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補原藥材
骨碎補為較常用中藥,《本草拾遺》云:嶺南虔、吉亦有。《開寶本草》道:生江南?!秷D經(jīng)本草》曰:今浙、淮、陜西、夔路州郡亦有之?!侗静萜穮R精要》稱:道地海州、舒州、戎州、秦州。一般分布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附生于樹上、山林石壁上或墻上。
本品為水龍骨科植物槲蕨的干燥根莖。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再燎去絨毛(鱗片)。
槲蕨,又名巖連姜、爬巖姜、肉碎補、石碎補。多年生附生草本,高20cm~40cm。根狀莖肉質(zhì)粗壯,長而橫走,密被棕黃色、鉆狀披針形鱗片。葉二型,營養(yǎng)葉厚革質(zhì),紅棕色或灰褐色,卵形,無柄,長5cm~7cm,寬4cm~6cm,上部羽狀淺裂;孢子葉綠色,具短柄,柄有翅,葉片矩圓形,長20cm~40cm,寬8cm~20cm,中部以上羽狀深裂,葉脈顯著,細脈連成4~5行長方形網(wǎng)眼。孢子囊群圓形,黃褐色,在主脈兩側(cè)各排列成2~4 行,每個長方形的葉脈網(wǎng)眼中著生1 枚,無囊群蓋。
本品呈扁平長條狀,多彎曲,有分枝,長5cm~15cm,寬1cm~1.5cm,厚0.2cm~0.5cm。表面密被深棕色至暗棕色的小鱗片,柔軟如毛,經(jīng)火燎者呈棕褐色或暗褐色,兩側(cè)及上表面均具凸起或凹下的圓形葉痕,少數(shù)有葉柄殘基及須根殘留。體輕,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紅棕色,維管束呈黃色點狀,排列成環(huán)。無臭,味淡,微澀。
根莖橫切面:呈長扁圓形。表皮細胞1 列,外壁稍厚;鱗片基位于表皮凹陷處,細胞3~4 列;壁厚,內(nèi)含紅棕色色素。內(nèi)皮層圍繞分體中柱,細胞節(jié)向延長。分體中柱18~28 個,排成扁圓形環(huán);木質(zhì)部管胞多角形,直徑6μm~40μm,中部較大,向兩端漸次變小,發(fā)育幾達兩端。將韌皮部分為內(nèi)外兩部分,內(nèi)側(cè)韌皮部有的細胞壁增厚,并充滿黃棕色分泌物。
骨碎補:去凈泥沙雜質(zhì),洗凈,稍浸泡,潤透,切片,曬干。沙燙骨碎補:取沙子置鍋內(nèi)炒熱,加入揀凈的骨碎補,燙炒至鼓起,毛呈焦黃色,迅速取出,篩去沙,放涼后除去毛即成。
歷史上的炮制方法見《雷公炮炙論》。其曰:凡使骨碎補,采得后先用鋼刀刮去上黃赤毛盡,便細切,用蜜拌令潤,架柳甑蒸一日后出,暴干用。
骨碎補能補腎強骨,續(xù)傷止痛;用于腎虛腰痛,耳鳴耳聾,牙齒松動,跌撲閃挫,筋骨折傷?!端幮哉摗吩唬褐鞴侵卸練猓L血疼痛,五勞六極,口手不收,上熱下冷。《日華子本草》曰:治惡瘡,蝕爛肉,殺蟲。《開寶本草》曰:主破血,止血,補傷折。
《本草求真》曰:骨碎補,雖與補骨脂相似,然總不如補骨脂性專固腎通心,而無逐瘀破血之治也?!侗窘?jīng)續(xù)疏》中說:骨碎補主破血、止血、補傷折,言能不使瘀結(jié)者留滯,不使流動者妄行,而補苴傷折,如未嘗傷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