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在其 陸家韜 熊悅安 陳文標 陳瑋瑩 郭彥池 楊正飛 黃子通
(1.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急診科,廣東 廣州 510120;2.湖北省武漢市急救中心,湖北 武漢 430022)
武漢市院前急救模式屬于依托型,以市急救中心為樞紐,統(tǒng)一調度,市內其他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為網點,形成覆蓋全市的院前急救醫(yī)療體系。市急救中心直接受理江漢區(qū)的急救呼叫及出車,為了解其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學情況,我們進行了回顧性調查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牽頭,與武漢市急救中心合作,從指揮系統(tǒng)數(shù)據庫中將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武漢市江漢區(qū)所有院前急救患者導出數(shù)據,由專人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
1.1 疾病分類方法 參照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根據系統(tǒng)所記錄的主訴、現(xiàn)病史、既往史、初步診斷等信息將疾病分為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泌尿內分泌系統(tǒng)、創(chuàng)傷、中毒、小兒科、婦產科、五官科、其他等11類。14歲以下非創(chuàng)傷、中毒患者統(tǒng)一歸集為小兒科類。
1.2 心臟性猝死標準 對于所有死亡患者則根據系統(tǒng)原始記錄初步明確死因,將死于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作為重點分析對象,由專職心血管醫(yī)師回訪死者家屬或目擊者以明確是否屬于心臟性猝死,對不能回訪的,則主要根據既往史、現(xiàn)病史以及癥狀開始到意識喪失的時間進行綜合判斷。心臟性猝死入選標準參照文獻[1]:由于心臟原因引起的無法預料的急性癥狀出現(xiàn)后1 h內的自然死亡,以前可有或無心臟病史;其排除標準:(1)已經出現(xiàn)其他明確證據的死亡患者,如創(chuàng)傷、自殺、暴力、腦血管意外等;(2)患有已知終末疾病,如晚期癌癥、尿毒癥、其他特定疾病等。
1.3 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有關數(shù)值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及q檢驗,P<0.01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院前急救時間及急救半徑 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武漢市急救中心共救治2198例患者,其中死亡134例(6.1%);死亡患者中,27例死于心臟性猝死,占了總死亡患者的20.1%。2198例患者院前急救時間與急救半徑見圖1。
2.2 院前急救患者的時間分布 1~3月患者數(shù)較其他月份明顯多,見圖2。
2.3 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別與年齡分布 2198例患者中,男性 1115例(50.7%),女性 1011例(46.0%),另有72例(3.3%)患者性別記錄缺失。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發(fā)生院前死亡組年齡要高于存活組。
2.4 院前急救患者的病種分布 創(chuàng)傷和交通意外傷是院前急救最多見的病種,占56.3%。其次是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神經系統(tǒng)疾病和消化系統(tǒng)疾病。
圖1 2198例院前急救(其中包括134例院前死亡,27例院前心臟猝死)患者院前急救時間和急救半徑比較
圖2 2198例院前急救(其中包括134例院前死亡,27例院前心臟猝死)患者時間分布
本組院前急救與院前死亡及院前心臟性猝死患者的調度時間、到達時間、急救半徑均無顯著差異(P>0.05),這一方面說明其院前急救速度是較快的,盡管與上海市以及國外尚有差距[2-3],另一方面也說明院前死亡主要是由于疾病的嚴重程度所致,而與院前急救速度無關。院前急救患者的現(xiàn)場時間明顯少于院前死亡及心臟性猝死患者,均有顯著差異(P<0.01),而院前死亡與院前心臟性猝死患者現(xiàn)場時間的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醫(yī)護人員在死亡患者現(xiàn)場時間比非死亡患者要明顯增多,這是由于在現(xiàn)場實施心肺復蘇等急救措施所致。
本組院前急救與院前死亡及院前心臟性猝死患者均以第1季度為最多,可能與心腦血管及呼吸系統(tǒng)疾病高發(fā)時間在冬、春季相關。
本組資料表明,男性院前急救明顯多于女性,其比例為1.10∶1。在院前急救的疾病種類中則以創(chuàng)傷類最多,占 34.03%,其中交通意外傷占創(chuàng)傷類65.37%,在系統(tǒng)性疾病中依次以循環(huán)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類為多見,其占院前急救的53.09%。在全世界范圍內,創(chuàng)傷之所以如此頻發(fā),其主要原因是各國工業(yè)、交通及建筑事業(yè)高速發(fā)展,隨之而來的工業(yè)意外事故、交通事故、自然災害的發(fā)生也隨之大幅度增加[4-5]。另外,Stomp等[6]報道,創(chuàng)傷發(fā)生尚與天氣、季節(jié)等因素相關,但本研究未示與其有關。除創(chuàng)傷外,心腦血管病是危險人類健康、生命的重要因素[7]。在本研究中,神經、循環(huán)系統(tǒng)類疾病共占院前急救的36.72%,也支持這種觀點。創(chuàng)傷以21~50歲青壯年最多,占該類的63.37%,這與青壯年是從事生產、加工以及危險性工作的主要人群有關。循環(huán)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類疾病均以51歲以上的中老年最多,占該四類的56.38%。本組資料中乙醇中毒占中毒類的69.91%,說明其已經成為城市中毒患者的主要病因,但其致死率不高,只占乙醇中毒的1.27%。婦產科類的院前急救以21~40歲生育期階段最多,小兒科、五官科類的院前急救數(shù)量非常少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本組資料表明,男性院前死亡及院前心臟性猝死明顯多于女性,其比例分別為1.45∶1及1.27∶1,其中創(chuàng)傷類的死亡位居第1,以21~50歲青壯年最多,占本類總死亡的74.42%;循環(huán)系統(tǒng)類疾病的死亡位居第2,以51歲以上的中老年階段最多,占本類總死亡的89.74%,70歲以上者占本類總死亡的43.59%,而心臟性猝死又是循環(huán)系統(tǒng)類疾病的死亡中最多的,占其69.23%;神經系統(tǒng)類疾病的死亡位居第3,全部為51歲以上的中老年階段,70歲以上占本類總死亡的45.45%;呼吸系統(tǒng)類疾病的死亡位居第4,全部為51歲以上的中老年階段,70歲以上占本類總死亡的50.00%;消化系統(tǒng)類疾病的死亡位居第5,以51歲以上的中老年階段最多,占本類總死亡的75.00%,70歲以上占本類總死亡的37.50%。以上說明循環(huán)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類疾病所導致的死亡主要以中老年患者為主,而創(chuàng)傷致死則主要以青壯年為主。最近,北京阜外心血管醫(yī)院的華偉等[8]報道,我國心臟性猝死發(fā)生率為41.84/10萬,若以13億人口計算,我國猝死的人數(shù)約在54.4萬/年,認為必須引起全社會關注,本研究結果也支持這種觀點。另外,心臟性猝死的患者,在醫(yī)護人員到達之前往往已經臨床死亡,如果目擊者能夠對患者實施CPR等措施,就可以為醫(yī)護人員搶救贏得寶貴的時間,然而很遺憾,在這方面我們與國外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強心腦血管病和呼吸系統(tǒng)疾病防治,尤其提高中老年患者常見急危重癥的早期識別與院前急救水平對降低死亡有重要意義。
各個國家情況不同,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學情況將有所差別[9-11],即使在中國大陸,由于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慣、社會及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譜也有差異,掌握本地區(qū)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學情況,對于強化院前急救醫(yī)護人員的知識結構和院前應對患者呼叫的戰(zhàn)略有著重要意義。本研究為武漢市急救中心直接受理的江漢區(qū)2008年度院前急救信息的回顧性調查分析,雖然受多種因素影響,調查結果有一定的偏差,但由于是迄今武漢市江漢區(qū)最大樣本的流行病學調查,無疑可作為其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學資料。
1 葉任高,陸在英.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65-166,226,272-273.
2 郭榮峰,郭永欽,徐紹春,等.上海市院前急救心肺復蘇現(xiàn)狀和展望[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4,l3(8):518-520.
3 Valefie J,De M aio,Ian G,et al.CPR-only survivors 0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Implications fo r out-of-hospital care and cardiac arrest research methodology[J].Ann Emerg Med,2001,37:602-608.
4 Ioannidis G,Papaioannou A,Hopman WM,et al.Relation between fractures and mortality:results from the Canadian Multicentre Osteoporosis Study[J].CMAJ,2009,181(5):265-271.
5 肖德明,李偉,江捍平.骨科創(chuàng)傷流行病學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7,15(6):438-440.
6 Stomp W,Fidler V,Ten Duis HJ,et al.Relation of the weather and the lunar cycle with the incidence of trauma in the G roningen region over a 36-year period[J].J Trauma,2009,67(5):1103-1108.
7 Jeger RV,Radovanovic D,Hunziker P R,et al.Ten-year trends in the incidence and treatment of cardiogenic shock[J].Ann Intern Med,2008,149(9):618-626.
8 Hua W,Zhang LF,Wu YF,et al.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J].JACC,2009,54(12):1110-1118.
9 Straus SM,Bleuminka GS,Dielemana JP,et al.The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J Clin Epidemiol,2004,57:98-102.
10 Yan CJ,Wu TG.Clinical analysis of 46 cases with sudden cardiac death[J].Medical Recapitulate Chinese,2007,13:2023-2024.
11 Chugh SS,Jui J,Gunson K,et al.Current burde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multiple source surveillance versus retrospective death certificate-based review in a large U.S.community[J].J Am Coll Cardiol,2004,44:1268-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