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黔豫
摘要:綜觀現(xiàn)代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的反壟斷法,幾乎均是綜合運用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制度來規(guī)制壟斷行為。我國雖然已于2008年出臺了反壟斷法,但在法律責任制度的設計上卻缺少了刑事制裁。我國反壟斷法律責任的構建雖立足于本國國情的基礎上,但也應關注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立法實踐。對境外反壟斷法刑事責任制度進行必要的借鑒與吸收,這對于完善我國反壟斷法法律責任制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反壟斷法;壟斷行為;刑事責任;境外
中圖分類號:D92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9-0157-03
一、美國反壟斷刑事責任制度
反壟斷法的刑事責任制度始于美國。從1890年制定的《謝爾曼法》確立反托拉斯制度時起,美國就規(guī)定了刑事責任制度。伴隨著不同歷史階段的不斷補充和修改,美國成功的反壟斷刑事責任制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越來越多的國家或地區(qū)。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各國紛紛效仿美國設立刑事責任制度或積極推進本國或本地區(qū)反壟斷刑事化進程。
(一)美國反壟斷刑事責任制度的規(guī)定
1.成文法
成文法是由國會制定的對非法壟斷行為進行刑事制裁的基本法律依據(jù),主要包括《謝爾曼法》、《聯(lián)邦貿易委員會法》、《克萊頓法》、《威爾遜關稅法》及《羅賓遜—帕特曼法》,但是真正起重要作用的仍是《謝爾曼法》。該法第2條規(guī)定:“凡進行壟斷或企圖壟斷、合并或與他人合謀壟斷各州間任何部分的貿易或與外國的貿易或商務往來的人,其行為均屬犯罪?!弊?890年頒布后,該法歷經多次修訂,修訂的內容主要是罰金數(shù)額和監(jiān)禁期限。1955年,國會將對公司和個人的罰金最高額度從5 000美元增加到5萬美元;1974年的修訂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對公司的最高罰金被提高到100萬美元,對個人的最高罰金從5萬美元增加到10萬美元,最長監(jiān)禁期也從1年提高到3年,這個修正案還將違反《謝爾曼法》的犯罪行為視為一種重罪;1990年的《反托拉斯修正案》把對公司的最高罰金提升至1 000萬美元,對個人的最高罰金提升至35萬美元;2004年6月國會又通過了修訂《謝爾曼法》的《2004反壟斷刑事處罰加強與改革法》,將對公司的最高罰金提高到1億美元,對個人的最高罰金提高到100萬美元,最長監(jiān)禁期限也從3年增加到10年 ,以達到處罰與卡特爾在現(xiàn)代市場經濟中所產生的社會危害之間的平衡。
此外,美國的其他反托拉斯立法也規(guī)定了對非法壟斷行為的刑事制裁。1894年制定的《威爾遜關稅法》第1條規(guī)定了禁止某些在進口貿易中的反競爭行為,同時規(guī)定“將判為輕罪的處以100—5 000美元的罰金,并由法院酌情處以3—6個月的監(jiān)禁?!?914年頒布的《克萊頓法》第13條規(guī)定:“當公司違反反托拉斯法的刑事規(guī)定時,整體或部分授權、命令、直接參加違反反托拉斯法的公司經理、行政官員、代理人也是違法的,犯有輕罪,將處以5 000美元以下的罰款,或一年以下的監(jiān)禁,或由法院酌情兩種并用。”1936年頒布的《羅賓遜一帕特曼法》第2條規(guī)定,對從事法律禁止的價格歧視行為可以處以刑事制裁,處以不超過 5 000美元的罰金,或不超過1年的監(jiān)禁,或兩者并用 。
2.寬恕政策
寬恕政策于1978年由美國司法部首創(chuàng),該政策旨在通過向揭發(fā)卡特爾并提供合作的卡特爾成員和有關個人提供減免法律責任的寬恕待遇,鼓勵卡特爾成員和有關個人揭發(fā)違法卡特爾,從而促進對違法卡特爾的發(fā)現(xiàn)、調查和處理。
寬恕政策的核心在于:只有第一個向反壟斷局報告其違法行為的公司才能獲得免訴待遇,若晚于其后則不能使公司及其全體應受罰成員獲得這樣的免訴待遇。寬恕政策建立了一種競相自首的機制,但也導致了卡特爾參與者之間的不信任。然而正是這種制度將反壟斷處罰手段的威懾效應從外部引入到了內部,反壟斷局即可坐收漁人之利,大大降低司法成本。但該政策同時規(guī)定,如果反壟斷局預計自己能在不久的將來合理地發(fā)覺違法行為,則免訴待遇不能給申請人。由于不能給申請寬恕者穩(wěn)定的預期,美國早期的寬恕政策實施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為鼓勵公司進行更多的自我揭露并與反壟斷局進行更多的合作,1993年8月10日,美國司法部修訂并頒布了《公司寬恕政策》。修訂后的寬恕政策內容更加完善,增強了寬恕的確定性和可預期性。第一,如果在反壟斷局沒有進行調查之前公司就提出報告并滿足了該政策的要求,就肯定能獲得寬恕,不會遭到起訴。第二,即使反壟斷局已經開始調查違法行為,仍有可能獲得寬大處理。第三,如果公司自動獲得寬恕,所有提供合作的董事、職員、雇員也可自動獲得寬恕。
這樣的改進大大增加了企業(yè)告發(fā)舉報的誘因,實踐中成效顯著。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美國司法部破獲了大量的卡特爾案件特別是國際卡特爾案件,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新寬恕政策的實施。此后,德國、加拿大、法國等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紛紛效仿并開始采用寬恕政策,現(xiàn)在它已成為各國為加強反壟斷執(zhí)法而實施的一項重要制度。
(二)美國壟斷行為刑法規(guī)制的特點
1.相關規(guī)定散見多部法律之中,但均以本身違法原則為依據(jù)
美國反壟斷法的刑事責任條款主要存在于《謝爾曼法》、《克萊頓法》、《威爾遜關稅法》及《羅賓遜一帕特曼法》四部法律之中。其中《謝爾曼法》最為重要。根據(jù)這些法律,當行為人的行為屬“嚴重的”違法行為時,就可追究刑事責任,至于何為“嚴重的”違法行為,則依“本身違法原則”來判定。對于那些被稱為本身違法的行為、被認為本身對貿易的不合理限制的行為、經判例而被確認為本身違法的行為均可視為是“嚴重的”違法行為,主要涉及到核心卡特爾,如固定價格、串通投標、市場分割等。
2.設置了罰金和監(jiān)禁兩個刑種,刑事責任主體包括法人和個人
美國反壟斷法設置的罰金和監(jiān)禁這兩個刑罰種類目前已成為世界通行做法。罰金可以針對企業(yè),也可以針對個人,而監(jiān)禁只針對個人。同時,還在刑罰設置上區(qū)分了重罪和輕罪,使其更加具有威懾性。
二、日本反壟斷刑事責任制度
(一)日本反壟斷刑事責任制度的規(guī)定
在美國的督促下,日本國會于1947年制定了《禁止私人壟斷及確保公平交易法》(以下簡稱《禁止壟斷法》)。該法可以說是將美國的《謝爾曼法》、《克萊頓法》、《聯(lián)邦貿易委員會法》加以綜合形成的產物,其內容與美國反托拉斯法具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即在刑法典以外的法律中設定了相應的罪名和刑罰?!督箟艛喾ā分辛信e了八種罪名:“私人壟斷、不正當交易限制、事業(yè)者團體的禁止行為之罪”、“違反國際協(xié)定等、事業(yè)者團體的其他禁止行為、確定審判之罪”、“違反股公司、股份持有、干部兼任的限制禁止等的犯罪”、“違反有關呈報等的犯罪”、“虛假陳述或鑒定的犯罪”、“違反保守秘密義務的犯罪”、“妨礙檢查等的犯罪”、“違反旨在調查的強制處分等的犯罪” 。
在1991年修訂《禁止壟斷法》大幅度提高對壟斷行為的課征金幅度的基礎上,1992年12月修訂該法時又明確強化了刑事處罰:一方面對卡特爾等違法行為采取刑事控告的嚴厲措施,另一方面將兩罰規(guī)定中企業(yè)和經營者等行為人的罰金刑分開。不僅對直接實施壟斷的行為規(guī)定了刑事責任,而且為預防和調查壟斷犯罪,在違反各種申報、報告義務、妨礙公正交易委員會審查活動等方面也規(guī)定了刑事處罰,僅在不公正交易方法及合并、營業(yè)受讓這兩方面沒有刑罰規(guī)定。在程序上也專門規(guī)定了公正交易委員會的專屬告發(fā)權限和告發(fā)程序。此次改革被稱為是日本刑事法制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
2006年1月1日,日本在修訂后重新實施的《禁止壟斷法》中引入了歐美等國普遍采用的寬恕政策。規(guī)定違反《禁止壟斷法》參與招投標,或利用自身優(yōu)勢聯(lián)合同業(yè)者抬高產品價格的企業(yè)和組織,如能在公平交易委員會介入調查前向該委員會自首,則可免予處罰或減輕處罰。對主動向公平交易委員會自首的前三個企業(yè)或組織實行減免責處罰:第一個自首的全額免除處罰金并免除刑事起訴,第二和第三個自首的分別減免50%和30%的處罰金。
(二)日本壟斷行為刑法規(guī)制的特點
1.賦予公正交易委員會專屬告發(fā)權
日本公正交易委員會是為了實現(xiàn)《禁止壟斷法》的目的,于1947年設立的行政機關。它除了享有對違反反壟斷法的行為進行行政處罰的權力外,還對《禁止壟斷法》規(guī)定的壟斷犯罪享有專屬告發(fā)權。即只有經過公正交易委員會向檢察廳總長告發(fā)后,由檢察廳總長將案件移交東京高等檢察廳,由東京高等檢察廳的檢察官向東京高等法院提起公訴,才能對壟斷行為進行刑事追究。
2.刑事處罰范圍較廣,刑罰種類限于罰金和短期自由刑
《禁止壟斷法》第89條規(guī)定了處罰最重的三種核心壟斷行為:私人壟斷、不當限制交易和不公正的交易方法,其法定刑為3年以下徒刑或500萬日元以下罰金。第90條規(guī)定了締結禁止特定國際協(xié)定或契約的犯罪、實施事業(yè)者團體禁止行為的犯罪以及不執(zhí)行公正交易委員會的行政制裁措施構成的犯罪,法定刑為2年以下徒刑或300萬日元以下罰金。第91—94條規(guī)定違反各種申報、報告義務以及妨礙公正交易委員會審查活動等方面的犯罪,法定刑較輕,處罰幅度為1年以下徒刑或200萬日元以下罰金。
3.對壟斷犯罪的處罰規(guī)定了雙罰制及資格刑
《禁止壟斷法》第95條規(guī)定:“法人代表、法人或自然人的代理人、雇員及其他從業(yè)人員就該法人或者自然人的業(yè)務或財產,實施下列各項違法行為時,除處罰行為人外,對該法人也處以下列各項罰金刑。” 雙罰制既處罰實施壟斷行為的企業(yè),也處罰實際行為人,對于節(jié)約司法成本、提高刑罰的威懾力無疑十分必要。同時,日本反壟斷法還規(guī)定了若干相關的資格刑,如宣布解散事業(yè)者團體、取消專利發(fā)明權利等。
三、臺灣地區(qū)反壟斷刑事責任制度
(一)臺灣地區(qū)反壟斷刑事責任制度的規(guī)定
為適應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建立一個自由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臺灣地區(qū)從1980年開始制定公平交易法,歷經10年,于1991年2月通過并施行該法,此后經過1999年、2000年及2002年三次修訂?!豆浇灰追ā穼`反該法進行不公平交易的行為,視不同具體情況規(guī)定了非常明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嚴重危害公平交易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行為是犯罪行為,應依《公平交易法》承擔刑事責任。承擔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包括有期徒刑、拘役和罰金?!豆浇灰追ā芬?guī)定,對于濫用市場獨占地位破壞競爭秩序的行為、聯(lián)合行為,處行為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處或并處1億新臺幣以下罰金;對于事業(yè)者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的行為,經公平交易委員會令其停止而不停止的,處行為人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處或并處5千萬新臺幣以下罰金。法人有上述犯罪行為的,除分別情況對其行為人給予刑事處罰外,對法人也可處以罰金。
(二)臺灣地區(qū)壟斷行為刑法規(guī)制的特點
1.先行政后司法
臺灣地區(qū)反壟斷法的最大特色就是“先行政后司法”。即指,對于壟斷與限制競爭行為首先由行政主管機關即公平交易委員會依法命令違法者限期停止、改正其行為或者采取必要更正措施,若公平交易委員會的命令得到執(zhí)行,則不給予刑事制裁;若“逾期未停止、改正其行為或者采取必要更正措施,或停止后再為相同或類似違反行為”,則由法院判決給予刑事制裁。
可見,臺灣地區(qū)反壟斷立法注意到刑罰的“最后手段性”,刑罰只是其他法律制裁手段之補充,而非對抗不法行為之主要或唯一的手段?!跋刃姓笏痉ā痹瓌t的制定使得公平競爭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鑒于刑罰資源的有限性和必要性,及《公平交易法》為經濟法,其規(guī)范對象在決定經營策略從事商業(yè)行為時,往往要對違法代價和獲利的成本效益進行分析,若經評估不值得冒險,便可有效遏止違法動機,所以,對于這些違法行為,應著重給予經濟處罰,通過高額罰款亦可達到剝奪經濟利益,即達到“窮化違法者”的目的。
2.單位犯罪一律采用雙罰原則
《公平交易法》第38條規(guī)定:法人犯前三條之罪者,除依前三條規(guī)定處罰其行為人外,對該法人亦科以各該條之罰金。規(guī)定法人的范圍為:公司、獨資或合伙之工商行號、同業(yè)公會、其他提供商品或服務從事交易之人或團體。在對單位犯罪的刑事制裁上,不存在單獨處罰單位或個人的情況。
四、境外反壟斷刑事責任制度的可借鑒之處
刑事制裁是有效制止壟斷行為、維護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必不可少的法律手段。嚴重的壟斷行為被規(guī)定為犯罪行為并應承擔刑事責任是各國的通例,除美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qū)外,很多國家和地區(qū)已在反壟斷法中規(guī)定了刑事責任,或者正在積極推進本土反壟斷法刑事化的立法進程。如果嚴重的壟斷行為無須承擔刑事責任,必將是一個重大的立法缺陷。然而我國《反壟斷法》中刑事責任制度的缺失,讓人不得不懷疑這部法律的實施效果。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境外反壟斷法刑事責任制度的以下兩方面值得我國借鑒。
(一)對壟斷犯罪進行刑事處罰應體現(xiàn)慎刑原則
壟斷和競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共生共存的,我們在研究壟斷行為給社會帶來危害的同時,不能忽略其對市場經濟發(fā)展起到的促進作用。雖然刑罰對壟斷行為能夠起到威懾作用,但這種作用并不是無限的。因而,只能對嚴重的限制競爭的壟斷行為進行刑事處罰。美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反壟斷法都對嚴重的壟斷行為進行了刑法規(guī)制,但刑事責任一般只及于本身違法的壟斷行為,如固定價格、串通投標、限制產量數(shù)量及分割市場等橫向聯(lián)合限制競爭的核心卡特爾。同時,美國的寬恕政策和告發(fā)起訴一體制,即反壟斷法的刑事違法行為的追訴權專屬于司法部反壟斷局;日本的專屬告發(fā)制,即公正交易委員會享有專屬告發(fā)權;臺灣地區(qū)的“先行政后司法”原則,無不體現(xiàn)出其反壟斷立法對壟斷犯罪追究刑事責任的謹慎態(tài)度。這種在反壟斷法上采取慎刑原則的做法值得我國借鑒。
(二)對壟斷犯罪應設置符合其行為性質的刑罰
從境外反壟斷立法的規(guī)定可看出,對實施壟斷犯罪的自然人處以監(jiān)禁的刑期普遍較短,而罰金數(shù)額卻不斷增加。因為壟斷犯罪屬于經濟犯罪,行為人往往存在非法牟利的主觀目的。而罰金刑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適度的罰金刑有利于糾正犯罪主體過于貪利的心理,對于社會上潛在的不穩(wěn)定分子,罰金刑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其因貪利而引起的犯罪沖動,從而起到警示和預防的作用。這也反映了國際刑事司法在經濟犯罪領域的“輕監(jiān)禁、重罰金”原則。
此外,壟斷犯罪和其他經濟犯罪一樣,犯罪主體多為公司、企業(yè)等法人或其他團體,它們不可能體會到自然人被剝奪人身自由的痛苦。所以,境外反壟斷立法普遍采用了“雙罰制”,對實施壟斷犯罪的法人或團體處以罰金,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處以監(jiān)禁或罰金,來實現(xiàn)對壟斷犯罪的懲罰。此種對壟斷行為的刑罰制裁方法同樣值得我國借鑒。
總之,境外國家和地區(qū)反壟斷立法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針對嚴重的壟斷行為采取最為適度的刑罰手段予以制裁,才能有效發(fā)揮出刑罰的威懾作用,最終確保反壟斷法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我們在借鑒境外立法經驗的同時,還應充分考慮我國的國情和經濟環(huán)境,今后在修改或制定反壟斷法相關細則時應對刑事責任制度作出最優(yōu)化的設計,使反壟斷法律制度對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發(fā)揮出更大的保障作用。
參考文獻:
[1] 尚明.主要國家(地區(qū))反壟斷法律匯編[G]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 時建中.反壟斷法——法典評釋與學理探源[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 賴源河.公平交易法新論[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4] 李國海.反壟斷實施機制研究[M] .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6.
[5] 鄭鵬程.美國反壟斷刑事政策及其對我國反壟斷立法的啟示[J] .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9).
[6] 顏克云.論壟斷行為的刑事責任[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