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遠, 宋紹興, 喻紅霞
(1. 華南理工大學 體育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40; 2. 廣州市體育局 亞運會組委會, 廣東 廣州 510600)
身體自我指個體意識到的身體性自身存在, 包括各種身體特征以及反映這些特征的心理活動。[1]身體自我概念的內(nèi)容包括整體身體自我觀念、 身體能力、 身體意象、 身體自尊、 專項運動自我效能等等。[2]身體自我認知, 是個體對自身存在的各種身體特征的認識和評價, 包括身體的自我評價、 自我體驗、 自我知覺和身體自尊等, 是自我概念最基本的部分。大學生自我認知的發(fā)展是一個由個性化到社會化的過程, 這一過程分為生理自我、 社會自我和心理自我三個階段。自我認知屬于自我意識的范疇, 在人的心理健康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制約著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 因而自我認知的全面、 深刻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身體自我認知能力就是自我認知的一個重要方面。參與體育活動能夠提高個體對身體的自我認識和評價, 從而進一步提高個體的自尊心和自信。[3]
對60名華南理工大學二年級學生進行為期8周, 每周3次, 每次2小時的攀巖鍛煉(其中兩次為體育課堂鍛煉, 安排在周二和周四, 另一次為課余鍛煉, 安排在周六下午), 并對其統(tǒng)一進行身體形態(tài)指標的測量和身體自我認知問卷(PSCQ)測試。大學生平均年齡(20.29±1.01)歲, 所有測試均有效的大學生為55名, 其中男生42名, 女生14名。
文獻資料: 通過對圖書館和Internet檢索和收集國內(nèi)外有關身體自我認知研究的文獻資料, 為測試指標的初步確定提供資料支持, 同時為論文框架設計提供參考。
問卷調(diào)查: 走訪有關專家, 設計問卷調(diào)查表的初稿, 并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問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配合最大變異法進行正交轉(zhuǎn)軸, 獲得9個因子, 累計貢獻率達到了72.24%。身體自我認知問卷包括9個緯度, 55個條目, 采用五級評分, 每個條目1-5分, 具體為身體健康狀況、 身體力量、 身體耐力、 身體靈敏、 身體肥胖、 身體外表、 身體協(xié)調(diào)性、 身體運動能力和身體自尊等九個緯度的自我認知能力。
實驗法: 采用同組實驗前后對照, 每周2次的運動頻率的研究設計。研究分別在試驗前后對隨機抽出的60名大學生進行身體形態(tài)的測量, 并進行身體自我認知能力的問卷測試。本研究涉及到學生身體形態(tài)的前后變化, 故選取身高和體重為實驗的身體形態(tài)指標, 測量儀器為身高體重計。為了獲得準確完整的數(shù)據(jù), 保證研究質(zhì)量, 采取了多項質(zhì)量控制措施和方法。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將實驗數(shù)據(jù)運用SPSS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s , 簡稱BMI)是根據(jù)體重和身高平方的關系來判斷是否肥胖的一種方法, 它能很好地反映身體形態(tài)的變化。[4]BMI10-18為體重不足, BMI18-23為體重適當, BMI23-25為略超重。實驗中BMI18以下的學生有5 人, 占9.1%, BMI18-23的41人, 占35%, BMI23以上的6人, 占10.9%。研究表明, 實驗前后學生身體形態(tài)變化均呈現(xiàn)差異性, 且有男女差異, 男生較女生差異性更顯著。男女身高均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女生體重和BMI指數(shù)的變化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而男生體重和BMI指數(shù)的變化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 見表1。
表1 實驗前后大學生身體形態(tài)性別比較的方差分析
注: *為P≤0.05, **為P≤0.01。
由表2可知, 不同BMI的大學生在實驗前后身體形態(tài)的變化不同, 從T值來看, BMI指數(shù)居中, 也即體型標準的學生的體重和BMI指數(shù)變化比偏瘦和偏胖的學生大。體重變化, 除BMI指數(shù)17-18和20-22的學生的體重具有顯著性變化(P≤0.05)外, 其余均無顯著性變化(P≥0.05)。除BMI 18-19的學生具有非常顯著性變化(P≤0.01)和BMI指數(shù)19-21的學生具有顯著性變化(P≤0.05)外, 均無顯著性變化(P≥0.05)。進而可以看出, BMI指數(shù)22以上的學生的體重和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均無顯著性變化見表2。這說明攀巖鍛煉對于BMI指數(shù)偏大的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的影響較為困難。這是因為實驗采用統(tǒng)一的班級教學進行的, 較為平均的運動負荷對于偏胖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的改變是不夠的。如果要對此類學生進行身體形態(tài)的改變, 就要適當?shù)卦龃筮\動負荷, 加快運動頻率, 并配以科學的飲食。
表2 實驗前后大學生身體形態(tài)比較的方差分析
注: *為P≤0.05, **為P≤0.01。
因此, 攀巖教學應根據(jù)學生身體的實際情況, 合理安排課堂內(nèi)容和運動負荷, 促進學生身體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 并積極引導學生對健美的身體形態(tài)的追求。
身體自我作為自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貫徹人的整個生命歷程。人的相貌、 身材、 運動能力和健康狀況都通過身體自我貫穿到整體自我概念中, 并且, 這種概念還具有評價性和自我評價性, 對人的精神產(chǎn)生長久的影響。[5]
研究發(fā)現(xiàn), 實驗前后大學生身體自我認知的不同維度均有非常顯著性變化(P≤0.01), 說明攀巖鍛煉對大學生的身體自我認知能力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 并且不同年齡階段的大學生在試驗前后的變化不同。19歲和21歲的大學生, 九個緯度的身體自我認知能力都有顯著(P≤0.05)或非常顯著性提高(P≤0.01)。20歲的大學生, 除了在健康狀況維度的自我認知能力沒有顯著性變化(P≥0.05)外, 其他八個緯度的自我認知能力均有非常顯著性提高(P≤0.01)。22歲的大學生, 除身體力量、 身體靈敏、 身體肥胖、 身體外表、 健康狀況和運動能力等六個維度的身體自我認知能力均有顯著性提高(P≤0.05)之外, 身體耐力、 身體協(xié)調(diào)和身體自尊三個維度的身體自我認知能力沒有顯著性變化(P≥0.05)。說明大學生的年齡是影響其身體自我認知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 身體自我認知能力呈明顯下降的趨勢。在19、 20、 21歲三個主要的大學生群體中, 攀巖鍛煉對身體自我認知能力的提高非常顯著, 見表3和表4。
表3 實驗前后對照大學生身體自我認知能力方差分析
注: *為P≤0.05, **為P≤0.01。
表4 不同年齡大學生實驗前后身體自我認知能力的方差分析
注: *為P≤0.05, **為P≤0.01。
表5 不同性別大學生實驗前后身體自我認知能力的方差分析
注: *為P≤0.05, **為P≤0.01。
研究結果表明(見表5), 攀巖鍛煉對不同性別大學生的身體自我認知能力有顯著或非常顯著性影響。男生的整體提高情況要高于女生, 尤其是在身體耐力、 身體協(xié)調(diào)能力、 身體肥胖、 身體外表和身體自尊等五個維度身體自我認知能力的提高明顯高于女生。攀巖鍛煉對男生整體身體自我認知能力的提高均有非常顯著性影響(P≤0.01), 而女生在身體協(xié)調(diào)、 身體肥胖和身體外表三個維度的自我認知能力沒有顯著性變化(P≥0.05)。這與女生的生理、 心理特點及其對身體外表的要求較高的原因有關。
從表6可以看出, 不同BMI指數(shù)的學生對自己身體自我認知能力各個維度的認知不同。BMI指數(shù)大的也即身體偏胖的學生, 對自己身體肥胖的關注比較高, 而BMI指數(shù)小的學生則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和身體靈敏維度的得分高。
表 6 不同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的大學生實驗前后的身體自我認知能力方差分析((x±S)n =55
注: *為P≤0.05, **為P≤0.01。
BMI指數(shù)17-18的學生, 除了身體耐力維度的自我認知能力在試驗前后有顯著性變化(P≤0.05)外, 其余各項維度均無顯著性差異。BMI指數(shù)18-19的學生, 只在身體靈敏、 身體肥胖和身體自尊三個維度有顯著性變化(P≤0.05)。BMI指數(shù)19-20的學生, 身體自我認知能力的九個緯度均有顯著性(P≤0.05)或非常顯著性變化(P≤0.01)。BMI指數(shù)20-21的學生, 除身體耐力維度在試驗前后沒有顯著性變化(P≤0.05)和身體力量與健康狀況維度有非常顯著性變化(P≤0.01)外, 其余各維度均無顯著性變化。BMI指數(shù)21-22的學生, 除身體外表、 健康狀況和運動能力維度沒有顯著性變化外, 均有顯著性或非常顯著性變化。BMI指數(shù)22-23的學生, 除身體力量、 身體靈敏、 身體肥胖、 身體外表、 健康狀況和運動能力有顯著性變化(P≤0.05)外, 均無顯著性變化。BMI指數(shù)23以上的學生, 除身體力量、 身體靈敏、 身體協(xié)調(diào)、 運動能力和身體自尊維度有顯著性或非常顯著性變化外, 均無顯著性變化(P≥0.05)。
BMI指數(shù)17-18的學生均為女生, 其身體形態(tài)屬于偏瘦群體, 攀登鍛煉對她們的體重和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都有提高, 但是相對其他的大學生群體來說, 她們的變化最小。這是由于女生在運動前身體耐力感覺不是十分清楚, 運動時身體耐力較差, 通過一段時間的鍛煉, 身體耐力略有提高, 而對身體耐力的自我認知也隨著提高的緣故。BMI指數(shù)23以上的學生, 屬于偏胖群體, 他們身體自我認知能力除個別維度外, 均沒有顯著性變化。由此可以得出, BMI指數(shù)小于19大于22的學生的身體自我認知能力各個維度的變化小, BMI指數(shù)20-22的學生的身體身體自我認知能力各個維度的變化最大。因此, 要求在攀巖教學或鍛煉中, 要能很好地把握學生的身體狀況, 做到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使學生的身體得到較好的鍛煉, 為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創(chuàng)造良好的身體條件。
1. 身體力量和身體耐力
身體力量和耐力維度主要從快速力量、 最大力量、 力量耐力、 一般耐力、 速度耐力和靜力耐力等方面進行探討。身體自我認知能力的身體力量維度, 19-21歲具有非常顯著性提高(P≤0.01), 22歲具有顯著性提高, 說明身體力量的自我認知能力在19-22歲最大, 22歲以后變有所減弱。在身體耐力維度方面, 19-21歲學生具有顯著性或非常顯著性變化, 而22歲學生則沒有顯著性變化(P≥0.05), 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 大學生身體耐力的自我認知能力是逐漸減弱的, 見表4。性別方面, 男、 女生身體耐力維度的自我認知能力的差異不是非常明顯, 男生略高于女生, 見表5。這與Deborah女生在身體耐力方面的自我認知能力弱于男生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2. 身體靈敏與身體協(xié)調(diào)
身體靈敏與協(xié)調(diào)維度主要從變向跑、 快速啟動能力、 躲閃能力、 身體方位調(diào)整能力、 對信號的負責反應能力和手腳協(xié)調(diào)能力、 軀體協(xié)調(diào)能力等方面進行探討。由表4和表5可知, 身體靈敏維度的自我認知能力的提高, 沒有男、 女性別差異, 實驗前后均有非常顯著性變化(P≤0.01)。年齡方面, 19-21歲大學生身體靈敏維度的自我認知能力呈現(xiàn)非常顯著性變化(P≤0.01), 22歲大學生身體靈敏維度的自我認知能力呈顯著性變化(P≤0.05)。說明經(jīng)過數(shù)周的攀巖鍛煉, 大學生的身體快速反應能力有顯著提高。法爾費利曾對不同年齡少年的空間定位和判斷時間的能力進行研究, 發(fā)現(xiàn)靈敏素質(zhì)隨年齡增長而自然增長。在13-14歲之前可以通過訓練發(fā)展靈敏素質(zhì), 可以取得較大的發(fā)展。[6]
實驗前后大學生在身體協(xié)調(diào)性自我認知能力方面有顯著提高, 但具有年齡和性別的差異。女生在身體協(xié)調(diào)自我認知能力沒有顯著性變化, 而男生則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 這主要是由于男、 女生在身體結構和生理機能上的差異。由于性別差異, 女生在大部分生理機能方面要劣于男生, 她們在運動中常常會因體力不支, 出現(xiàn)動作的僵硬不協(xié)調(diào)而放棄攀登, 從而導致女生在身體協(xié)調(diào)性自我認知能力方面的不足。
3. 身體肥胖與身體健康狀況
身體肥胖和健康狀況緯度主要從體重指標、 體脂含量、 胖瘦狀況、 理想體重與對自己體型的自我認知和體力保持的情況、 保持鍛煉的能力及各個系統(tǒng)器官的功能情況調(diào)查。身體肥胖的自我認知能力是女大學生對身體自我最為關注的一個維度。結果顯示(見表5), 男、 女學生在攀巖鍛煉對于身體肥胖自我認知能力的影響差異明顯。女生普遍認為數(shù)周的攀巖鍛煉對身體肥胖維度沒有顯著性變化, 也即其身體肥胖的自我認知能力沒有顯著性改變(P≥0.05), 而男生則認為有非常顯著性提高(P≤0.01)。調(diào)查顯示, 女生認為自己體重偏胖率顯著高于男生, 而偏瘦率低于男生, 在對自己體重的關注程度方面, 男、 女生對自己的體重的關注程度差異較明顯, 絕大多數(shù)女生非常關注自己的體重變化, 體重變化將與她們的身體自我感覺、 自信和心理等有著直接的影響。
不同年齡層次的大學生身體健康維度的自我認知能力的提高程度不同, 并且存在性別差異。實驗前后男、 女學生的身體健康維度的自我認知能力的改變沒有差異, 但女生在保持運動能力和各個器官系統(tǒng)的功能方面的提高幅度要稍高于男生。
4. 身體外表
身體外表維度在問卷中是一個比較受大學生推崇的維度。個體的身材、 外貌和健康狀況是個體精神面貌和氣質(zhì)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個體的學習、 生活和工作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研究顯示, 男、 女生身體外表自我認知能力的提高在攀巖鍛煉前后有很大的差異性。女生的身體外表認知能力沒有顯著性變化(P≥0.05), 而男生則有非常顯著性變化(P≤0.01)。這與女生對身體外表的苛求有關。女生較主觀地對身體外表的良性改變毫無感覺, 而對鍛煉所帶來的暫時的身體維度尺寸的增大耿耿于懷, 然而男生對身體外表的認真能力就較為客觀, 他們對身體維度的改變持樂觀態(tài)度, 并且能夠很坦然地接受自己身體的高度、 長度和充實度。
5. 身體運動能力與身體自尊
身體運動能力和自尊維度主要涵蓋了身體機能狀況、 技能水平、 戰(zhàn)術運用和自我價值感與運動技能、 身體素質(zhì)、 身體狀況、 身體吸引力等方面。身體運動能力是攀巖鍛煉對大學生身體自我認知能力變化影響最大的維度。實驗結果表明, 大學生的身體運動能力維度的自我認知能力在試驗前后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
大學生身體自尊的自我身體認知能力存在性別差異, 男生稍優(yōu)于女生。這主要是因為女生對自己的身體缺乏自信, 不能很好地認知鍛煉后身體的變化, 另外, 部分學生對幅度較小的身體改變沒有知覺, 只有大幅度的改變才能達到他們自我認知的閾值, 才能激起他們對身體自我認知水平的變化。
攀巖鍛煉對大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有顯著性影響并有男女性別差異, 男女身高沒有顯著差異, 體重和BMI指數(shù)均有顯著性或非常顯著性的變化; 身體自我認知的九個緯度均有非常顯著性變化, 并且自我認知能力各維度的提高幅度具有年齡和性別差異; 女生的整體認知能力提高比男生少, 男生的身體自我認知能力在身體協(xié)調(diào)性、 身體耐力、 身體外表和身體自尊四個維度的提高顯著高于女生; 不同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的大學生的身體自我認知能力不同緯度的改變也有差異。 BMI(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小于19的學生身體自我認知能力各個維度變化小, BMI指數(shù)大于22的學生的身體自我認知各個維度變化較小, BMI指數(shù)20~22的學生的身體自我認知能力各個維度變化最大。參與攀巖活動能夠提高學生對身體的自我認識和評價, 如提高健康水平、 提高個體的運動能力知覺等等, 從而進一步提高個體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有助于在教學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進行攀巖學習、 鍛煉的自主性、 積極性, 合理安排攀巖課的教學時間、 內(nèi)容與負荷結構。
參考文獻:
[1] 徐世樸. 淺析大學生的自我意識 [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1989(1): 48-55.
[2] 張力為, 陳荔. 六種身體自我測量方法的比較 [J]. 北京: 體育科學, 2005(1): 74-79.
[3] 孫延林, 張曉. 體育活動對大學生身體自我描述的影響研究 [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04(1): 20-22.
[4] 楊靜宜, 許峻華. 運動處方DIY [M].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4.
[5] 陳紅, 黃希庭, 郭成. 中學生身體自我滿意度與自我價值感的相關研究 [J]. 心理科學, 2004(4): 27-27.
[6] 鄧樹勛. 運動生理學 [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