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祥華,夏冬青,曾昭朝
(云南省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34)
騰沖北海濕地問題診斷與工程對策措施研究
趙祥華,夏冬青,曾昭朝
(云南省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34)
在北海濕地問題診斷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工程對策措施,并做了工程效益分析。
問題診斷;工程對策;效益;北海濕地
1.1 自然環(huán)境概況
北海濕地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騰沖縣北海鄉(xiāng),所屬區(qū)域地勢北高南低、東北高西南低,地熱資源豐富,屬我國三大地熱區(qū)之一。區(qū)域內降雨主要受印度洋西南季風和太平洋東南季風的雙重影響,夏秋季節(jié)濕熱多雨,降雨量充沛;冬春季節(jié)受北方冷氣團控制,冬無嚴寒且干燥少雨。
北海濕地屬伊洛瓦底江水系,是大盈江的發(fā)源地,濕地面山土壤類型為黃紅壤,濕地湖床的沉積物為火山噴出碎屑物的風化物,其下為 50余 m厚的硅藻土沉積物,土壤類型主要為泥炭土,泥炭厚度 1 m以上,有機質含量高達 77.9%。“浮毯”沼澤植被的基質主要為草本沼澤的發(fā)達根系和豐富的腐殖基質。
1.2 社會概況
根據 2008年的基本情況統(tǒng)計,北海鄉(xiāng)共有 18個村民小組,1106戶居民,4453人。其中,農業(yè)戶數 1017戶,農村人口 4339人,劃分為柴營、海口、邵營、大營 4個自然村,其中??谖挥诒焙竦刈匀槐Wo區(qū)實驗區(qū)內,村內居民 257戶 1055人。
北海鄉(xiāng)國土面積 187km2,東西寬和南北長均為 15.6km,境內山多壩少,多為河流峽谷地帶,屬騰沖縣中部高山地區(qū)。該鄉(xiāng)旅游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并存,主要有北海濕地、北海溫泉、櫻花谷生態(tài)旅游區(qū)、青海湖、羅窩田水庫、燃燈寺、三奇寺、鄧氏舊址。在旅游、林業(yè)、畜牧、烤煙、生物資源開發(fā) (草果、紅花油茶、藥材)上有巨大潛力。
2.1 濕地面積減少,生態(tài)功能嚴重退化
據歷史記載,北海濕地長 2.9 km,寬1.34 km,原有面積 390hm2。隨著湖周人口增加和人類經濟活動的增強,人類對自然的干擾程度不斷加劇。30a來,人們采取了 “向濕地要地”、 “圍海造田”、“與水爭地”、“在草排上造田”等一些錯誤做法,通過大規(guī)模圍湖造田,開挖魚塘等改變天然濕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深挖拉直中溝排水,人為改變出流河道,造成濕地水位下降,面積銳減,導致北海濕地湖濱帶被破壞面積約 180 hm2。目前根據測繪資料,北海濕地面積僅 54 hm2,為歷史記載的 14%。
北海濕地總面積減少,最直接的影響是“草排”面積的變遷,根據云南省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的調查,1978年~1999年, “草排”面積縮小了17.91hm2,萎縮了原有總面積的 28.37%,“草排”平均年消亡 0.85 hm2,目前僅有 42.63 hm2。通過上述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騰沖北海濕地受到較大的人為干擾,濕地“草排”被大量破壞,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特別是對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的威脅更為嚴重。湖泊淤積和沼澤化現(xiàn)象嚴重,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處于退化狀態(tài)。
2.2 北海濕地水質受到面源污染的威脅
根據入湖污染物計算,每年進入北海濕地的污染物負荷總量分別為:COD 61.97 t/a;TN 28.06t/a;TP 11.24 t/a。另一方面,隨著北海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旅游業(yè)帶來的污染,尤其是當地老百姓沿濕地周邊蓋建小食館,大量不經處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北海中,甚至直接在進入北海的泉眼處蓋建餐館,導致水源的直接污染,這些污染物短時期對水質的影響不會太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將可能導致水體功能的下降,達不到Ⅱ類保護目標,因此必須及時治理。
2.3 濕地周邊山體存在一定地質隱患
歷史上北海濕地有 4條溝有泥石流災害,分別是??跊_子溝、小彎子溝 (柴箐凹溝)、白果園溝、滾白牛溝。根據云南省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總站2007年 1月編制的《云南省騰沖縣北海旅游綜合開發(fā)項目規(guī)劃區(q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及課題組現(xiàn)場踏勘、走訪群眾分析,經過相關部門的努力,特別是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后,項目區(qū)已經有 10a左右沒有發(fā)生過泥石流災害,目前在??跊_子溝、白果園溝已基本不存在泥石流現(xiàn)象,而小彎子溝 (柴箐凹溝)和滾白牛溝還可能存在一定隱患。
2.4 無序旅游對生態(tài)的破壞
部分老百姓在旅游公司劃定區(qū)域外,向游客出租雨鞋,帶領游客體驗 “浮毯”特色,不僅踩踏破壞這一珍稀“浮毯型”湖濱半泥炭沼澤,而且擴大干擾范圍,既蘊藏安全隱患,又嚴重影響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擾亂了旅游秩序;或出售從濕地“浮毯”上采摘的各種花草包括珍稀特有種睡蓮編制的花環(huán),或以低價在旅游公司下班后私帶游客從田埂小路進入濕地,踐踏草排、采摘各種植物,或從多條水路進入保護區(qū)劃船游湖,這種缺乏科學管理的無序旅游方式,不僅給水禽保護帶來影響,而且對濕地“浮毯”踐踏嚴重,削弱了浮毯沼澤對泥沙阻滯和降解入湖養(yǎng)分的屏障作用,破壞了草排植被,使鳥類覓食和棲息環(huán)境喪失,對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景觀資源保護構成嚴重威脅。另外,對北海濕地旅游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理解,無游客容量限制和缺乏建設開發(fā)統(tǒng)一管理,給本來已經非常脆弱的北海濕地帶來更大威脅。
3.1 生態(tài)目標
實現(xiàn)退耕 (退塘)還濕地面積 240.31hm2,其中,提高 1.5m水位涉及土地 156.02 hm2,湖濱帶涉及土地 84.29 hm2。在此基礎上,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guī)律,采用盡可能少的人工干預進行濕地基底、濱岸帶生境、植物、植被、生物群落、生態(tài)結構、景觀功能多層次的同步分級修復和重建,同時,針對北海濕地周邊污染特征,設置近面山、徑流區(qū)、村落、濱岸帶多層濕地保護的防護體系,大大削減污染物入湖量。在恢復濕地功能和維持濕地水體目標保持Ⅱ類目標的基礎上,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促進當地經濟的發(fā)展,通過本工程的實施,最終將北海濕地建設成為生態(tài)屏障完整,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tài)類型多樣,景觀特色鮮明,人與自然走向和諧發(fā)展的區(qū)域。
3.2 水質目標
按照總量削減目標的原則進行,削減目標見表1。
表 1 總體削減目標 (t/a)
根據對北海現(xiàn)狀問題的診斷,提出北海濕地治理對策方案。方案由工程建設方案、補償安置方案、組織實施方案組成。其中,工程建設方案又劃分為保護工程、濕地工程、環(huán)保工程三大類工程,具體見圖 1。
4.1 地質災害預防治理工程
在滾白牛溝中游嚴重侵蝕的地段建固岸墻長100m;在滾白牛溝中、上游設置谷坊壩 3座,在小彎子溝設置 2座,共 5座;在滾白牛溝接近水溝橋村分流區(qū)漫流區(qū)設置導流堤 150m;在滾白牛溝進入北海沼澤地區(qū)的公路上方 20m處,設置防沖堤 400m;在滾白牛溝下注重隴塘出水口至北海沼澤邊沿建長 400m的導流溝,生態(tài)林 6.67hm2。近面山植樹造林 136.53 hm2。
4.2 北海濕地環(huán)保工程
(1)臨水村落環(huán)境治理工程
臨水村落環(huán)境治理主要對農村生活、生產產生的廢水、固廢進行治理,遵循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原則。對垃圾的處理:建設垃圾房,對垃圾進行集中收集,在進垃圾房前,先分揀出可利用回收的廢品,如玻璃、塑料、廢鐵等;有機垃圾進入沼氣池,達到資源化利用的目的;柴營、???、邵營、大營 4村落居民糞便主要進入沼氣池,沼氣池的建設與廚房、農戶廁所的改造一起進行,即“一池三改“工程;畜禽糞便主要進入沼氣池,沼渣、沼液可以作為有機肥還田。對村落的污水采用管道進行收集,建設處理站進行處理。在人群集中的地方推廣生物凈化公廁,對農田固廢推廣堆漚池。
(2)沿湖截污工程
沿西岸鋪設截污干管DN400長 5441m,DN500長 3872m,在下游出口 1km處建設污水處理廠,規(guī)模為 2000m3/d,分兩期實施,近期為 1000m3/d,遠期為 2000m3/d,工藝總體推薦改進型 A2/O工藝 +轉盤濾布微濾系統(tǒng)。
(3)暴雨沉淀池
在濱岸帶沿溝兩側挖深 2.5m,設置進口和出口,在沖溝上設置溢流堰,基地以自然狀態(tài),塘邊形成緩坡,種植挺水植物,在旱季時可以做景觀塘使用。
4.3 濕地工程
(1)攔水壩工程
為提高水位 1.5m至海拔 1731.5m,須在下游出口處設置一攔水壩,考慮設置碾壓式土石壩,上頂寬 5m,壩頂標高 1733.50 m,正常蓄水位1731.50m,極端水位 1732.50m。在壩過河段修建2座閘門,以控制水位。
(2)清庫工程
水位提高 1.5m后,水域面積為 209.58hm2,扣除原有面積核心保護區(qū)水域面積 42.63 hm2,現(xiàn)狀水面 10.93 hm2,還須淹沒土地 156.02 hm2。由于這些土地大部分為農田,在進行了長期的耕作后,表面有化肥、農藥的殘留物,在提高水位前,應進行耕作層的清理。
(3)濕地植物修復工程
對水位提高 1.5m后的水域內進行水生植物修復,主要包括草排的保護與培養(yǎng),蘆葦迷宮的建設,沿淹沒線挺水植物的種植,以達到恢復水生植物的目的,同時為鳥類、魚類提供繁殖、棲息的生境。
(4)濱岸帶植物修復工程
濕地濱岸帶區(qū)生態(tài)修復的范圍包括從淹沒岸線(1731.5m)至環(huán)湖公路以內之間的面積,共84.29hm2。其中靠近西南的濱岸帶有 73.33 hm2,與旅游規(guī)劃相結合,考慮建設植物公園,另一片主要考慮沿淹沒線上移 30m帶作為濱岸帶,自植物園到現(xiàn)北海濕地大門口,面積 10.96 hm2。
(5)巡湖電瓶車道及航道建設
為滿足管理需求,管理人員駕駛電瓶巡邏車對濕地進行巡邏,電瓶車道寬 7m。結合旅游規(guī)劃,北海濕地景區(qū)內禁止一般車輛進入,在景區(qū)內考慮采用電瓶車作為交通運輸工具,方便游客環(huán)湖觀光,沿途可增設與周圍景觀協(xié)調而密度較低的停留點、觀景臺。
巡湖電瓶車道主要布置在濱岸帶內,長4634m。起止點為主入口大門處和次入口大門處——現(xiàn)景區(qū)管理所。由于局部水深較淺,不方便管理船只的航運,因此安排沿航線進行航道的疏挖,挖方量約 20000m3。
通過退耕還濕地工程建設,使?jié)竦孛娣e由目前的 53.53 hm2增加至 209.58 hm2,濕地面積擴大近4倍,恢復了濕地原有的水體存儲空間。與過去相比,汛期存儲水資源量增加,旱季緩慢釋放水的能力增強,不僅極大地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能調節(jié)區(qū)域小氣候,增加氣候舒適度,減少自然災害。
同時濱岸帶面積增加 84.29 hm2,濕地與陸地之間形成了緩沖帶,有效地保護了濕地,使得濕地的完整性、系統(tǒng)性得以恢復,植物形成自岸到湖的演替為陸生喬木—濕生喬木—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屬于完全演替系統(tǒng)。
更為重要的是,退耕還濕后,恢復了原來的野生動植物生存空間,創(chuàng)造了各種各樣動植物生息繁衍環(huán)境,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具備了載體,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將得到很快恢復,蔚為壯觀的鳶尾花群落將得到重現(xiàn),豐富多彩的生物景觀回歸北海,自然生態(tài)景觀的潛在價值將得以挖掘和發(fā)揮。
在環(huán)境效益上,本項目可削減入湖污染物COD 34.55 t/a,BOD510.95 t/a,SS 14.60 t/a,TN 20.44 t/a,TP 9.64 t/a。
通過北海濕地的恢復,可以使區(qū)域內的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環(huán)境改善帶來的現(xiàn)實利益,切身體會到環(huán)境優(yōu)美、經濟發(fā)展、社會文明的緊密聯(lián)系以及自然—經濟—社會相互依存的關系,潛移默化中喚醒濕地周邊群眾環(huán)境保護自覺行動,發(fā)揮他們在濕地保護和家園建設方面的積極作用。
[1]本報告課題組.云南省騰沖北海濕地保護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R].昆明:云南省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2010.
[2]安樹青.濕地生態(tài)工程 [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3.
Study on Engineering Measures on Existing Problem s of Beihai Wetland in Tengchong
ZHAO Xiang-hua,XIA Dong-qing,ZENG Zhao-zhao
(Yunnan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Kunming Yunnan 650034 China)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and engineering measures are pointed out by finding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Beihai wetland in Tengchong.The benefit analysis of the engineering is conducted.
problem diagnosis;engineering measure;benefit;Beihai wetland
X52
A
1673-9655(2010)03-0056-04
201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