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亞冬
航天員阿列克桑德洛夫在本次活動的胸卡上簽名
在光潔如新的訓練艙前,我們聯想著飛天的勝景;
在龐大壯觀的離心機下,我們感受著飛天的艱辛;
在飽經滄桑的文物旁,我們注視著歷史的斑駁;
在功勛航天員的講述中,我們聆聽最真實的心聲;
在寂靜而繁忙的指揮大廳內,我們見證科技的力量。
在古老寂靜的教堂內,我們沐浴著神圣的光芒;
在雄偉寬闊的紅場上,我們感受著大國的巍峨;
在莊嚴肅穆的列寧墓,我們瞻仰革命先輩的氣魄;
在壯觀華麗的夏宮里,我們目睹皇室的禮遇;
在陳舊斑駁的戰(zhàn)艦上,我們追憶革命的瞬間;
在古風典雅的大街上,我們觸摸文化的脈搏。
在妝飾一新的廣場上,我們傳遞著友誼的訊息;
在燈光璀璨的舞臺上,我們歌頌著偉大的友誼;
在環(huán)境優(yōu)美的使館內,我們呼吸友誼的芬芳;
在鳥語花香的營地中,我們的歡聲共同交織;
在波光粼粼的河川上,我們的旗幟一同飛揚。
這是北京景山學校的趙漢青同學參加完在俄羅斯舉辦的“中俄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動”后所寫的活動感受。
2010年是俄羅斯的“漢語年”,由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和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主辦、中國宇航學會承辦的“中俄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動”,于2010年7月12日至21日在俄羅斯舉行,活動旨在通過科技文化交流,讓中俄兩國的青少年們加深了解、增進友誼、促進世代友好。
此次出訪的青少年共22人,分別來自北京、上海、河南等地,雖然人數不多,但卻代表著中國青少年,作為這個活動的小使者,去完成國家賦予的與俄羅斯青少年們一起學習、交流的使命。
俄羅斯是一個航天大國,航天技術世界領先,參觀航天設施是這次出訪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
距莫斯科不遠有一座不大的城市,在世界上它很著名,那里是世界航天科技發(fā)展的搖籃,那里有世界航天員訓練的家園——加加林航天員培訓中心,這座城市就是星城。
工作人員介紹各種航天設施的功用
參觀離心機
來自中國的青少年們走進了星城加加林航天員培訓中心,工作人員盛情地接待了這些遠道而來的朋友們,并引導青少年們觀看了“和平”號空間站模擬艙、離心機、失重訓練的水槽和空間站模擬器等航天員訓練設施,同時為青少年們詳細介紹和講解了各項航天設施的功用。青少年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的仔細觀察了航天設施。
中心還特別安排了俄羅斯現役航天員亞歷山大·阿列克桑德洛夫與青少年們見面。阿列克桑德洛夫曾兩次進入太空:第一次是1983年6月27日乘“聯盟”T9飛船升空,在“禮炮”7號空間站上工作了149天,同年11月23日返回;第二次是1987年7月22日乘“聯盟TM”3飛船升空,在“和平”號空間站上工作了160天,同年12月29日返回。兩次飛行時長共計309天18小時3分鐘。
阿列克桑德洛夫次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為遠道而來的青少年們講解了俄羅斯及世界航天的發(fā)展史,以及在空間合作方面所作的努力和貢獻。當他得知中國航天員翟志剛的兒子就在青少年當中時,他非常高興,熱情地向他問候,并鼓勵他爭取成為第二代航天員。
阿列克桑德洛夫風趣、生動的講解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紛紛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向他提問,阿列克桑德洛夫熱情地逐一為大家進行了解答。中國宇航學會副秘書長龔金玉還代表中國宇航學會向阿列克桑德洛夫贈送了紀念品。
對于一個普通的青少年來說,要想進入俄羅斯的飛控中心參觀,應該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這次卻有機會讓大家一睹它的“芳容”。
因為沒有發(fā)射任務,飛行指揮控制大廳里寧靜無人,講解人員向青少年們介紹了指控大廳和發(fā)射時的指控情況后,青少年們又走進了空間站的指控大廳。這里的地面指揮人員正忙碌著,他們在仔細觀察著空間站上的情況,與空間站上的航天員進行著聯絡和溝通,工作緊張而有序。非常遺憾的是我們的參觀時間恰好是航天員起床的時間,由于不便開通視頻影像,所以我們未能通過大廳的顯示屏看到航天員在空間站中的工作狀態(tài)。
短短十天的俄羅斯科技文化之旅結束了,在活動中,青少年們開拓了視野、充盈了思想、收獲了友誼、播種了希望。
或許在不遠的未來,國際空間站上將會有參加這次交流活動的中俄青少年……(照片提供:龔金玉、王亞冬)
在莫斯科州納羅·福明斯基市與當地青少年交流、聯歡并合影留念
工作人員介紹航天服及發(fā)射座椅
中國宇航學會副秘書長龔金玉(左二)為參加本次活動的青少年頒發(fā)證書并與他們合影留念
航天員阿列克桑德洛夫為青少年們講解俄羅斯及世界航天的發(fā)展史
航天員阿列克桑德洛夫為青少年們簽名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