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喬占衛(wèi) 特約記者 張 靜
永不停歇的開拓者
——哈爾濱工程大學副校長、中國聲學學會副理事長楊德森教授
本刊記者 喬占衛(wèi) 特約記者 張 靜
占地球表面積四分之三的海洋永遠是人類探究不止的世界,這里是生命的起源地,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庫。當文明的歷程中產(chǎn)生了國家,國防就隨需而生,海洋又多了一重角色——世界軍事力量較量的主戰(zhàn)場。
楊德森,在他二十多年的科研事業(yè)中,隨處都有海洋和水聲的氣息。他從事的艦船與水中兵器振動噪聲及其控制方面的研究,是被世界各國都被列入高度機密的前沿研究。水下艦船及兵器的噪聲越小,其隱蔽性和攻擊性就越好,這是各國海軍致力于研制安靜型潛艇的原因。最大限度降低我方艦船及水下航行器的噪音、最靈敏迅速地捕捉對方艦船的噪聲聲波,這就是楊德森多年來致力于的事業(yè)。
1982年,從水聲工程專業(yè)畢業(yè)的楊德森就開始致力于該專業(yè)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89年,還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楊德森,第一次發(fā)表了線譜分析方面的文章《水下航行器輻射噪聲分析》,從這之后的三項研究成果為他在水聲工程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水下目標輻射聲線譜在水聲目標探測和識別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水下目標最重要的聲特征之一。80年代末,他首先提出了線譜分析識別的“三要素”模型,應用此模型得到了水下目標線譜豐富的時頻特征,為開展水下報警研究,提供了特殊的目標航行噪聲特征信息,這一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其次,他在國內(nèi)首次提出了水下航行器輻射噪聲平穩(wěn)化數(shù)學模型,解決了水下航行器輻射噪聲平穩(wěn)化問題。
再次,20世紀80年代末期,他根據(jù)信號處理技術的發(fā)展,提出了“修正的單基元水下目標被動測距方法”,在保留了設備簡單、使用方便的情況下,把美國人愛爾伯特于60年代提出并使用至今的單基元水下目標距離被動測量方法精度提高了8至10倍。
這一時期的楊德森剛剛步入而立之年,他在水下航行器噪聲監(jiān)測方面所取得的這三項成果讓他在國內(nèi)水聲屆受到了很大的關注和贊賞。這個時期也是他在科研方面的轉身之旅,在此基礎上,他更加明晰自己未來的科研方向。
為了實現(xiàn)對各種水下航行器減振降噪的目標——聲隱身工程,在航行體體積小,噪聲源數(shù)量眾多、耦合嚴重的情況下,找到或識別出主要噪聲源一直是開展聲隱身工程的首要問題。上世紀90年代初,楊德森教授提出了“偏相干與譜分析方法相結合”的方法、“水下聲強測量”方法和“水下聲成像測量方法”等水下噪聲源識別的新方法,以解決各類噪聲源的識別與分離難題,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建立了國內(nèi)第一套水下聲強測試系統(tǒng)。這些方法現(xiàn)已成為本領域用于噪聲源分析識別的主要方法,廣泛地在一些專業(yè)研究院所中應用。為了對水下目標的輻射噪聲進行控制,必須首先了解和分析它們在航行中的振動噪聲情況,楊德森和他的團隊研究了水下運動物體實航振動噪聲分析方法,并在國內(nèi)建立了第一套“小型運動目標實航全航程振動噪聲實時測量記錄系統(tǒng)”。
1994年,第21屆國際聲成像大會在美國召開,這是國際聲學界高水平的學術會議。楊德森在會上宣讀了自己的論文《菲涅爾積分在水下噪聲源識別中的應用》,受到大會關注,從未對中國大陸地區(qū)開放的美國四大海軍基地之一的San.Diego海軍基地水聲所專門邀請楊德森做了《水下聲成像技術》的學術報告,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在基地的參觀中,他成了焦點人物——第一個來自紅色中國的科技工作者。在美利堅的國土上響起的掌聲更加堅定了楊德森為祖國水聲工程事業(yè)做貢獻的決心。
世紀之交,在楊士莪院士的領導下,楊德森和他的團隊,通過和俄羅斯專家的合作,在國內(nèi)研制成功了水下矢量水聽器,并迅速建立了相應的信號處理模型和方法,隨后又開展了一系列工程應用研究,使我國成為掌握這項技術的少數(shù)幾個國家之一。美、俄、日等國家的多家媒體分別發(fā)出感嘆和對中國掌握這項技術的“擔心”。這項技術目前已在我國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包括各種聲引信、水下目標自導,各種特殊用途聲納、安靜型目標噪聲測量等等方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因而被稱為我國“水聲技術領域的一場革命”、“21世紀的水聲技術”。2006年,為了解決矢量水聽器研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他和團隊同事們連續(xù)攻關,最后終于取得了成功,使我國矢量水聽器的研制能力又有了新的突破。俄羅斯的專家教授感慨的說“你們的工作比俄羅斯做的還要好”。
2004年,為了解決長期困擾的低噪聲目標輻射噪聲測量的難題,在楊士莪院士的支持與指導下,楊德森和團隊同事們一道勇于探索,經(jīng)過二年多的研究,以矢量水聽器技術為基礎的“機動式低噪聲目標輻射聲測量系統(tǒng)”研制成功。這一突破不僅“測量方法先進可靠,功耗小,設備簡單,使用方便”,倍受用戶的歡迎。同時該方法“還開辟了一條對低噪聲目標輻射噪聲測量的新途徑”,取得了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成果。此項目被評為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
1977年,楊德森考入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前身)水聲工程專業(yè)。畢業(yè)后,他留校任教,到今天,他與母校一起成長的歲月已經(jīng)有33年。楊德森在科研領域取得卓越成績的同時,也擔負著培養(yǎng)水聲工程后繼人才的重擔。他的恩師何祚鏞教授、楊士莪教授和湯渭霖教授對他的教育和培養(yǎng)影響了他的一生,使他順利攻下碩士和博士學位。尊師重道,楊德森把從恩師那里繼承來的傳統(tǒng)悉數(shù)傾注到母校的教育事業(yè)中。
1996年開始,他逐漸又承擔了一些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在學校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工作等方面,他所倡導的多項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改革措施,使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工作邁向了新的發(fā)展階段。1998年,楊德森擔任博士生導師,至今已經(jīng)培養(yǎng)了二十幾位水聲工程專業(yè)的碩士和博士,為我國海軍水聲研究隊伍輸送了新鮮的血液,成為我國水聲工程專業(yè)的學術帶頭人。
由于楊德森教授取得的成績和影響,1996年,香港《大公報》以“水聲界科研成就超卓——記哈工程大學教授楊德森”為題對楊德森教授作了專題報道,評價他是“一位成功的科學工作者,是融科學的理性與愛國樂業(yè)的情感于一身的人”。1999年,中國研究生教育的著名刊物《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以“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記跨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楊德森”為題,評價其是“一個需要去感受的人:雷厲風行的作風,活躍清晰的思維,熱烈自信的性格……這些綜合起來,他便有了一種年輕學者的氣勢:既冷靜又熱烈。乾乾終日,自強不息”。對其從事水聲科學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成績進行了專題報道。
科研和教育兩不誤,楊德森不僅自己為祖國的國防事業(yè)貢獻力量,也把這種精神傳承下來,他所傳授的不僅有知識和技術,還有對祖國的責任。
海洋總是蘊藏著奧秘,科學事業(yè)總是不斷地發(fā)展深化,沒有終止的一天。楊德森在水聲研究的路上不斷探求未知,不斷開拓新的領域,也正是有了這樣一批甘于奉獻的科技工作者,才使得我國的水聲事業(yè)不斷走在前進的路上。
人物介紹:楊德森,1957年出生,工學博士?,F(xiàn)任哈爾濱工程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水聲工程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后獲國家和省部級的科技進步獎16項,均為項目負責人或主要獲獎人,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專利5項,在國內(nèi)外高水平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100余篇,著書和主編書各一部。榮獲國家百名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防科技工業(yè)“511人才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省部級先進青年科技工作者、黑龍江省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黑龍江省十佳杰出科技青年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并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船舶與海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聲學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聲學標準化委員會委員、中國造船學會水噪聲學組副組長、海軍裝備部某專業(yè)組成員、中國電子學會信號處理委員會委員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