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道林,劉曉靄,劉學斌
(巫山縣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重慶巫山 404700)
三峽庫區(qū)巫山段 175m試驗性蓄水前后水質時空分布變化
傅道林,劉曉靄,劉學斌
(巫山縣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重慶巫山 404700)
分析了三峽庫區(qū)長江巫山段 2006~2009年枯、平、豐水期和 2008年 175m試驗性蓄水加密監(jiān)測水質監(jiān)測數據,結果表明:長江干流水質保持相對穩(wěn)定,而支流由于回水頂托,各項水文要素均發(fā)生了變化,這些水文要素的變化相應地會帶來水環(huán)境要素的改變。
水質;變化;試驗性蓄水;三峽庫區(qū)
三峽工程 1997年 11月 8日截流,2003年 6月1日正式蓄水,6月 10日蓄至 135m水位,平穩(wěn)運行 3a后,2006年 9月開始二期蓄水,正式蓄至156m水位,2007年下半年開始 165m蓄水,2008年 10月開始 175m試驗性蓄水,水位大幅抬升,庫容大幅增加,流速急劇降低。三峽將成為 1座長達 200多 km,平均寬 1.1km,庫容 393億 m3的峽谷型水庫。
為了解三峽庫區(qū)試驗性蓄水期間的水質變化情況,重慶市環(huán)保局統一部署,對三峽庫區(qū)長江巫山段及其一級支流開展了加密監(jiān)測。
本文采用巫山縣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 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的枯、平、豐水質監(jiān)測數據和 2008年的175m試驗性蓄水加密監(jiān)測水質監(jiān)測數據,來分析三峽水庫175m試驗性蓄水前后長江巫山段水質變化。文中涉及水文斷面位置如圖 1所示。
(1)培石斷面為長江在巫山境內國控斷面,距巫山距離大約 20km,屬三峽庫區(qū)蓄水腹心斷面;境內一級支流選取神女溪和大寧河 2條重要支流。
(2)神女溪支流選取凈壇峰和倒車壩 2個斷面,其中凈壇峰為回水末端,倒車壩為回水中段。
(3)大寧河選取大昌和雙龍 2個斷面,其中大昌斷面距大寧河口距離約 40km,三期蓄水 156m回水末端,為研究方便和比較試驗性蓄水仍然選取大昌斷面。雙龍斷面距大寧河口距離約 10km,為回水中段。
樣品采集與處理嚴格按照《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第四版進行。分析指標選取水溫、溶解氧、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總氮、總磷、氨氮。水質常規(guī)指標測定結果見表 1和表 2。
2.1 氧平衡指標分析
從圖 2、圖 3、圖 4可以看出,2006~2009年,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在枯水期和平水期變化不大,枯水期有逐漸增大的趨勢。
培石斷面在豐水期高錳酸鹽指數明顯高于枯水期和平水期,這是由于長江豐、枯水期懸浮物含量相差懸殊,泥沙吸附的耗氧有機物質隨水土流失進入長江水體,長江干、支流兩岸堆積和淤積的各種廢棄物也隨雨水流進長江。這也說明長江有機物含 量與非點源污染有密切關系。
表 1 三峽庫區(qū)巫山段 175m試驗性蓄水水質監(jiān)測結果 (mg/L)
表 2 2006~2009年長江巫山段枯平豐水質監(jiān)測數據 (mg/L)
2.2 營養(yǎng)鹽分析
從圖 5~圖 7可以看出 2006~2009年總磷、氨氮在枯、平、豐變化不規(guī)律,而總氮在總體上保持穩(wěn)定。
2006~2009年支流各斷面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變化不大。
支流中有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大寧河豐水期雙龍斷面水溫高于大昌斷面 2~3℃。在枯水期和平水期不明顯,原因可能是因為大昌蓄水后變成了河流型湖泊,在枯水期和平水期上游來水少,水交換極其緩慢,溫度不易改變;在豐水期長江水量增大,由于回水頂托導致回水區(qū)水溫升高,而大昌斷面的水此時主要是上游來水,水溫較低。從神女溪也可以看出,凈壇峰的水溫同時段普遍也低于倒車壩,2009年相差達到 7℃。這也和前面的分析是相吻合的。除水溫外各項常規(guī)指標基本上也是回水中段明顯高于末端,也就是說蓄水后由于回水頂托,導致支流水質有惡化的趨勢,神女溪大寧河兩條重要支流在 2006~2009年間都相繼不同程度地爆發(fā)“水華”,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表 1統計的各項常規(guī)水質監(jiān)測數據均無明顯變化,說明長江及其支流的水質在 175m試驗性蓄水期間保持了相對穩(wěn)定。從圖 8、圖 9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水質無明顯變化。
按照《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評價,175m試驗性蓄水前后三峽庫區(qū)巫山段培石及其支流溶解氧、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總磷、氨氮 5個指標均符合地表水Ⅲ類標準。但是支流由于回水頂托,流速大大降低,長期下去將會影響到污染物的降解與擴散,要特別注意受回水影響的支流河段的富營養(yǎng)化的潛在危險。
T ime and Spatial Changes of Water Quality in Wushan Area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before and after 170 Meters Pilot Impounding
FU Dao-lin,LIU Xiao-ai,LIU Xue-bin
(Wusha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Wushan Chongqing 404700 China)
The investigation is determined in two tributaries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n three seasons from 2006 to 2009.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riation of the hydrological elements results in eutrophication of water in the reservoir.However, Impacts of hydrological elements on the eutrophication of different water bodies are different.The mainstream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oligotrophic and mesotrophic,while backwater of some tributaries is tutrophic and algal bloom exists potentially.
water quality;change;pilot impounding;Three Gorges Reservoir
X82
A
1673-9655(2010)02-0049-04
2009-12-04
付道林 (1968-),男,巫山縣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工程師,從事環(huán)境監(jiān)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