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旋
于2003年從火星上拍攝的一張地球照片顯示:地球就像一個藍色的球,懸掛在一片漆黑的永恒虛空中,比它小得多的月亮依伴在側。一些在學術界頗有影響力的地球科學家稱,如果這張照片拍攝在6億年前,那么我們看到的景象可能會大不相同。那時的地球應該是一幅黑白圖像,沒有我們今天熟悉的藍色海洋和綠色大地,只有一片白茫茫的冰雪覆蓋在黑黝黝的土地上,地球看起來只是懸浮在太空中的一顆毫無生命氣息的白色“雪球”。
那就是地球的冰河期,地球上所有地方都像如今的南極洲一樣千里冰封,海岸線上的積冰至少有1000米厚,內(nèi)陸地區(qū)的冰雪層更厚。當時地球氣溫低至-40℃,所有的濕氣都被凍結在空氣中,只有火山爆發(fā)時才有云霧產(chǎn)生。除了冰川開裂的聲音以及偶爾的地震轟隆聲和火山爆發(fā)的巨響之外,地球是一片寂靜沉默的世界。
地球曾經(jīng)是一個“雪球地球”——這個理論聽起來很怪異,而且自發(fā)布以來一直引起學術界的激烈爭議,它就像當年的進化論、宇宙大爆炸理論和大陸漂移說,是一個創(chuàng)新性理論。
2008年9月,也就是“雪球地球”理論發(fā)布10年之后,在墨爾本大學召開的一個研討會上,“雪球地球”理論的支持者指出,這一理論目前已經(jīng)獲得了許多比以前更有力的證據(jù),正在成為被確認的科學理論。
支持者認為,“雪球地球”理論令人振奮,因為它可以解釋很多問題,比如為什么在熱帶地區(qū)會出現(xiàn)冰川沉積物,為什么海洋曾經(jīng)有過如一潭死水般無生命活動的時期,為什么在8億~6億年前幾乎所有的地球生命都消失了。而最令人振奮的就是,它有可能解釋了化石記錄中最大的謎團之一:為什么大量充分進化的多細胞生物幾乎在一夜之間出現(xiàn)在了地球上。
目前地球科學家普遍達成共識:地球上的三次冰河期都有可能導致了“雪球地球”。第一次冰河期發(fā)生在22億年前,另外二次發(fā)生在7億年前的新元古代、成冰紀及6.35億年前的埃拉逖那或馬林諾冰期。
科學家發(fā)現(xiàn),世界各地的許多冰川活動似乎都是在同一個時期形成的,那就是7億年前的新元古代后期??茖W家認為那時的地球有可能經(jīng)歷了一次非常大的冰河期,當時冰河可能一直延伸到如今的熱帶地區(qū)。那次冰河期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由冰川事件形成的與眾不同的沉積層——冰河流動侵蝕地面,并沿途帶走大量的巖石,因此在冰川流經(jīng)之地都會留下沖刷的痕跡。冰川作用的另一個顯著的遺跡是它往往會產(chǎn)生非常大的巖石,通常被稱為漂石,這些漂石隨著冰川活動被帶入海里,最終滾落進入海底沉積物中。
在冰川期,覆蓋大地的皚皚白雪提高了地球?qū)﹃柟獾姆凑章?。計算機模型結果顯示,如果地球溫度冷到冰蓋足以覆蓋半個地球表面,冰川到達南北緯度30°的地方,正反饋機制就會啟動。地球就像一個晶瑩閃耀的雪球,將大量陽光反射回太空,而地球自然變得越來越冷,并很快達到全球冰封的程度。一旦正反饋開始,只需要幾年甚至更短時間,地球就會變成一個幾乎完全被冰雪覆蓋的星球。
“雪球地球”的反對者質(zhì)疑:如果“雪球地球”真的存在過,那地球又是如何從冰雪的桎梏中掙脫出來的呢?有計算表明,如果冰雪覆蓋整個行星的表面,地表會將90%的太陽光反射回去,而剩下的10%是不足以使冰雪大面積融化的。如此看來,地球?qū)⒂肋h都是一個大“雪球”。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科學家喬·凱斯文科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他也是“雪球地球”這個術語的提出者)。他說,在“雪球地球”上,雖然地球上的大部分活動都停滯了,但地球板塊卻仍然不受影響地在地表之下運動著,導致火山氣體從地底下噴發(fā)出來,特別是二氧化碳。在一個沒有雨水、沒有任何植物、完全被冰雪覆蓋的地球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吸收這些噴涌而出的火山氣體。經(jīng)過數(shù)千萬年的累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濃度越來越高,最終達到今天地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數(shù)百倍,并引發(fā)強烈的溫室效應,“雪球地球”由此解凍。
“雪球地球”理論聽起來如此怪異,引起了許多激烈的反對意見,直到一位叫霍夫曼的地質(zhì)學家在熱帶地區(qū)找到了冰河移動留下的證據(jù)。
霍夫曼曾經(jīng)在非洲南部的納米比亞研究碳酸鹽巖石——溶解的二氧化碳同巖石中的礦物質(zhì)反應后會形成碳酸鹽,溶于水中的碳酸鹽將進入海洋并在海底沉積下來,因此碳酸鹽是較溫暖的熱帶地區(qū)海水留下的痕跡。霍夫曼發(fā)現(xiàn),大約6億年前,在溫暖水域地區(qū)形成的巖石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冰川沉積物。
霍夫曼是在對碳酸鹽中的碳的來源進行追蹤探查時發(fā)現(xiàn)這種奇怪現(xiàn)象的。天然的碳以二種同位素出現(xiàn),一種是碳12,一種是較為罕見的、較重的碳13。植物在吸收維持生命所需的碳的時候,對碳12有著明顯的偏好。因此,在有生命的海水中的碳13的含量明顯要高于沒有生命存在的環(huán)境。簡言之,根據(jù)碳同位素的濃度可以分析得知當時地球生命活動的活躍程度。
霍夫曼對納米比亞的巖石中的碳同位素濃度進行的分析顯示,在冰川期沉積層之上有一層很厚的碳酸鹽巖帽沉積層,這正是大氣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并溫暖地球的標記。
霍夫曼還確認了碳酸鹽巖帽的存在與溫室效應融化“雪球地球”在理論上相吻合——當水循環(huán)重新開始時,雨水開始溶解和洗滌大氣中的酸性二氧化碳,并對地面的巖石產(chǎn)生風化作用。冰雪融化時將巖石風化分離出來的碳和礦物質(zhì)一起帶入海洋,在溫暖的海水里沉淀下來,形成碳酸鹽巖帽。
在一系列起逆轉性作用事件的影響下,地球溫度猛然飆升到了40℃~50℃!地球表面的冰雪在不到1000年的時間里就融化殆盡。
目前,“雪球地球”理論正在推動著對地球生命起源的研究,促使科學家產(chǎn)生了許多新的構想。
反對者不相信“雪球地球”真的存在過,他們提出,如果地球過去真的那么冷,那將導致地球生命滅絕,但事實上冰河期的前期或后期都有化石證據(jù)可以證明,生命確實存在過。
當然,“雪球地球”并不是一個容易下結論的理論,因為我們很難確切地了解當時的地球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地質(zhì)活動使我們失去了許多證據(jù)。
一直致力于研究6500萬年前鳥類起源的澳大利亞古生物學家帕特麗夏·維克斯·里奇認為,新元古代冰川期后期復雜多細胞生物的出現(xiàn)可能與三個因素有關,或者說是這三個因素的綜合作用。一是大規(guī)模的大陸山脈的侵蝕活動使大量的泥土沙石進入海洋,導致海水中營養(yǎng)物質(zhì)大量增加;二是大量的有機物質(zhì)被埋在海底,使得大氣中的氧氣逐步積累起來,這是復雜生命產(chǎn)生的必要條件;最令她感興趣的是最后一個因素:冰川融化帶來的海水淡化。在冰川頻繁活動時期,大量淡水被凍結成冰,而海洋冰帽下的大量液態(tài)水因含鹽量太高而不適宜海洋生命生存,對多細胞生物就更不用說了,因此一些海洋生物不得不退居到含鹽度低的地方去“避難”,等到冰雪融化的偉大時刻到來時,它們紛紛奔赴海洋去開辟它們的棲息地并在那里大量繁衍。
不管你是否贊同“雪球地球”的觀點,新元古代冰河期后期的溫室效應的巨大力量是一個很好的前車之鑒,它能夠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和警惕現(xiàn)代氣候變化對整個地球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風險性。這種影響力是真實的、快速的,事實上它已經(jīng)對地球生命演化產(chǎn)生了顯著的影響。
“雪球地球”現(xiàn)象會再次發(fā)生嗎?科學家認為,不排除在遙遠的未來“雪球地球”再次出現(xiàn)的可能性,但那將是幾千萬年甚至幾億年之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