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琪
內容摘要:以讀促寫的思想是從寫作的視角分析文本“寫什么”與“怎樣寫”這兩個問題的,這就使閱讀具有動態(tài)性、功利性、主動性,而不再是毫無目的的泛泛的一般領悟,這種思想不但能有效促進閱讀的質量,而且會讓學生在閱讀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寫作收獲。
關鍵詞:以讀促寫 教學案例
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必須定位在“語言文字的運用”這個層面上,“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為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以讀促寫是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有效策略。
一.在閱讀中學習寫作的觀察方法。魯迅先生說:“如要創(chuàng)作,第一需要觀察”,葉圣陶先生指出:“要闡述事物,必須首先認識它們,了解它們,這惟有下功夫去觀察?!庇^察是人腦通過感官對客觀對象的感知活動,是記憶、思維、想象、表述等一系列寫作活動的基礎。由此看,教會學生觀察是作文的第一步。對于同一事物,觀察的視角不同,認識和審美感受就不同,美的發(fā)現(xiàn)自然也不同。蘇東坡有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是對同一事物細致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觀察,是對事物客觀的、全面的認識。宋代畫家郭熙有名句:“春山始淡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靜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崩纾瑯邮菍懮铰返钠閸?,一位同學寫道:“這山路,正正宗宗一個‘之字,如同書法家遒勁有力的揮毫,刻在山的身上?!绷硪晃煌瑢W寫道:“這山路,猶如一條巨蛇纏繞著山體,吸盡了山的血,吃盡了山的肉,山因此顯得枯骨嶙峋?!憋@然,第一位同學是站在正面觀察的,第二位同學是站在側面觀察的,觀察點不同,得到的形象就不一樣。
二.在閱讀中學習文章的語言風格。文章語言有平實和華麗之分。現(xiàn)在的學生,喜歡用華麗的詞藻,一顯示自己超人的文采,其實,平實最見寫作的功夫,鼓勵學生用平實的語言是改變目前文風不正的好辦法。例如,學習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后,一位同學這樣寫母親燈下縫衣的情景:“夜,已經很深了。我一覺醒來,母親還在灰暗的燈下給我縫補衣裳。穿針——引線,穿針——引線。母親的眼睛貼著衣服,她惟恐針線不夠細密。突然,母親的頭一點,眉一皺,嘴一咧,手一顫。原來,細針刺破了母親的手指。母親放下針線,捏住被刺破的手指,一會兒又放開手看看,血止住了,母親又穿針——引線,穿針——引線?!边@種平實的語言就能觸摸到那令人眩目的亮點。再如學習北宋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詩句,學生就會感悟著詩句妙就妙在“化靜為動”,“鬧”字把無聲的姿態(tài)說成是好像有聲音的波動,本來有些抽象的春意瞬時栩栩如生,情趣盎然了。一位學生這樣寫景:“沒有風,杏枝默默地托著它的愛物——紅花,默默地給它的愛物輸送營養(yǎng),默默地與它的愛物交流著感情,好禪意呀!突然,一只小鳥飛來,落在樹枝上,樹枝和它的愛物蕩起來,爭著與小鳥張揚生命的魅力?!边@里的描寫,沒有華麗的詞藻,但靜如禪境,動如生命的張揚,動靜結合,極富詩情畫意。
三.在閱讀中學習文章的結構技巧。語文教材里面的文章可謂“無山不含玉,無水不藏珠”,其中的人、事、景、物可為我們寫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選入教材的課文,從選材立意、布局謀篇等方面都有值得借鑒的地方,教師應該準確把握文章的特點和生成性資源,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作文訓練。例如,品讀《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后,學生就可以知道文章寫楊梅的時候是按照色、形、味進行描寫的,這種結構很有特色,學生在寫作的時候。我們學習課文后,有學生《家鄉(xiāng)的山桃》時就應用這種結構:
山桃有拳頭那么大,它的形狀像什么,我說不上來,但我知道人們常常把人的心畫成山桃。
山桃剛出生的時候是淺綠色。漸漸地,小小的山桃就知道了害羞,生出一層毛茸茸遮掩,又偷偷地在毛茸茸下把淺綠變成深綠,并把整個身子藏在綠葉中,不讓你發(fā)現(xiàn)它成長的秘密。成熟的季節(jié)到來了,它便脫去厚茸衣,給你透亮的光澤,以黃里透紅的容顏惹逗你。
山桃熟了的時候,我就摘幾顆,擦去毛茸,裝進書包,帶到學校。課間地時候,我掏出一顆咬一口,飽脹的汁噴進嘴里,饞得同桌淌口水,這時候,我就再掏出一顆給同桌,讓他的嘴也甜一甜。
怎樣寫家鄉(xiāng)的山桃呢?這位學生來了個開門見山,在第一自然段中就點明了:寫形、色、味。怎樣寫山桃的形、色、味呢?學生完全仿照了作家的方法:分段寫,寫形狀的大小和樣子,寫顏色的變化過程,寫自己嘗到的味道。閱讀短文,我們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小作者雖然在寫法上仿照了課文,但其語言極富個性,充滿了兒童特有的情趣。閱讀短文,我們被作者筆下的山桃垂涎三尺,同時也讓作者引入童年生活的情景。
(作者單位:甘肅會寧縣漢岔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