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橋江 沙 飛
沙雅古名“沙雁州”,最早見于《新唐書·西域傳》“唐之突騎馳沙雁州”,明代始有“沙雅”一名。沙雅東鄰尉犁、且末,南望民豐、于田。西連阿拉爾、阿克蘇,北接新和、庫車。沙雅地處天山南麓、塔克拉瑪干北緣,塔里木河由西向東從縣域偏北部橫穿而過。發(fā)源天山南坡,由木扎特河、克孜爾河等6條支流匯合而成的渭干河在沙雅匯入塔里木河,兩大生命線交匯的綠洲腹地最終造就了渠堤如織、阡陌相連的景象。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沙雅豐富的人文景觀、文化資源,存在著息息相通的歷史性呼應。如今漫步沙雅民俗風情街,可以欣賞到“一桿旗”、“塔什罕”小刀和“卡拉庫爾”胎羔皮帽等極具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品,這些部帶有濃郁的沙雅文明特征。
有生命的沙雅小刀
談到沙雅小刀,就不能不追溯一番小刀的歷史。有人說,一把小刀的歷史就是沙雅縣的文明史,此言雖然有些夸張,但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沙雅小刀的歷史之久遠。
在許多人看來,制作刀具離不開鐵。沙雅屬于龜茲古國故地,史料記載,早在西漢時期,龜茲出產的鐵便足夠西域三十六國使用。有了充足的鐵的資源,其他事情鐵匠便可以完成了。
讓沙雅縣小刀制作技術流傳下來的是一名叫托乎提的鐵匠。19世紀中期,托乎提將打鐵技術傳授給長子塔力甫,后來塔力甫又將小刀制作技術傳授給兒子塔西汗(塔什罕)。塔西汗將各種制刀工藝進行改造,并且在刀柄材料上進行了大膽嘗試,由此便誕生了沙雅縣最著名的小刀品牌“塔什罕”。塔西汗一生中培養(yǎng)了1000多名徒弟,這些徒弟要么沿用塔什罕品牌,要么自立門戶開創(chuàng)品牌,到20世紀初,沙雅縣制作小刀的家庭作坊已經遍布全縣。
塔西汗的許多后人至今依然固守著這門手藝。沙雅縣“小刀一條街”上分布著十幾家小刀店,我隨意走進一家小刀店,沒有想到店老板羅合曼·忙蘇爾竟然是塔西汗的后人。他告訴我,“小刀一條街”上的店鋪都有各自的小刀制作作坊,有些店鋪除了自己制作之外,還從民間收購小作坊的小刀,然后打上自己的品牌銷售。
沙雅手工小刀歷來以做工精細、造型美觀、刀刃鋒利,具有很好的觀賞、收藏、裝飾及使用價值而受到人們的青睞。沙雅小刀高檔的裝飾材料極為珍貴,是以自然脫落的野生動物的角或者骨頭鑲嵌寶石制成,圖案鮮艷、獨具匠心。每一把小刀都體現了維吾爾族民間藝人的審美觀,凝結著他們的智慧。
沙雅過去制作的小刀注重的是實用性,也就是刀刃好壞是最主要的。幾十年前,最好的刀刃材料就是各種汽車的鋼板,刀匠們將鋼板切割開、鍛造、淬火,掌握好火候就能做出最堅硬、鋒利的刀刃?,F在,小刀的實用性基本已經被觀賞性取代,只要有需要,廣州等地的刀刃加工廠可以批量提供各種硬度的刀刃,而小刀的刀柄恰恰無法批量生產,完全屬于沙雅小刀匠個人的施展空間。好的刀柄不僅要實用,而且要具有美感。
沙雅縣英買力鎮(zhèn)阿合墩村在當地有著“小刀村”的稱號。據說,這個村子一半以上的家庭從事手工小刀制作,沙雅縣著名的“三星”“一桿旗”“塔什罕”等小刀品牌都是從這個村子走出來的。
我來到小刀村時,正趕上麥收時節(jié),走進沿街的幾戶村民家,要么大門緊鎖,要么院門敞開,屋里卻找不到人。這幾家農戶的院子里都有一個打鐵的爐子,爐子旁擺著一些制作小刀的配件。當然,從住房和庭院的情況來看,村民的經濟收入顯然是不錯的。
我們站在村里的公路上,正在躊躇之際,路邊樹蔭里走出一個青年村民。他告訴我們,這個季節(jié)村里沒有誰家制作小刀?,F在只有英買力鎮(zhèn)幾個小刀作坊在做刀子。于是,我們來到英買力鎮(zhèn)一個叫毛爾吐地·塔什的小刀作坊。
毛爾吐地·塔什年齡不大,但他的手藝卻非常了得,目前,他已經是三個徒弟的師傅了。毛爾吐地·塔什以為我們是買刀的客人,放下手里的活,從一個木箱里拿出一個用報紙包裹著的紙包,打開紙包,一字排開的十來把精美的小刀立即吸引了我。毛爾吐地·塔什做的刀子多數是折疊刀,最大的刀子刀刃長12厘米,最短的刀刃長4厘米。
他告訴我?,F在的小刀刀刃是批量加工的,他們只要將刀柄做好,然后與刀柄安裝焊接起來,一把刀就完成了。一個熟練的刀匠,一天可以做7把刀。以前,一個最優(yōu)秀的工匠一天只能做5把刀,刀子越大越好做。毛爾吐地·塔什和徒弟們做的小刀,一部分在當地銷售,一部分則被沙雅縣某小刀品牌收購,經過重新包裝之后成為高檔品牌小刀。
在刀匠看來,任何一把沙雅小刀從制作完成的那一刻起便有了生命。冷兵器時代,一把生命力頑強的好刀可以帶給擁有者強大的戰(zhàn)斗力。而狩獵過程中,一把好刀則會給持有者帶來運氣。佩戴一把精致的小刀無疑會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據說,一把好刀佩戴使用久了,便會凝結主人的精神氣質及主人的性格特征。這種傳說似乎從刀誕生起就一直沒有中斷。沙雅小刀最早的起始年代早已經無從考究。人們比較清楚的情況是這樣的:1980年至1990年,是沙雅小刀制作工藝迅速發(fā)展的時期。進入2000年后,沙雅小刀手工制作的刀刃漸漸被內地機器加工的不銹鋼刀刃取代,沙雅小刀由于刀刃實現了批量加工,小刀的年生產規(guī)模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卡拉庫爾胎羔皮帽的傳承之路
維吾爾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服飾文化藝術。其中,尤以羊羔皮帽的制作工藝和文化內涵被人們廣為稱道。沙雅卡拉庫爾胎羔皮帽子秉承了傳統工藝,從選料到制作都非常講究,因而成為帽中精品,備受維吾爾族群眾的青睞。
黑色的、黃色的、白色的、灰色的羊羔皮帽整整掛滿了一面墻,我們眼前為之一亮。在沙雅,我們有機會到沙雅鎮(zhèn)制作卡拉庫爾胎羔皮帽子的手工藝人吐尼牙孜·玉素甫的家中采訪。年逾九旬的吐尼牙孜·玉索甫老人正在制作皮帽子,他面色紅潤,手腳利索,整個人顯得很精神。
“吐尼牙孜·玉素甫是目前沙雅縣年齡最大的制作卡拉庫爾胎羔皮帽子的手工藝人?!鄙逞趴h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主任克然木·卡生木向我們介紹這位名氣很大的老人。
沙雅卡拉庫爾胎羔皮帽子,是以卡拉庫爾羊的胎羔皮進行深加工做成的。這種帽子制作精細,顏色、質地非常講究,展示了維吾爾族獨特的風俗和服飾文化,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制作卡拉庫爾胎羔皮帽是吐尼牙孜·玉素甫的家族傳統,老人是這個家族中的第三代傳人。
制作卡拉庫爾胎羔皮帽工序相當復雜,僅制作所需要的工具就有18種,包括鞣革桶、棒子、梳子、剪子、圓刀、整修梳子、錐子、針、模子,還有紅柳桿子、鐵錘、噴水器等。需要的材料包括胎羔皮、毛氈子、棉布、皮革、金絲絨、玉米面、水、黑染料等。
吐尼牙孜·玉素甫還為我們進行了現場演示,只見老人把衣袖挽了挽,把一張泡好的黑色卡拉庫爾胎羔皮反復進行揉搓。半個小時后,胎羔皮就鞣制好了。接著,他便開始裁剪,92歲的老人眼睛好得出奇,剪刀在他手中上下翻飛,不一會兒,帽樣就剪好了。然后縫、壓、燙……三個小時后,一頂漂亮的卡拉庫爾胎羔皮帽子就做好了。
“過去年輕的時候,我一年可以做1000多頂卡拉庫爾胎羔皮帽子。1964年,我曾經在新疆皮革廠任技術員,帶領一幫工人做了3萬頂羔皮帽賣到了前蘇聯?,F在,我年齡大了,一年最多能做500頂帽子?!蓖履嵫雷巍び袼鞲φf?,F在一頂卡拉庫爾胎羔皮帽子的價格一般在100~250元左右,老人靠做帽子每年可以掙到5萬元左右。
提到沙雅卡拉庫爾胎羔皮帽子,就不得不提一提沙雅卡拉庫爾羊。沙雅是中國卡拉庫爾羊之鄉(xiāng),這里擁有150萬畝天然草原,優(yōu)良的水草養(yǎng)育出了優(yōu)良的卡拉庫爾羊。
胎羔皮亦稱羔皮,尤為珍貴,多為自然流產的羊羔的皮,毛長不超過2厘米,毛細而密,有光澤,并有明顯的波狀花紋,皮板輕柔,鞣制后可染成多種顏色,適宜制作皮帽、皮領等。
沙雅人用胎羔皮做帽子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據縣志記載:沙雅古代畜牧區(qū)之一的齊滿村是制作沙雅卡拉庫爾胎羔皮帽子的發(fā)源地,后流行于馬扎胡賈木(現紅旗鎮(zhèn)),然后到央達克協海爾一帶,逐漸擴散于全縣范圍。15世紀以后,隨著沙雅卡拉庫爾胎羔皮向外出口,胎羔皮帽通過哈薩克斯坦流傳于歐洲??巳荒尽たㄉ菊f,沙雅胎羔皮帽樣式有好幾種,如白皮帽、光面皮帽、套面皮帽、西班牙式皮帽等等。皮帽是維吾爾民族特有的工藝品,也是民族服飾最顯著的特征。戴帽子在維吾爾族看來象征著自尊和尊重他人??ɡ瓗鞝柼ジ崞ぶ瞥傻拿弊哟魃喜粌H美觀,而且還能御寒。
卡拉庫爾胎羔皮帽一直備受消費者青睞,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卡拉庫爾羊和胎羔皮是沙雅的特產,由于做工比較繁瑣,原料較貴,制作胎羔皮帽的人不多,只限于滿足本地的需求,還沒有找到更廣闊的消費市場。此外,由于市場不景氣,做帽子的師傅越來越少了,制作皮帽的手工技藝也面臨無人繼承的境況。
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沙雅縣已將制造胎羔皮帽子的師傅納入“民間手工藝人”名錄,并按新疆已實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管理辦法》,對卡拉庫爾胎羔皮帽采取了多項保護措施,使之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