美無功利劃定藝術與生活的界限相對照,中國古代有漫長的實用主義或日功利主義的文學傳統(tǒng),強調文以載道和文學的教育功能。被功利主義文藝觀馴化了的讀者解謎一樣去尋找那個故事背后的意義。通過故事說明別的什么的思維方式事實上是通過故事得到別的什么,這與西方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二元對立的本質主義不謀而合。故事是手段,意義是目的,就像現(xiàn)象后面一定有本質一樣,故事后面一定有含義。追尋意義的普通讀者也不關注形式,普通讀者往往得兔忘蹄、得意忘言,是典型的工具論語言觀的信奉者。
專業(yè)讀者的閱讀對象是作品整體。普通讀者的文學閱讀具有最大的自由,可以停留在作品的任何層次上。但以文學批評和研究為目的的讀者既要關注文學作品的表層結構也要關注文學作品的深層結構。專業(yè)讀者也要閱讀故事,體會意義,與普通讀者的感性閱讀不同的是專業(yè)讀者要在理性的層面上以反思的態(tài)度去閱讀。就故事而言,普通讀者關注的是故事是什么,專業(yè)讀者關注的是故事如何講述、作者為何選擇這樣的敘事方式,某一敘事方式會有何種敘事效果?普通讀者是不同程度的淺閱讀者,他對作品的閱讀往往是表層的、內容的、感性的、審美的。換言之是局部閱讀,而專業(yè)讀者,為了批評和研究的目的,必須超越普通讀者的不自覺的感性閱讀,對作品進行內容與形式統(tǒng)一的、感性與理性統(tǒng)一的自覺的整體性閱讀。
三、閱讀方式:批評性閱讀
“文學研究的前進并不是靠隨意地發(fā)明新的概念或歷史方案(這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過是舊方案的更新?lián)Q面),而是靠每一位新的讀者都必須要做的那種與文本的格斗?!蔽膶W研究與文學批評的前提是批評性閱讀。何為批評性閱讀?
首先,批評性閱讀是對抗流行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性閱讀。希利斯·米勒在《當前文學理論的功用》一文中認為“文學理論的未來前景遠大”,因為,文學理論是實現(xiàn)米勒所界定的人文研究的兩大任務的工具,是“檔案記憶工作的一個基本工具,教授批評性閱讀工作的一個工具,而批評性閱讀的工作完全可以充當抗爭語言現(xiàn)實與物質現(xiàn)實這種災難性混淆(其名稱之一是‘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手段。”
其次,批評性閱讀是立足于文本的修辭性閱讀。文學與非文學文本的區(qū)別在形式。文學批評與研究所要求的閱讀方式是與形式相應的閱讀方式,而不僅在于內容或主題式閱讀?!霸谒囆g欣賞的過程中,常人在形式方面是‘不反省地“無批評地’,這就是說他在欣賞時不了解不注意一件藝術品之為藝術的特殊性。”“他偏向于藝術所表現(xiàn)的內容,境界與故事,生命的事跡,而不甚了解那創(chuàng)造的表現(xiàn)的‘形式”。普通讀者的閱讀可以忽視形式,批評性閱讀卻必須關注文學作品的形式。作為一種專業(yè)文學批評者的形式閱讀,主要體現(xiàn)為立足于文本的修辭性閱讀。
最后,批評性閱讀要求專業(yè)讀者具備文學史、文學理論的基本知識。讀一個作品,應關聯(lián)到一個作家的同類作品,關聯(lián)到這位作家的所有作品,關聯(lián)到同一時代作家的相關作品再關聯(lián)到不同時代的相關作品。在文學史的基本框架中,點面結合,才能界定一部作品在主題和藝術上的獨特性。文學理論、批評理論,為文學批評和研究提供視角、概念、術語與思路。文學批評和研究的實踐反過來也促進方法的更新、理論的生長。
結論
以批評和研究為旨歸的文學閱讀要求一種專業(yè)閱讀的品格,閱讀主體應具備較高的文學能力,以作品整體為閱讀對象,對閱讀對象進行批評性閱讀,以專業(yè)閱讀為依據(jù),對文學作品進行解釋、判斷、評價、研究,完成求真、去蔽的學科研究的任務。回到論文開始提出的問題,學院派批評往往岡遠離普通讀者的閱讀印象而備受指責,其原因之一就是以批評和研究為旨歸的文學閱讀與普通讀者的閱讀方式不同。
參考文獻:
[1維吉尼亞·吳爾夫,書與畫像[M],北京:生活·讀者·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4,1.
[2]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67.
[3]H,R,姚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181.
[4]伊瑟爾,閱讀行為[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37.
[5]伊瑟爾,閱讀行為[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38.
[6]斯坦利·費什,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65.
[7]莫瑞·克里格,批評旅途:六十年代之后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31.
[8]喬納森·卡勒,結構主義詩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9]賽爾登,當代文學理論導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30.
[1 0]羅曼·英加登,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9,6.
[11]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78.
[12]希利斯-米勒,重申解構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66.
[13]希利斯·米勒,重申解構主義[M]_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227.
[14]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