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來,大伙都一直對“牛頓的蘋果”津津樂道:17世紀60年代的某一天,無風無雨,藍天麗日,牛頓坐在蘋果樹下沉思,一個蘋果突然掉下來,不偏不倚地砸在牛頓的腦袋上,這讓他頓生靈感,從而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
從概率來說,每個人都有被“牛頓的蘋果”砸中的機會,特別是那些經常在蘋果樹下走動的人,但因此而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的人,只有牛頓一人。想想我們如果有幸被蘋果砸中后會怎樣表現(xiàn)吧:
一個生性樂觀的人,會感謝上帝賜福,把蘋果珍藏起來,到處炫耀。
一個悲觀郁悶的人,會自認倒霉、晦氣,一腳踢開蘋果,連你也來欺負我,啊呸!
一個貪吃的人,會揀起蘋果,用袖子一擦,就大口吃了起來,吃得滿嘴生津。
一個幽默的人,會像雜耍一樣,把蘋果扔了接,接了扔,歡歡喜喜,自得其樂。
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會把蘋果揀起來,小心翼翼地放好,“蘋果無主,我心有主”。
一個浪漫的人,會把蘋果當成送給情人的禮物,啊,蘋果就像情人的美麗臉龐。
一個生活拮據(jù)的人,會把蘋果裝進衣兜里,盤算著回家怎么給孩子們分食。
一個寫詩的人,會揉揉砸痛的腦袋,詩意大發(fā):生如春花之絢爛,死如落果之靜謐。
一個膽小的人,會跳起來就跑,啊,有鬼呀,快跑呀,世界末日就要來了!
一個憨傻的人,會惱羞成怒,抱著果樹又踢又打,我讓你砸我,敢和我較勁,我和你沒完。
一萬個被蘋果砸腦袋的人,可能只有一個人在考慮為什么;一億個人里可能只有一個人會想到這里邊可能有科學價值;而幾千年來,數(shù)百億人里只有一個牛頓突然悟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牛頓這蘋果樹下的千年一悟,用咱們禪宗的理論來解釋,那就叫“頓悟”,是六世祖慧能那一派的招數(shù)。禪宗有頓悟與漸悟之爭,頓悟的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實踐,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達到真正認識自我。牛頓可不就是通過蘋果砸腦袋的日常生活,認識掌握了萬有引力的真理嗎?
不過,這里很容易產生一個認識誤區(qū),因為我們大都是功利心強的人,總覺得神秀“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蹦且惶?,太麻煩也太耗時,拂拭到什么時候才是個頭呢?還是慧能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备钊松裢?,也來得干脆,就像牛頓被蘋果砸頭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在泡澡時發(fā)現(xiàn)阿基米德定律,門捷列夫夢中發(fā)現(xiàn)化學元素周期表,瓦特看到水燒開后的壺蓋而發(fā)明了蒸汽機。其實,那都是以訛傳訛的科學童話。如果沒有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時時勤拂拭”,就根本不可能有任何靈感出現(xiàn),也不可能有任何科學奇跡的發(fā)生。否則,科學院遍栽蘋果樹,研究所改成澡堂子,科學家們只消吃飽了就睡,睡醒了再吃,咱們就能成果不斷,發(fā)現(xiàn)驚人,那還不活活氣死牛頓,氣瘋阿基米德!
天道酬勤,功不唐捐??茖W上從沒什么僥幸成功的事,舒舒服服就能成就大師也從未耳聞,所以,“牛頓的蘋果”之類故事還是少說為佳,至少不要過分神化。
[感悟]這是一篇哲理深邃、啟人心智的說理性散文。文中,作者采用列舉事實和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以假想為前提,歷數(shù)種種人被“牛頓的蘋果”砸中后的不同表現(xiàn),說明成功總是留給那些勤奮而又善于思考的人,機會總是眷顧那些勇于實踐而又有所準備的人。文章告誡我們:天道酬勤,功不唐捐。科學上從沒什么僥幸成功的事,舒舒服服就能成就大師也從未耳聞。是啊,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都很羨慕那些事業(yè)有成的人。但成功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他們成功的背后絕對離不開超乎常人的努力和思考。其實,“牛頓的蘋果”跟普通的蘋果沒什么兩樣,只不過它砸中的不是一個普通人,而是一個善于思考而又有所準備的人,所以牛頓能夠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有些人總是在抱怨,為什么我就沒有那么好的機遇呢?其實不是機遇離你遙遠,而是你還沒有為機遇的來臨做好準備,讓機遇擦肩而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