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芳
馬麗芳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我1956年畢業(yè)于北京地質學院(1975年定址武漢,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1987年更名中國地質大學,編者加),后留校被分配在普通地質教研室, 雖然與王鴻禎老師同屬一個系,有段時間也曾與王老師住樓上樓下,但那時很少來往,接觸也不多。在我們學生眼里, 王老師是一位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說話很少,很嚴肅的一位學者。我真正接觸和深入了解他是從1973年編制《亞洲地質圖》開始的,《亞洲地質圖》一書的出版延續(xù)到1982年。1979年我又有幸參加了由王老師主編的《中國古地理圖集》編制工作,從那時算起,我與王老師共事有十多年,在他的親自指導和幫助下,我的科學研究工作和業(yè)務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王老師通曉英、法、俄三國語言,其中尤以英語最為出色。編制《亞洲地質圖》的過程中,許多亞洲國家的地質圖件和文獻多為英文,我們這些年輕人只有高中的英文基礎,遇到翻譯難題都求教于王老師,他總是不厭其煩地為我們講解。1976年,《亞洲地質圖》在澳大利亞召開的第25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展示,引起與會者的廣泛重視,會后世界地質圖編圖委員會立即與我國有關部門聯(lián)系,要求我們參加編圖工作。
王老師當時的學術地位,以及他擁有的廣博學識,決定了他在編圖組中的學術指導地位。從編制《亞洲地質圖》的總體學術思路,到全亞洲不同時代的地層對比、構造單元的劃分,和總體構造格局的厘定, 乃至全亞洲地質歷史的階段劃分和演化經歷,無一不是在他的參與下, 經過集體討論而最后確定的。他將亞洲劃分出六大地層區(qū), 即南亞大陸區(qū)、南亞陸間區(qū)、中軸大陸區(qū)、北亞陸間區(qū)、北亞大陸區(qū)和環(huán)太平洋區(qū)。這一劃分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都屬首創(chuàng), 而且因它符合地質實際而被中外學者們廣泛引用?!秮喼薜刭|圖》被國際地質學界公認為具有一流水平的學術成果,而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王老師將地質研究滲透于編圖的全過程中。1981年,《亞洲地質圖》及其他地質圖件一起獲全國科技一等獎。
《中國古地理圖集》編制是王鴻禎老師向原國家地質總局(現(xiàn)國土資源部)領導建議和申請下來的一項任務,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武漢地質學院共同負責,另有貴州工學院等單位人員參加。《中國古地理圖集》是一本揭示我國境內古地理演變和地殼構造發(fā)展基本過程的專著,在這本圖集里,王老師首次把我國的沉積環(huán)境與構造背景結合起來,將古地理研究與古構造結合起來,將板塊構造與傳統(tǒng)構造結合起來;并且首次提出地殼疊接消減帶和地殼對接消減帶的概念,在圖集的最后還總結編制了《中國大地構造分區(qū)簡圖》。這本圖集于198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在《圖集》的編制過程中,他多次召開全體編圖人員會議討論和講解編制的總體設計;在具體實踐中,他又詳細聽取了每位編者對所擔負的各時代地層的劃分對比、沉積巖相的確定、古地理和古構造位置的關系等等的匯報。有不同意見時,他并不把他的想法強加于人,而是與編者進行詳細深入的探討,直到取得共識為止。他對每一幅圖的中英文圖例和中文說明都進行了詳細審校,總論的英文,是他親自翻譯的。他對地圖出版社的編審提出的一些修改意見,也認真對待。
《中國古地理圖集》是由中國地質圖制印廠清繪、制版、印刷的。中國地質圖制印廠當時設在山西長治市的山溝里,交通很不方便,食宿都在工廠的招待所里。為了《圖集》的清繪和制印,王老師親自去了幾次。第一次就在那里住了近半個月,對清繪好的一批圖件進行現(xiàn)場審查。有一次我與王老師一起回北京,廠里用車送我們到長治火車站,我們要坐夜車凌晨到河南新鄉(xiāng),然后再轉車回北京。夜車是硬座,在車上,王老師還很精神地和我討論《圖集》的清繪和制印問題,同時還關心我的身體情況,當時我正犯五十肩(肩周炎,編者加),行動不方便。
我們這些在他身邊工作過的學生經過他的身傳言教終生受益,他以優(yōu)秀的人品和大師級的才華,影響和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學子。如今,王老師業(yè)已駕鶴西去,留下的是我對他無限的崇敬和緬懷。他的求實、求是、嚴謹?shù)目茖W研究作風;嚴己寬人,愛護晚輩,不計個人名利的品德;畢生為發(fā)展我國地質事業(yè)而奮斗不息的精神,永遠是中國地質界的寶貴財富。
(王鴻禎,中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我國地層古生物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歷史大地構造學的奠基人之一。7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