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環(huán)宇 孫步彤 盧振霞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yī)院腫瘤血液科,吉林 長春 130033)
大腸癌是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我國大腸癌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趨勢。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報道[1],我國大腸癌病死率2005年比1991年增加70.7%,年均增加4.71%。大腸癌的治療主要是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但是根治性手術切除率不足5%,有50%的患者在術后5年內出現復發(fā)或轉移。因此,全身化療在晚期大腸癌患者的治療中居重要地位。目前大腸癌以含鉑類藥物方案(FOLFOX)或含喜樹堿類藥物方案(FOLFIRI)為一線或二線的標準化療方案,而作為二線化療方案治療進展期大腸癌,有效率僅分別為21.1%和14.1%[2],本研究通過觀察和分析奧沙利鉑及羥基喜樹堿分別聯合卡培他濱治療晚期大腸癌的2組方案,比較其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尋找晚期大腸癌治療的最佳的化療方案,以期對臨床治療有所幫助。
1.1 研究對象 2002年1月—2008年2月我院收治的轉移性或復發(fā)性晚期大腸癌患者41例,隨機分為2組,其中A組18例,B組23例。臨床分期采用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AJCC)大腸癌TNM分期系統(AJCC癌癥分期手冊2002年版)?;颊呷脒x標準:(1)經病理學檢查確診,并具有客觀病灶作為觀察和評價的指標;(2)無化療禁忌證,無外周感覺神經疾患;(3)預計生存期>3個月;(4)復治患者距末次化療時間間隔>4周。2組基線臨床特征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見表1。
研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受試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A組為奧沙利鉑+卡培他濱方案治療組,B組為羥基喜樹堿+卡培他濱方案治療組。
A組:奧沙利鉑(L-OPH)130 mg/m2,靜脈滴入2 h,d1;卡培他濱(Xeloda)1000 mg/m2,早晚2次口服,d1-14,每3周為1個療程,至少2個療程。B組:羥基喜樹堿(HCPT)10 mg?d-1,靜脈滴注3 h,d1-5,卡培他濱(Xeloda)1000 mg/m2,早晚 2次口服,d1-14,每3周為1個療程,至少2個療程。
輔助治療:化療前常規(guī)應用5-羥色胺3受體拮抗劑(5-HT3)止吐,白細胞低于3×109?L-1者給予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療。出現腹瀉癥狀時即口服易蒙停,必要時給予奧曲肽等。
1.3 療效評價 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完全緩解(CR):腫瘤全部消失,至少維持4周。部分緩解(PR):腫瘤兩徑的乘積至少減少50%,且至少維持4周。病情穩(wěn)定(SD):腫瘤體積未發(fā)生明顯變化即兩徑的乘積減少50%以下或增大 25%以下,無新病灶出現。病變進展(PD):腫瘤兩徑的乘積增大25%以上,或出現新病灶。效果評價:有效率(RR):(CR+PR)/總的病例數;獲益率(CBR):(CR+PR+SD)/總的病例數。
1.4 不良反應評價 按WHO抗癌藥物不良反應評定標準分為Ⅰ~Ⅳ度。神經系統不良反應按LOHP專用分級標準評定:Ⅰ級:感覺異?;蚋杏X遲鈍,在下一周期前完全恢復功能障礙;Ⅱ級:感覺異常或感覺遲鈍持續(xù)于整個治療過程,但無功能障礙;Ⅲ級:長期的功能障礙。
1.5 統計學處理 所有分析應用SPSS 11.5統計學軟件。計量數據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其中2組間療效比較采用秩和檢驗。取α=0.05為檢驗水平。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共入選大腸癌患者。
2.2 療效評價 A組共完成例數為22例;B組共完成例數16例,A、B組近期療效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1 2組治療前臨床特征比較(%)
表2 2組近期治療療效比較
2.3 亞組分析結果
2.3.1 有效率與大腸癌原發(fā)部位的關系 結腸癌患者總例數23例,可評價例數21例;直腸癌患者總例數18例,可評價例數17例,2組療效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2.3.2 有效率與大腸癌轉移部位的關系 肝轉移患者19例,可評價例數 18例;肺轉移患者 5例,可評價例數4例;其他部位轉移可評價例數27例,其療效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4。
2.3.3 有效率與大腸癌初、復治的關系 初治患者13例,可評價例數12例;復治患者28例,可評價例數26例,其療效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5。
表3 有效率與大腸癌原發(fā)部位的關系
表4 有效率與大腸癌轉移部位的關系
2.4 不良反應 A組可評價不良反應22例,B組可評價不良反應16例,所有患者均未發(fā)生嚴重不良事件,A、B兩組神經毒性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54.5%和6.3%,2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其他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無顯著差異。見表6。
表5 有效率與大腸癌初、復治的關系
表6 2組化療過程中不良反應比較(n)
2.5 隨訪結果 治療后對2組患者隨訪1年以上。生存時間從化療開始之日計算。其中A組中位腫瘤進展時間(T TP)6.9個月,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6.9個月;B組中位TTP 7.4個月,中位PFS 7.4個月。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大腸癌是常見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目前靜脈持續(xù)滴注5-氟尿嘧啶(5-FU)仍為大腸癌常用治療方法,而卡培他濱是一種氟尿嘧啶前體藥物,在腫瘤部位轉化為去氧氟尿苷(5'-DFUR)后通過胸苷酸磷酸化酶(TP)催化代謝為5-FU。因腫瘤組織中有高活性的TP,而正常組織中TP含量極低,因此卡培他濱可以選擇性殺傷腫瘤細胞,而對正常組織的損害輕微,故有良好的抗腫瘤作用及較小的不良反應是卡培他濱作為靜脈輸注5-FU替代品的應用基礎[3]。
奧沙利鉑(L-OHP)單藥一線和二線用于治療晚期大腸癌的有效率分別約為20%及10%,聯合5-FU有效率在28%~53%,腎功能毒性較順鉑明顯減小,用于術后大腸癌的輔助化療及晚期大腸癌的一線及二線治療[4]。近年來FOLFOX4是晚期大腸癌的主要化療方案,而用口服卡培他濱聯合奧沙利鉑一線治療晚期大腸癌的臨床研究也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熱點。在本研究中,2組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可以認為奧沙利鉑或羥基喜樹堿分別聯合卡培他濱在治療轉移性或復發(fā)性晚期大腸癌的作用相當。
2組的不良反應主要為神經炎和手足綜合征,多為輕度,患者可耐受。奧沙利鉑突出的不良反應是可逆性的神經毒性不良反應,表現為長時間持續(xù)的手指或足趾感覺異常,尤其是存在冷刺激時明顯。用藥期間避免冷刺激,注意保暖,延長靜滴時間至6h,加用激素及B族維生素,可減輕周圍感覺神經毒性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對于已患有基礎神經病變的患者,應選擇以羥基喜樹堿為主的聯合方案。與奧沙利鉑組相比,羥基喜樹堿組不良反應主要是消化道反應,羥基喜樹堿組患者的腹瀉發(fā)生率(68.8%)接近奧沙利鉑組(36.4%)的2倍,但2組差異尚無統計學意義??紤]到本組病例數較少,對于有基礎腸道功能障礙的患者,特別是術后腸功能紊亂的病人,建議應以奧沙利鉑為主的聯合方案化療更為安全。
1 鄭樹.結直腸腫瘤—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M].北京:人民衛(wèi)生版社,2006:3-4.
2 Rothenberg ML,Oza AM,Bigelow RH,et al.Superiority of oxaliplatin and fluorouracil-leucovorin compared with either therapy alone in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colorectal cancer after irinotecan and fluo rouracil-leucovorin:interim results of a phaseⅢ trial[J].J Clin Oncol,2003,21:2059-2069.
3 向作林,吳錚,曾昭沖,等.卡培他濱聯合奧沙利鉑治療晚期大腸癌的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醫(yī)學,2004,11(3):386-387.
4 周際昌.實用腫瘤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