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凌是藝術史博士,從1991年起涉足城市設計。真正讓她一鳴驚人的是上海大劇院。之后,張如凌越做越順,在中國共做了浦東機場航站樓、廣州新體育館等20多個項目。
與張如凌的半道出家相比,外國建筑師在新中國的活動史,更可上溯30年。東南大學旅游學系教授喻學才介紹說:“我國學習國外建筑的傳統(tǒng)分兩批。新中國成立前,一批歐美回來的,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藝術,生發(fā)出中國特色的建筑式樣。另一批是從蘇聯(lián)學習回來的,如建國十年的十大建筑,都是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薄案母镩_放后,西方建筑師進入中國多了起來。在指導思想上,西方確實比較先進。同時,也因為某些干部對于城市建設的評價體系急功近利,為政績而請國外的設計師來做。30年來,建筑方面主要是西方主導的價值觀。”1980年初,華裔設計大師貝聿銘的香山飯店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xiàn)的。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趙紅紅評論道:“外國的設計師將中國作為建筑實驗的實驗場,在外國不可能建造的都在中國變成了現(xiàn)實,例如‘鳥巢’。”以北京、上海、廣州的地標性建筑為例,北京的國家大劇院、“鳥巢”、央視新址“大褲衩”、首都機場航站樓;上海陸家嘴呈“品”字布局的“三高”——金茂大廈、環(huán)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廣州的新電視塔,珠江新城雙子塔西塔、新歌劇院等都是外國設計師的作品。
張如凌屬法蘭西派,合作者主要是夏邦杰(代表作南京路步行街、上海大劇院)和巴黎機場公司的安德魯(代表作國家大劇院)。另外,還有法國國家鐵路公司(代表作上海南站),歐博設計(代表作珠海歌劇院),AS事務所(代表作重慶科技館)等。
美國設計師則契合了中國城市發(fā)展早期急于增高的需要。摩天大樓起源于美國,所以很多項目都給了美國人。有影響力的有SOM公司(代表作上海金茂大廈)、FPA建筑師事務所(代表作上海環(huán)球金融中心)等。
但外國設計師不總是了解中國,中國的城市形象最好還是由中國人設計。比如,山東省在旅游規(guī)劃時,曾經(jīng)請來瑞典著名的規(guī)劃設計師。他擅長的是海濱規(guī)劃,對于煙臺、威海是適用的,但到了泰山、曲阜等內(nèi)地城市時,他的設計作品就完全不搭調(diào)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