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濤 曾友志 李紅光 楊思蕓 劉累均 奚益平 黃常明
1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醫(yī)院(637000)
2 四川省達州市達縣中醫(yī)院(635000)
3 四川省成都市核工業(yè)四一六醫(yī)院(610041)
辛夷鼻炎丸在臨床中已使用多年,主要用于急性鼻炎(外感風熱證)、慢性鼻炎和變應性鼻炎的治療,因其應用安全、療效確切、質(zhì)量穩(wěn)定、使用方便被列為非處方藥。為進一步考察辛夷鼻炎丸治療急性鼻炎(外感風熱證)、慢性鼻炎、變應性鼻炎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受成都九芝堂金鼎藥業(yè)有限公司的委托,南充市中心醫(yī)院(組長單位)、達縣中醫(yī)院及核工業(yè)四一六醫(yī)院等三家醫(yī)院于2007年6月至2008年2月采用以芎菊上清丸(外感風熱證)、通竅鼻炎顆粒(慢性鼻炎、變應性鼻炎)為平行對照的隨機、開放臨床試驗,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病例來源于四川省內(nèi)3家醫(yī)院的多中心、隨機對照,實際入選452例(見表1)。
入選時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程度、中醫(yī)癥候、西醫(yī)體征以及實驗室指標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隨機入組的兩組病例的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年齡18~65歲;性別不限;符合急、慢性鼻炎及變應性鼻炎的西醫(yī)及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的患者。急性鼻炎(外感風熱證):參照中藥新藥治療傷風鼻塞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藥新藥治療感冒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和中藥新藥治療頭痛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以及《內(nèi)科學》(供中西醫(yī)結(jié)合專業(yè)用)中有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內(nèi)容擬定診斷標準及評分。慢性鼻炎:根據(jù)《耳鼻咽喉科學》[4]擬定診斷標準及評分。變應性鼻炎:參照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制訂的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1997年,??冢5]擬定診斷標準及評分,病情分為輕、中、重三度。
1.3 排除標準
不符合納入標準中任一條者:急性鼻竇炎、鼻息肉、萎縮性鼻炎、鼻部惡性腫瘤;妊娠及意向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zhì)者或?qū)Ρ舅庍^敏者;合并心血管、肝、腎、腦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疾病,精神病患者;近2周已使用過其他相關治療藥物者。
表1 辛夷鼻炎丸臨床試驗病例分組表
1.4 治療方法
治療組:辛夷鼻炎丸,口服,一次3g,3次/d;對照組:急性鼻炎:芎菊上清丸,口服,一次6g,2次/d,療程:5d。慢性鼻炎及變應性鼻炎:通竅鼻炎顆粒:開水沖服,一次1袋(每袋裝2g),3次/d;療程:連續(xù)用藥4周。合并用藥:①除規(guī)定用藥外,試驗期間禁止使用其他影響觀察試驗藥物療效的中藥和西藥;但兩組重度鼻塞患者均可給予呋麻滴鼻液常規(guī)滴鼻。②合并疾病所必須繼續(xù)服用的藥物,或其他治療必須在病例報告表中記錄藥名(或其他療法名)、用量、使用次數(shù)和時間等,以便總結(jié)時加以分析和報告。
1.5 觀察指標
療效性指標:①急性鼻炎:a.主要相關癥狀、體征:發(fā)熱、流涕、鼻塞、咽痛、咳嗽、頭痛、口渴等癥狀的變化(每天觀察其變化)。b.體溫測試:由受試者記錄,1次/d。c.治療前后舌象,脈象的變化。d.血白細胞總數(shù)及分類(治療前后各1次)。②慢性鼻炎及變應性鼻炎:a.相關癥狀:鼻塞、鼻涕等(每周觀察其變化)。b.可能相關癥狀:嗅覺減退、頭痛頭昏等(每周觀察其變化)。c.舌象、脈象:每周觀察其變化。d.鼻腔檢查:治療前后各檢查1次。安全性觀測:①血、尿常規(guī)檢查;②心、肝(ALT、AST)、腎(BUN、Cr)功能檢查;以上指標于治療前后各觀測記錄一次。③在整個試驗過程中觀察記錄不良事件,做好不良反應事件的記錄、報告及對患者的處理。
1.6 療效評定
分為疾病療效和中醫(yī)癥候療效,其判定標準[1-5]分為:臨床痊愈、顯效、有效、無效。
1.7 資料處理與統(tǒng)計分析
本試驗計量指標以均數(shù)和標準差表示,一般組內(nèi)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治療組和對照組前后變化值之間比較用成組t檢驗;兩分類指標的比較用四格表;等級指標自身前后的比較用Wilcoxon符號秩和檢驗,兩組等級指標的比較用Wilcoxon秩和檢驗,多組等級指標的比較用Kruskall-Wallis秩和檢驗。所有統(tǒng)計計算用DPS統(tǒng)計分析系統(tǒng)進行,有關檢驗給出檢驗統(tǒng)計量及其對應的P值,F(xiàn)isher精確概率法時直接給出P值。
2.1 急性鼻炎,見表2~4。
2.2 慢性鼻炎,見表5~6。
2.3 變應性鼻炎,見表7~8。
2.4 藥物不良反應
臨床試驗過程中,治療組藥物(辛夷鼻炎丸)用于急性鼻炎(外感風熱證)時發(fā)現(xiàn)1例患者用藥后出現(xiàn)食欲減退和惡心癥狀,未影響療效,且在停藥后消失;用于慢性鼻炎時,有2例患者服藥后出現(xiàn)短暫惡心癥狀,未影響療效;未發(fā)現(xiàn)其他明顯不良反應及毒副作用。通過對安全性指標分析,治療藥對血常規(guī)、小便常規(guī)及肝腎功無不良影響。
表2 急性鼻炎(外感風熱證)總療效比較
表3 急性鼻炎(外感風熱證)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表4 急性鼻炎(外感風熱證)頭痛療效比較
表5 慢性鼻炎總療效比較
表6 慢性鼻炎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表7 變應性鼻炎總療效比較
表8 變應性鼻炎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2.5 病例脫落
共10例:急性鼻炎治療組2例,對照組1例;慢性鼻炎治療組5例,對照組1例;變應性鼻炎治療組1例。
辛夷鼻炎丸是國家藥監(jiān)局批準生產(chǎn)的上市產(chǎn)品,其質(zhì)量標準收載于《部標中藥成方制劑》第十冊;也因其療效確切,臨床應用較為廣泛,而被《國家基本藥物》(2004年版)所收載,同時也是國家公布的非處方藥品。成都九芝堂金鼎藥業(yè)有限公司為辛夷鼻炎丸的生產(chǎn)廠家,其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51020783。
在《國家基本藥物》中其分類屬耳鼻喉科鼻病用藥——傷風鼻塞——風熱證;《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2005年版(一部)也有收載,并在臨床應用項中表述了4個方面的臨床應用——傷風鼻塞、鼻鼽、鼻窒、風熱頭痛,而國家公布的非處方說明書中其主治明確規(guī)定為“用于鼻炎”。
辛夷鼻炎丸其處方由蒼耳子、辛夷、薄荷、防風、山白芷、菊花、紫蘇葉、廣藿香、鵝不食草、板藍根 、魚腥草、三叉苦、甘草組成,方中蒼耳子溫和疏達,味辛發(fā)散,散風熱,化濕濁、通鼻竅。辛夷辛溫發(fā)散,芳香透竅,其性上達,升達清氣,有散風邪、通鼻竅之功。兩藥配伍散風邪,升清陽,化濕濁,通鼻竅,共為君藥。薄荷宣散風熱,清利頭目,紫蘇葉解表散風,防風解表散風,除濕止痛,白芷散風,排膿止痛,菊花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以輔助君藥增強宣散風熱,通竅止痛之功,故為臣藥。廣藿香、鵝不食草芳香,化濕濁,通鼻竅,板藍根、魚腥草、三叉苦清熱解毒消腫,以佐助君、臣化濕濁,解熱毒,通鼻竅之功。甘草既可清熱解毒,又能調(diào)和諸藥,故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祛風通竅,清熱解毒之功。
芎菊上清丸也為國家藥監(jiān)局批準的上市藥品,并收載于《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具有較好的臨床用藥基礎。其功能主治:清熱解表,散風止痛。用于外感風邪引起的惡風身熱、偏正頭痛、鼻流清涕、牙疼喉痛。為治療外感風熱證(傷風鼻塞、外感風熱頭痛證)重要藥物,并在這方面,與辛夷鼻炎丸具有相似的臨床應用,故本試驗選擇芎菊上清丸作為陽性對照藥。
通竅鼻炎顆粒為《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新藥轉(zhuǎn)正標準》第32冊收載品種,由蒼耳子、黃芪、白術、防風、辛夷、薄荷等組成,其功能與主治散風固表,宣肺通竅。用于風熱蘊肺、表虛不固所致的鼻塞時輕時重、鼻流清涕或濁涕、前額頭痛;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鼻竇炎見上述證候者。用法與用量開水沖服,一次1袋(每袋裝2g),3次/d。其組方、功能主治與辛夷鼻炎丸相似,故選擇其為對照藥,通竅鼻炎顆粒由四川川大華西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出品。
急、慢性鼻炎及變應性鼻炎是我科常見病、多發(fā)病,中成藥治療是一大特色。2007年6月至2008年2月上述單位通過該藥對3種疾病的進一步臨床驗證,試驗結(jié)果表明:辛夷鼻炎丸具有祛風清熱,消炎解毒之功效,對輕、中度急慢性鼻炎具有較好的療效;能有效改善過敏性鼻炎引起的鼻塞、鼻癢、噴嚏、流涕等癥狀,取得了較好的近期療效,遠期療效還有待進一步觀察。臨床試驗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及毒副作用。
試驗據(jù)結(jié)果表明,辛夷鼻炎丸治療急、慢性鼻炎及變應性鼻炎是安全和有效的。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三輯)[S] .1997:164-165.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二輯)[S] .1995:71-73.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一輯)[S] .1995:199-202.
[4] 田勇泉,孫愛華.耳鼻咽喉科學[M] .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53.
[5] 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分會,中華耳鼻咽喉雜志編輯委員會.變性鼻炎診斷標準及及療效評定標準(1997.???[J] .中華耳鼻咽喉雜志,1998,3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