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黑
在英國倫敦市,有個男人名叫巴里·威恩賴特,7歲時,他患上了一種叫“臉盲癥”(又稱“面孔遺忘癥”)的怪病,這種病癥的表現是:即使和對方臉貼住臉,也辨認不出對方的臉,包括父母、妻子、孩子、同學和朋友,如果把他自己的照片和其他男子的照片放在一起,他也沒有任何辦法辨認出哪張臉面屬于他自己。
最初發(fā)現威恩賴特得了這種怪病是他剛上小學時。那天下午課余時間,他和同班一位男同學在一起聊天,兩人聊得很愉快,談論起各自的家庭和自己的愛好,并且還一起踢了足球。當下午放學后,那名同學熱情地和威恩賴特打招呼,但他此時卻怎么也不“認識”眼前這位同學了,同學還以為他有什么煩心事,就更加熱情地和他攀談起來,但他仍一臉的茫然。當同學談起威恩賴特家庭情況及他個人的許多私事時,讓威恩賴特驚訝不已,驚奇地問同學:“你是怎么知道我這些事情的?”這下輪到同學驚訝了,反問他:“難道你忘了咱們下午在一起聊天的事了?所有這一切都是你告訴我的呀?!?/p>
同學的話,讓威恩賴特很是費解,他想不明白,同學確實說的沒錯,可自己為什么卻一點也不“認識”他呢?
威恩賴特到了家門口,母親已在迎接他,可他卻認不出是母親。徑直就往家里走,母親感到很奇怪,問他:“孩子,你今天是怎么了,見了媽媽也不打聲招呼,是不是有誰欺負你了?”
威恩賴特從聲音中聽出眼前這個人就是自己的母親,他抱歉地說:“我確實沒有認出你來,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么?”
父親見他放學回來了,上前親昵地撫摸他的頭,可他對父親說:“你是誰,我不認識你,為什么要摸我的頭,這樣做是很不禮貌的!”
父親驚異地望著威恩賴特,好久也回不過神來。母親對父親說:“兒子今天不知怎么了,剛才也沒有認出我來?!?/p>
夫妻倆站在威恩賴特面前,讓他辨認,但任憑怎樣努力,威恩賴特還是分辨不出誰是誰。夫妻倆這才感到問題的嚴重性,便帶他去醫(yī)院做了檢查。當醫(yī)生告訴說,威恩賴特患的是一種罕見的“臉盲癥”,而且這種病目前還沒辦法治療時,威恩賴特的母親禁不住失聲叫道:“天哪,我可憐的孩子,他以后可怎么生活呢?”
不管怎樣,生活還得繼續(xù)。要強的威恩賴特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通過堅韌不拔的努力,一直讀完了大學。為避免和別人打交道時無法辨認出別人的尷尬,大學畢業(yè)后,他做了一名化學工程師,雖然成天鉆在實驗室且工作非??菰?,但也只能如此。他苦惱地說:“交朋友對我來說是件不可能的事,因為我剛剛認識的朋友,過一會就會徹底忘掉他的長相,我也只好徹底斷了交朋友的念頭?!?/p>
盡管如此,威恩賴特仍通過努力讓自己過上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他摸索出了通過聲音、習慣、衣服、鞋子、眼鏡、發(fā)型等特征的方法來辨認他人的身份。辨認男性一般還比較容易些,但辨認女性就顯得非常困難,主要是女性更換衣服和鞋子的頻率很高,剛才還“認識”的一個女性,如果她換了衣服后,他轉眼間就會形同陌路。
有人曾預言,威恩賴特將會打一輩子光棍。但幸運的是,他不但找到了女朋友,而且結婚后還有了孩子。在他和女朋友瑪格麗特熱戀期間,一次兩人在街上相遇,瑪格麗特高興地和他打招呼,但他卻茫然地看了她一眼,然后繼續(xù)走自己的路。他當然不是有意不理睬瑪格麗特,而是壓根就沒有認出她來,這讓瑪格麗特很生氣。當他再次邀約瑪格麗特時,理所當然遭到了拒絕。
瑪格麗特知道威恩賴特患有“面孔遺忘癥”的怪病后,不但原諒了他,而且義無反顧地嫁給了他,并生有3個活潑可愛的兒女。
為讓威恩賴特順利辨認出兒女的身份,瑪格麗特特意給每個孩子分別穿上不同顏色的衣服,并為他們梳出不同風格的發(fā)型。開始時,威恩賴特通過衣服顏色和發(fā)型辨認每個孩子,隨著他們年齡的增大,各自都擁有了個性后,他就通過孩子們不同的習慣而順利辨別出每一個人。
辨認不出妻子也讓威恩賴特很苦惱。在家里還好說,一旦兩人外出購物,麻煩就會出現,即使妻子瑪格麗特站在他面前,他也認不出她來。還是妻子想了一個辦法,每次外出,總是穿上一件紅色外衣,這樣,威恩賴特就很容易從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找到妻子。但如果同時遇上幾個穿紅衣服的女性,要很快辨認出妻子來,也就變得十分困難,除非妻子上前拉住他并叫出他的名字,否則他是不敢輕易相認的。
自結婚后,威恩賴特慢慢也敢于出席各種聚會了,因為他有了瑪格麗特這個得力的“眼睛”。這時的瑪格麗特總會形影不離他左右,不斷向他提醒著每個“熟人”的身份,使他每次聚會都感覺很開心。
但有一個難題卻讓威恩賴特無法解決,那就是看電影。如果電影中的主人公的鏡頭從一個場景切到另一個場景時更換了衣服,威恩賴特就會再也認不出來。所以,看電影對威恩賴特來說是所有事情中挑戰(zhàn)最大的。
在英國,目前生活著150萬名像威恩賴特這樣不同程度的“臉盲癥”患者,科學家經長期研究逐步得出結論:腦袋受傷、中風、大腦損傷是這種怪病的主要誘因,并已開始著手研制治療“臉盲癥”的藥物。威恩賴特和那些患者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得以治愈,過上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
摘自《通遼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