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高楓
北京積水潭醫(yī)院器械科,北京,100035
血細胞分析儀的發(fā)展已有50年的歷史了。國內醫(yī)院應用血細胞分析儀對血常規(guī)進行檢測也基本上普及了。提供更加方便適用、更多功能和參數(shù)、更加準確、更快速度的血細胞分析儀,已經(jīng)是各設備生產(chǎn)商的目標。
電子血細胞計數(shù)儀自50年代Coulter發(fā)明阻抗式計數(shù)儀后,邁出了白細胞(WBC)、紅細胞(RBC)自動計數(shù)應用于臨床的第一步。1976年,Coulter-D及其4A/7A分離式與流動式血細胞計數(shù)儀的出現(xiàn),使WBC、RBC和血小板(PLT)計數(shù)全自動化。同時,各種單一技術型的血細胞分類儀不斷涌現(xiàn),如檢測細胞化學反應的Hemalog D和 Hemalog D-90,基于細胞圖象識別的Hemetrak等。1984年,出現(xiàn)了Technicon H、Sysmex NE-8000和Coulter-S4型血液分析儀器,使CBC及DC開始全自動化。80年代后期,Technicon H、Sysmex NE-8000和Coulter-VCS實現(xiàn)聯(lián)合檢測。流式細胞儀(Flow Cytometry)的制成,使血細胞自動分析儀的參數(shù)更趨完善、準確和特異性,而且功能和作用不斷增加,為血液研究提供了更多途徑。
(1)血液分析儀的多參數(shù)化
近年來,許多血細胞分析儀都在不斷增加新的參數(shù),以滿足臨床在診療和鑒別診斷方面的需求。最初的血細胞計數(shù)儀僅僅能夠計數(shù)紅細胞和白細胞,后來又有了血紅蛋白(HGB)、血小板(PLT)、紅細胞壓積(HCT)、平均紅細胞體積(MCV)等幾個參數(shù)。在發(fā)展成為血細胞分析儀后,又增加了許多分析和計算參數(shù),如白細胞三分群、白細胞五分群、血紅蛋白濃度分布寬度、異常淋巴細胞提示和幼稚細胞提示等。有些儀器甚至可以提供40-50種測量或計算參數(shù)。
(2)血液分析儀的多功能合成擴展
血細胞分析儀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在進行常規(guī)血細胞的分析,近年來它增加了許多擴展的功能。例如將網(wǎng)織紅細胞(RET)的計數(shù)和分析功能加入其中,增加了幼稚細胞分析和有核紅細胞分析的功能,甚至對血液細胞中的某些寄生蟲進行提示等。更有一些儀器把流式細胞分析儀的某些功能合并到血細胞分析儀上,這樣在進行常規(guī)血細胞分析時就可以得到某些淋巴細胞亞群的分析結果。
(3)血細胞檢測方法的改進和發(fā)展
為了做到更加準確的計數(shù)和分析、更多的測定和分析參數(shù),血細胞測定和分析的方法已經(jīng)不局限于某一種單一的方法,如傳統(tǒng)的電阻抗法或后來應用的激光散射法,還加了多項技術的相互聯(lián)合應用。這我們將在下面作重點介紹。
(4)血球分析儀檢測速度的提高
許多儀器由于增加了自動進樣系統(tǒng),測定速度加快,一般可以達到每小時80-100個樣本。在不包含網(wǎng)織紅細胞檢測的情況下,Coulter CEN-S System 2型每小時可測定105個標本;Bayer ADVIA 120每小時測定120個標本。這些儀器都可以在自動成批進樣的同時,隨即插入急診檢驗的標本。
(5)應用的方便性
對于操作者來說,儀器最大的優(yōu)越性還應該體現(xiàn)在操作的方便性和靈活性上。例如,儀器可以使用靜脈血或末梢血;可以采用全自動進樣系統(tǒng),也可使用單獨閉蓋或開蓋取樣系統(tǒng);對項目可做適當?shù)慕M合,如可以選擇CBC方式:CBC+DIFF 、RET方式;條碼應用給標本編號提供了方便,儀器通過自動掃描條碼鑒別標本的來源,為檢驗數(shù)據(jù)的電子化提供了極大方便,也減少了編號帶來的差錯。
血細胞分析儀不同的檢測原理,主要是為了滿足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的需要。最早使用的電阻抗原理,只能檢測出血細胞計數(shù)和白細胞的3分類結果。而今天高檔的血球分析儀,已將多項檢測技術聯(lián)合用于對血細胞的檢測,通過綜合分析檢測數(shù)據(jù),得出更為準確的血細胞計數(shù)和白細胞五項分類結果,同時可提供較多的提示信息,便于操作人員有重點、有目的地對有問題的標本進行顯微鏡復檢。現(xiàn)將有代表性的主要幾種普遍使用的血細胞檢測方法介紹如下。
3.1.1 VSC(體積、電導、光散射)檢測原理
VSC技術可使血細胞未經(jīng)任何處理,在與體內形態(tài)完全相同的自然狀態(tài)下得出檢測結果。首先,標本內加入只作用于紅細胞的溶血劑使紅細胞溶解;然后,加入抗溶血劑起中和前溶血劑的作用,使白細胞表面、胞質及細胞大小等特征仍然保持與體內相同的狀態(tài);最后,使溶血后制體內剩余的白細胞單個通過檢測器,接受VSC三種技術的同時檢測。為什么要采用鞘流技術,主要是因為能大幅提高監(jiān)測精度,能夠從物理上最大限度的減少細胞的重合現(xiàn)象。當檢測孔感應區(qū)內同時存在2個以上細胞同時經(jīng)過檢測孔時,細胞1和細胞2的信號作為一個大脈沖信號被檢出,其結果為這兩個細胞被視為一個細胞,產(chǎn)生漏計想象。細胞濃度越高,漏計數(shù)也越多,所以開發(fā)出了鞘流法。鞘流技術可用于兩種細胞計數(shù)原理:一種為電阻抗原理,鞘流通過小孔的敏感區(qū)進行細胞計數(shù);另一種為激光計數(shù)原理,細胞液流室較長,與激光束垂直相交,激光光束對流經(jīng)的每個細胞照射后產(chǎn)生散射進行細胞計數(shù)。
① Volume(體積)檢測技術 使用電阻抗原理,對細胞的體積進行檢測,根據(jù)體積大小來區(qū)分不同的細胞。當細胞進入小孔管時,產(chǎn)生的脈沖峰的大小依細胞體積而定,脈沖的數(shù)量決定于細胞的數(shù)量。但是小淋巴細胞與成熟的嗜酸性粒細胞大小相似,未成熟的淋巴細胞和成熟的嗜中性粒細胞體積相似,因此,僅用體積檢測法還不能準確地進行白細胞分類。
② Conductivity(電導)檢測技術 根據(jù)細胞壁能產(chǎn)生高頻電流的性能,使用高頻電磁探針測量細胞核與胞漿的比例、細胞內顆粒的大小和密度,來區(qū)分不同類型的細胞。因此,可用電導性來區(qū)分體積相同而性質完全不同的兩個細胞群,如小淋巴細胞與嗜堿細胞(體積相似)。當高頻電流通過這兩種細胞時,由于兩者的核漿比例不同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信號,據(jù)此而將兩種細胞區(qū)分開。
③Scatter檢測技術 不同的細胞被激光照射后對激光的散射量是不同的。光散射對細胞顆粒的構型和質量有較強的鑒別能力,細胞粗顆粒的光散射比細顆粒的光散射更強。入射到細胞上的激光首先在細胞表面產(chǎn)生散射,由此獲得有關細胞大小的信息,而入射到細胞內部的顆粒和核上產(chǎn)生散射,由此獲得有關細胞內部的信息。通常,散射角度越低,所含有關細胞大小的信息越多,散射角度越高,所含細胞內部的信息越多。所以,如果從一個細胞能夠同時檢測出低角度散射光和高角度散射光,則可從兩個獨立參數(shù)得到散點圖。根據(jù)光散射的量可將嗜酸嗜堿及中性粒細胞區(qū)分開來。
根據(jù)以上三種檢測技術所得的數(shù)據(jù),經(jīng)儀器內部的計算機處理后得出細胞分布的散點圖,可從圖中觀察細胞的群落。
3.1.2 阻抗與射頻技術聯(lián)合檢測原理
使用該原理的儀器(如SE-900)是通過幾個檢測通道對白細胞進行分類計數(shù)的。
(1)嗜酸檢測通道 通過分血器樣本進入嗜酸通道,血液與特異性嗜酸溶血劑混合,由于其特殊的PH,使得除嗜酸以外的細胞溶解或皺縮,只有嗜酸性粒細胞保持原狀。此類細胞可使用直流電阻抗原理進行檢測。
(2)嗜堿檢測通道 計數(shù)原理與嗜酸通道原理一樣。由于堿性的溶血劑中只能保留血液中的嗜堿性粒細胞,因此根據(jù)脈沖的多少即可求得嗜堿性粒細胞數(shù)。上述兩種方法除需使用專一的溶血劑外,還需特定的作用溫度和時間。
(3)DIFF(分類)檢測通道 該通道同時使用直流電阻阻抗原理和射頻檢測原理聯(lián)合對WBC進行檢測。DC(直流電阻抗)技術可測定細胞的大小,但無法穿透細胞漿;射頻檢測技術可透入細胞內,對細胞核的大小和顆粒的多少進行測定。溶血劑將紅細胞破壞,但對白細胞作用較輕;溶血劑穿透細胞膜,僅使少量的胞漿溢出,對核皺縮作用也較輕微,細胞形態(tài)改變不大。在小孔的內外電極上存有直流和高頻兩個發(fā)射器,由于直流電不能透過細胞漿,僅能測量細胞的大小,而射頻可透入細胞內,測量核的大小及顆粒的多少。因此,細胞進入小孔時產(chǎn)生兩個不同的脈沖信號,脈沖的高低分別代表細胞的大小和核及顆粒的密度,以DC 信號為橫坐標,RF為縱坐標,就可根據(jù)兩個信號作為一個細胞定位于二維的細胞散點圖上。由于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粒細胞的細胞大小、細胞漿含量、漿內顆粒的大小與密度、細胞核的形態(tài)與密度不同,DC與RF的脈沖信號有較大的差異,定位在各自散射的區(qū)域,通過掃描技術得出各類細胞的比例。
(4)幼稚細胞檢測通道 由于幼稚細胞胞膜上的脂質較成熟細胞少,在細胞懸液中加入硫化氨基酸后,結合在幼稚細胞膜上的氨基酸較成熟細胞多,且對溶血劑有抵抗作用。在加入溶血劑后,成熟細胞被溶解,如果細胞懸液中有幼稚細胞時,其形態(tài)不被破壞,可通過DC/RF原理進行檢測。
3.1.3 MAPSS(多角度偏振光散射白細胞分類)檢測原理
儀器(如ABBOTT型CD-3500型)應用鞘流原理,用鞘流液按適當比例稀釋,白細胞內部結構近似自然狀態(tài)。由于嗜堿性粒細胞顆粒具有吸濕特性,結構有輕微改變。紅細胞內部的滲透壓高于鞘液的滲透壓,血紅蛋白從細胞內游離出來,鞘液內的水分進入紅細胞中,而細胞膜的結構仍然完整。由于此時紅細胞折光指數(shù)與鞘液相同,紅細胞不干擾白細胞的檢測,白細胞呈單行排列通過激光檢測區(qū),在各個方向都有其散射光。MAPSS原理從四個角度檢測散射光的強度, ① 0o,前角光散射,用于檢測細胞的大?。虎?10o,狹角光散射,用于對檢測細胞內部結構的復雜程度;③90o,垂直光散射,用于對細胞的核分葉情況進行檢測;④90oD,消偏振光散射,根據(jù)細胞內的顆粒可將垂直角度的偏振光消偏振的特性,通過檢測90oD與90o散射光的強度,將嗜酸從中性粒和其他細胞中分離出來。計算機系統(tǒng)自動將數(shù)據(jù)進行儲存和分析,將WBC分成5群。
3.1.4 光散射與細胞化學技術聯(lián)合法
使用該原理的儀器(如Bayer120)采用激光散射和過氧化物酶染色技術對WBC進行5分類。
(1)過氧化物酶檢測通道 嗜酸性粒細胞有很強的過氧化氫酶活性,中性粒細胞有較強過氧化氫酶,單核細胞次之,而淋巴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無此酶。如果將血液經(jīng)過過氧化物酶染色,胞漿內即可出現(xiàn)不同的酶化學反應。經(jīng)過含有清洗劑和甲醛的高滲液中的孵育,清洗劑使細胞破壞,甲醛使WBC內的酶被固定。然后,加入染液(H2O2和4-氯-萘酚)并加熱,使得細胞內含有的過氧化物酶分解并現(xiàn)色沉積定位與酶的反應部位。當細胞通過檢測區(qū)時,根據(jù)酶反應強度(陰性、弱陽性、強陽性)和細胞體積的差異,以及細胞被激光照射后光散射強度的差異,對不同類型的WBC進行區(qū)分。以吸光率的強度(酶反應強度)為橫軸,光散射強度(細胞體積)為縱軸,將每個被檢測細胞的分布情況表示于散點圖上。
(2)嗜堿性粒細胞/分葉核檢測通道 該通道用于嗜堿細胞計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核分葉程度的分析。分析過中RBC/Platelet檢測使用共同的通道,但在不同的時段檢測。檢測前,酸性表面活性劑作用于血細胞,將RBC溶解,除嗜堿細胞外,其他類型的WBC也被破壞,致使胞漿溢出,僅剩裸核。當細胞進入檢測通道時,根據(jù)激光照射細胞產(chǎn)生的前向角和散射角的變化以及不同的裸核結構可將嗜堿細胞從WBC中區(qū)分出來。
3.1.5 熒光染色流式細胞術
流式細胞計數(shù)法只需要很少的樣品就可對這些細胞和粒子進行檢測。一個血液樣品經(jīng)過吸液和定量、稀釋至指定的稀釋比,并進行染色,然后將該樣品送入流動池中。檢測中使用的鞘流裝置改進了細胞計數(shù)的準確性和重現(xiàn)行。同時,由于血細胞顆粒成行通過該流動池中心,故而防止產(chǎn)生異常血液脈沖并可減小流動池的污染。一個半導體激光束通過該流動池照射到血細胞上,前向散射光由光電二極管接受,側面的散射光和側面的熒光則由光電倍增管(PMT)接收。光信號被轉化為電脈沖,從而可以得到有關血液細胞的信息。如圖1所示。
圖1 流式細胞計數(shù)Fig.1 Counting of streaming cells
(1)前向散射光和側向散射光 當光通路中存在諸如粒子之類的障礙物時,該光束就在每個障礙物的不同方向上產(chǎn)生散射光。通過檢測散射光,可以得到有關細胞體積大小和材質的信息。與此相似,當一束激光照射到血細胞顆粒上時就產(chǎn)生光散射,其強度取決于顆粒直徑和觀察角度這樣的因素。對前向散射光進行檢測,提供有關血液細胞體積大小的信息;同時對側向散射光進行檢測,提供有關細胞內部(如細胞核的體積大?。┑男畔⑷鐖D2所示。
圖2 前向和側向散射光,提供細胞大小和內部結構的信息Feg.2 Forward and side scattered light,which can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cell size and internal structure
圖3 熒光染色流式細胞Fig.3 Fluorescence staining cells
(2)側向熒光 熒光信號是由熒光染料受激發(fā)后發(fā)出的。以特異性的熒光染料對細胞的特定成分染色后,定量測量細胞所發(fā)出的熒光強度,就可以確定細胞中的特定成分的含量。經(jīng)染色后的細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熒光染料吸收能量能級躍遷,再短暫的延遲后返回基態(tài)并發(fā)出熒光。由于熒光波長比散射光長,因此,可以利用特定波長的雙色性反射鏡盒帶通濾光片將同一方向上的測向散射光與熒光區(qū)分開。隨著染色集團濃度的增加,熒光強度也增加,通過測量熒光強度,可以得到有關血細胞染色的信息,如圖4所示。熒光向所有方向輻射,不同廠家不同型號的儀器選擇不同方向熒光進行檢測,如圖3所示。
圖4 熒光和側向散射光提供細胞內部結構和核酸多少的信息Fig.4 Fluorescence and side scattered light to provid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ells and the number of nucleic acids
例如,在4 DIFF通道檢測時,特殊溶血素將紅細胞及血小板破壞,并在WBCs膜上打出小孔,染料進入破損的WBCs并與核酸結合(RNA/DNA)。正常情況下,白細胞除嗜堿性粒細胞外,分為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當出現(xiàn)異常細胞時,由于各類細胞的核型不同,胞漿內DNA/RNA的含量不同,因此在分類散點圖所占的位置就不同,如圖5所示。其他參數(shù),如BASO、RET和IMI等在其相應的檢測通道中進行檢測,通過不同的試劑作用選用不同的檢測參數(shù),最終確定其檢測值。
圖5 DIFF散點圖Fig.5 DIFF Scatter gram
3.2.1 鞘流DC檢測方法
對RBC/PLT檢測大部分采用鞘流DC檢測的方法。所謂DC就是經(jīng)典的小孔電阻阻抗法,又名庫爾特原理。血細胞是相對于電解質溶液的不良導體,當其懸浮于溶液中通過檢測微孔時,改變了微孔內外兩側電極之間原來恒定的低頻電流,其瞬間引起微孔電壓的變化而形成電壓脈沖。脈沖的數(shù)量代表了通過微孔的細胞數(shù)量,脈沖的振幅高低表示細胞的體積。鞘流法是指在檢測器內,樣品噴嘴定位在孔的前面且與中心對齊,將稀釋后的樣品由噴嘴推入錐形室后,由前鞘流內的試劑包裹通過小孔的中心。通過小孔以后,經(jīng)過稀釋的樣品由后鞘流中的試劑包裹送入捕集管中。這樣,可以防止該區(qū)域的血細胞回流,并防止產(chǎn)生假性血小板脈沖。鞘流方法改善了血液計數(shù)的準確性和重現(xiàn)性。同時由于血細胞通過在一條直線上的小孔,所以也可以防止產(chǎn)生異常血細胞脈沖,如圖6所示。
圖6 鞘流法Feg.6 Sheath flow
體積不同的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其產(chǎn)生的脈沖幅度也不同,排列順序以白細胞最大,紅細胞次之,血小板最小。在計數(shù)紅白細胞時,可利用一個幅度鑒別電路將血小板篩選出去。這個鑒別電路叫閾值選擇電路。紅細胞計數(shù)時由于正常人體外周血紅細胞的數(shù)目為白細胞的1000倍左右,所以選擇相應的閾值時,白細胞產(chǎn)生的脈沖可以完全忽略,紅白細胞總數(shù)可視為紅細胞數(shù)。選擇相應的血小板閾值電壓,去掉血小板的干擾信號,并計數(shù)紅白血細胞和血小板的總數(shù)。最后,從總數(shù)中減去紅白細胞數(shù),即為血小板數(shù)。
3.2.2 流式細胞檢測法
有些儀器采用流式細胞檢測技術測定紅細胞及血小板,如 BAYER120系統(tǒng)。將血樣通過分血閥引入RBC/PLT反應池中,加入試劑將紅細胞不規(guī)則的形狀變?yōu)楣潭ǖ那蛐?,從而消除細胞形態(tài)對體積測定的影響。當通過流動室時,激光照射在每一個細胞上產(chǎn)生的低角度(2o-3o)與高角度(5o-15o)的散射光分別得到紅細胞的體積與血紅蛋白的濃度信息。檢測到的低角度散射光被放大30倍得到血小板的體積信號;檢測到的高角度散射光被放大12倍,得到血小板的折射信號,通過這些信號血小板被確定。其中得到的血紅蛋白值,可以與儀器所采用的經(jīng)典血紅蛋白測定值進行對比參考,對特殊病例樣本的血紅蛋白值的檢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參數(shù)。
用于自動測量血紅蛋白的主要化學方法,為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方法和氧化血紅蛋白方法。
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測定方法,是1966年由國際血液學標準委員會(ICSH)作為一種國際標準方法而提出的。由于該方法使用了氰化物,作為試劑它們是有毒的,所以必須對廢液進行處理,從而從環(huán)保的角度來講,該方法存在缺陷。
氧化血紅蛋白測定方法的血紅蛋白轉化速度很快,因為血紅蛋白很容易轉化為氧化血紅蛋白。同時由于該方法不使用諸如氰化物這樣的毒性物質,所以該方法比較環(huán)保。但有研究稱,該方法卻不能將高鐵血紅蛋白轉化為氧化血紅蛋白。對于正常人體血液這并沒有問題,但是對于含有大量高鐵血紅蛋白的樣品如控制血液樣品,就會導致測量值低于真實值,所以同樣存在缺陷。
在儀器中實現(xiàn)對血紅蛋的測定通常采用的是比色法測定。它是利用溶血劑將稀釋的血液中的紅細胞破壞,血紅蛋白便溶解出來,在加入轉化試劑進而轉化為顏色穩(wěn)定的氰化血紅蛋白。血紅蛋白的含量越高,它的顏色就越深,透光性就越差(或吸光性越強)。用光電器件檢測透射光強度,并與已定標的血紅蛋白值相比較,即可得出血紅蛋白含量。常用的光路系統(tǒng)為了防止光散射和外來光干擾,均采用雙波長法(通常為540 nm及690 nm)測量。當然也有采用激光法測定血紅蛋白的,如紅細胞測定部分所提到的,利用激光照射在紅細胞上時所得到的不同角度散射光,從而得到紅細胞內部血紅蛋白濃度的信息,得到血紅蛋白值。但用此方法得到的血紅蛋白值也多用于對傳統(tǒng)比色法的血紅蛋白值進行比較參考,而很少作為最終的報告結果。
3.4.1 網(wǎng)織細胞的檢測
現(xiàn)在大部分儀器都采用熒光染色流式細胞檢測方法對網(wǎng)織細胞進行檢測,如SYSMEX-2100及BAYER120等儀器。通常此檢測占用儀器的一個檢測通道,加入特殊試劑,使紅細胞、白細胞的體積膨脹,同時使細胞膜輕微受損,便以染液進入細胞內。當染液進入細胞內后,其中的熒光染料對細胞內的DNA、RNA進行染色。成熟紅細胞與網(wǎng)織紅細胞胞漿內的RNA含量不同而被區(qū)分,網(wǎng)織紅細胞與白細胞因胞漿內的DNA和RNA含量不同而被區(qū)分。另外,由于血小板也有一定的熒光強度,因此也可以與小紅細胞及紅細胞碎片區(qū)分,得到光學法測定的血小板值。
3.4.2 NRBC的檢測
對于有核紅細胞的檢測,也是采用熒光染色流式細胞檢測。試劑將成熟的紅細胞破碎,有核紅細胞的核裸露,同時在白細胞上打孔,染液進入白細胞內對核酸(核膜)進行染色。由于嗜堿性的有核紅細胞相比其他的紅細胞有較高的熒光強度,而白細胞的熒光強度大于有核紅細胞,根據(jù)體積及熒光強度的大小將有核紅細胞區(qū)分出來。試劑反應過程及作用如圖7所示。
圖7 NRBC試劑作用示意圖Fig.7 NRBC Reagents diagram
3.4.3 IMI細胞的檢測
SYSMEX-2100是采用RF/DC檢測法,在其單獨通道中利用成熟粒細胞胞膜表面含較多量的脂質及少量的蛋白質而幼稚粒細胞膜表面則相反的原理進行檢測的。檢測時,加入相應試劑破壞細胞膜,導致成熟粒細胞膜破壞而幼稚粒細胞膜部分受損,從而使燃料進入與細胞內容物相結合,不同的幼稚粒細胞對試劑的作用有所不同。用直流電阻抗法測定細胞的大小,而射頻則透入細胞內測量細胞核的大小及核與胞漿的密度,因而在以射頻信號為縱軸,直流信號為橫軸IMI散點圖上,不同細胞體積和核的密度及大小的細胞占據(jù)的位置不同。通過直流電阻的變化測定血細胞的大小,而由射頻電阻的變化檢測血細胞內的密度(細胞核的大小與其它信息),從而得到各種相關檢測數(shù)據(jù),將幼稚粒細胞進行辨別。
以上我們詳細地介紹了現(xiàn)今血球分析儀中主要應用的檢測方法。隨著現(xiàn)代科技日新月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在不斷的應用于血細胞的檢測中。期盼不斷地完善和提高檢測精度和速度,使血細胞檢測能夠為臨床提供更多的參考指標,區(qū)分出更多的細胞類型,為臨床診斷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1]朱根娣.現(xiàn)代檢驗醫(yī)學儀器分析技術及應用[M].上海: 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
[2]杜立穎,馮仁青.流式細胞術[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王庸晉.現(xiàn)代臨床檢驗學[M].北京: 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1.
[4]蔣長順.臨床實驗儀器學[M].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