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通脹壓力較2010年增大,預計全年CPI平均為3.23%,其中翹尾因素1.3%,新增因素1.93%,上半年通脹高于下半年。
首先,食品價格上漲將繼續(xù)引領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上行。食品在我國CPI編制體系所占的權重最高,接近三分之一,食品價格走勢對總體CPI的走勢具有決定作用。近幾年我國糧食連續(xù)豐收,但為了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政府有意提高小麥、玉米和大豆等糧食的收購價格。市場糧價必將隨著國家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的上升而水漲船高。與糧食價格變化相對平穩(wěn)不同,豬肉和鮮蔬的儲存周期短,市場價格受供需變化的影響很大,因此豬肉和鮮蔬的價格波動異常劇烈,甚至能在短期內翻番。
其二,居住價格上漲趨勢也在延續(xù)。居住在CPI商品籃子中的權重約為17%,僅次于食品,主要包括租房的實際房租,自有住房的房屋貸款利率、物業(yè)費,建房及裝修材料,水電、燃料等。房價居高不下致使居民對租房形成剛性需求,加之居民對國家近期實施的房屋調控政策持觀望態(tài)度,推遲購房,房屋租賃市場需求旺盛,房租上漲壓力加大。自2010年初房租同比增速就大幅上升,7月、8月和9月房租同比上漲分別達5.9%、6.5%和6.7%。此外,房屋貸款利率上升推動居住價格上漲。另外,為了落實國家節(jié)能減排政策,居民用電階梯電價政策以及水價上調等因素也將在未來進一步推高居住開支。
其三,受國家改善民生,縮小收入差距等政策影響,勞動力工資上漲已成趨勢。2010年前三季度,我國城鎮(zhèn)居民工資勝收入增長10.1%,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長18-7%,目前全國已有30個省份上調最低工資標準。新出臺的“十二五規(guī)劃”建議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努力實現(xiàn)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fā)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表明國家經濟決策已經在向促內需和重民生的方向轉移。工資上漲將推動產品生產成本整體上升,特別是農產品以及服務業(yè)等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價格的上漲。另外,工資上漲將引起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需求上升。
其四,目前歐美經濟已處于從低谷向上的轉折點,美元持續(xù)走軟,大宗商品、原材料及能源等價格可能持續(xù)上漲,從而導致國內原材料、燃料和動力購進價格上漲,并逐漸向下游傳遞,推高下游商品價格。
發(fā)達經濟體為刺激經濟有意啟動新一輪的量化寬松政策是中國貨幣膨脹的重要背景,其新投放的貨幣必有相當一部分流入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預計短期內熱錢流入的趨勢不會改變。熱錢加速流入導致外匯占款增加,市場流動性過剩,將進一步推高國內貨幣存量和通脹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