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燕,鄒初紅
(皖西學院,安徽六安 237012)
淺議室內設計中的空間組織
江 燕,鄒初紅
(皖西學院,安徽六安 237012)
建筑作為空間的載體,人們對建筑的利用主要體現在空間利用上。建筑設計關注最多的是功能分區(qū)、人流交通等,但所有這些都是通過空間限定來實現的。室內設計是建筑設計的延續(xù),是對建筑內空間的二次設計,將空間本身作為室內設計的主角,使其成為進入者體驗和欣賞的對象,是這個設計的最終目的,以原有的空間體系為圖底,通過多種手段探究室內空間結構組織的多種可能性以及通過對空間的關注,使得整個室內空間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給該空間使用的人們以最為舒適的體驗。
室內設計;空間;空間組織;解構
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開始重新考慮,并由此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特別是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原先簡單的室內設計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現在設計師們要做的不僅是從色彩、材料、總體預算上為人們考慮,而且更要在室內空間使用上下功夫,只有這樣才能作出更符合人們要求的設計。
空間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從哲學的角度來說,空間是無限的,但是,在無限的空間中,許多自然和人為的空間又是有限的。有限的空間是通過界面對空間的圍合與限定形成的,如在遼闊的草地上鋪上一塊帆布,可供旅游者休息,這塊帆布就成了這一空間的底界面;在漫長的沙灘上撐起一把遮陽傘,游泳者可在傘下納涼,遮陽傘就是這有限空間的頂界面。建筑所形成的內部空間是一個狹義的空間概念,就室內設計而言,它所關心的主要是建筑空間與其周圍的環(huán)境,也就是更加關心范圍有限、邊界比較明確的空間。
現代室內設計是根據建筑空間的使用性質和所處環(huán)境,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藝術處理手法,從內部把握空間,設計其形狀和大小。所以在組織空間時,應根據不同的構思意境選擇合適的比例,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1](P64)。為了人們在室內環(huán)境中能舒適地生活和活動,應整體考慮環(huán)境和用具的搭配布置。室內設計的根本目的,在于創(chuàng)造滿足物質與精神兩方面需要的空間環(huán)境。
人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內度過的,因此內部空間處理非常重要,直接關系到人的使用是否方便和精神感受是否愉快[2](P86)。室內空間的組織首先應該根據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的要求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構思,根據當時、當地的環(huán)境,結合建筑功能要求進行整體策劃,抓住問題關鍵,內外兼顧,從單個空間的設計到群體空間的組織,要精細構思,使室內空間的組織達到科學性、經濟性、藝術性、理性與感性的完美結合,設計出有個性、有特色的空間組合。組織空間離不開結構方案的選擇和具體布置,要考慮到室內家具等的布置要求及結構布置對空間產生的影響。
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口增長,可利用的空間趨于減少;空間的價值觀念日趨增強。這樣,如何合理地組織空間,就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合理利用空間,不僅包括對內部空間的巧妙組織,而且要求在空間的大小與形狀的變化、整體和局部之間達到協(xié)調和統(tǒng)一。比如,在空間的功能設計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對儲藏空間的處理,現代住宅設計一般采用下列幾種形式:嵌入式、壁式櫥柜、懸掛式、收藏式、桌櫥結合式。另外,除了上述所說的有形空間外,還存在著“無形空間”,即心理空間。室內空間的大小、尺度、家具布置和排列,以及空間的分隔等,都要考慮到心理需要,把物質空間和心理空間統(tǒng)一起來。
室內空間處理形式有很多種,譬如利用空間的誘導與暗示、空間的重復與再現等等。具體如下:
2.1 空間的重復與再現。這樣的空間處理形式可以使整個空間充滿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從而增加空間的層次感。
2.2 空間的滲透與層次。在空間的處理過程中有意識使被分隔的空間保持某種程度上的連通,室內外墻面的延伸、地面天花的延伸使空間彼此滲透,相互因借,從而大大增加空間的層次感。在我國傳統(tǒng)園林的設計中,這種空間處理手法常見,而且積累了很豐富的經驗。對景和借景是我國古典園林的常用手法,主要特點就是通過門、窗等孔洞去看另一空間中的景物,由一個空間引入另一空間,使人感覺含蓄、深遠。
2.3 空間的銜接與過渡。兩個空間相隔一段距離,可由第三空間(過渡空間)進行銜接起來。過渡性空間本身并沒有什么功能要求,只是起一個過渡的作用。所以過渡空間應當小一些、低一些、暗一些、虛化一些、模糊一些。它就是我們心理空間的一個緩沖區(qū)域。譬如,人從玄關進入客廳空間,玄關高度一般比較低一點、小一點。這樣就可以很好地襯托出客廳空間大氣、空曠的感覺。
另外,還要處理好“圍”與“透”、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并加強心理空間的處理。“圍”與“透”在流動的空間中得到了很好詮釋。它注重空間的“圍”與“透”,使內外空間渾然一體。整體與局部是對比的關系,整體的空間與局部小空間的對比,還有通過體量、色彩、燈光等,達到整體與局部統(tǒng)一對比的關系。另外加強對心理空間的處理主要是通過對空間的誘導和暗示。譬如說對墻面彎曲的誘導、樓梯的誘導等。
柱子的設置是出于結構的需要,首先應保證結構的合理性。但是也必然會影響到空間形式的處理和人的感受[3](P45)。隨著建筑設計的發(fā)展,以蓋里為代表的解構主義手法,不僅僅在建筑設計中得到大量運用,同時也在室內設計中得到新的詮釋。比如,一套已有的墻柱網格中成功插入另外一套墻柱網格,內部空間發(fā)生質變的關鍵,兩套柱網體系碰撞處的處理使得室內空間既保持整體性、連續(xù)性,又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另外,密斯在空間構建的處理上,也利用柱網毫不含糊地編制著建筑的空間價值,如經典的1929年巴塞羅那德國館的空間設計(見圖 1)。正如柯林·羅指出的,就其本質而言,密斯柱子的變化具有一種認識論意義(an epistemic nature),這不僅因為框架與隔墻位置的整合改變了空間的性質,而且因為梁柱交接關系的揭示正是密斯向建構傳統(tǒng)回歸的體現[4](P192)。
圖1 1929年巴塞羅那德國館空間設計
又例如某餐飲內部空間由一個正交坐標控制,簡單清晰的空間結構帶來了高效率的使用,同時一目了然的布局也使人們能輕易地對整體結構做出精確的把握。無論人處在內部空間的何處,總是能根據唯一的正交坐標系對其他空間的位置做出準確描述。但是,當一切都在掌握之中時,也就意味著意外、偶然的空間體驗的喪失。于是我們試圖打破原有的精確布局,擾亂其空間秩序,模糊人對空間結構的把握,將整體結構打斷成片斷的疊加。由于人對直角關系感知敏銳,使得具有正交關系的墻體構成了衡量現有空間位置的一個最有說服力的坐標系統(tǒng)(見圖2)。
圖2 上海某會所局部
在不同的控制坐標下,對同一個空間或同一個建筑實體會有不同的描述視角,隨著坐標體系的轉變,人的心理定位在互相取代中由清晰變得模糊,原本唯一、確定的空間布局開始顯得閃爍不定。在兩層平面中,兩組共存的坐標系統(tǒng)之間均存在一定的角度。由于人不擅長感知非直角關系,實際上人的心理對運動中參考體系切換的應對并非如上所言那般及時,在脫離原有坐標系統(tǒng)但尚未選擇新的坐標系統(tǒng)之前,人處于“迷路”的狀態(tài)。在格式塔心理學中提到,“每個事件都有依賴于先前的事件”,“迷路”的中間狀態(tài)模糊了前后兩個坐標系統(tǒng)的關系,使整個室內空間仿若“迷宮”。短暫的迷失,除了帶來不安和好奇,更多的則是空間體驗所帶來的愉快。
再比如,某過渡空間以及它所聯(lián)系的兩個空間,三者的形狀和尺寸可以完全相同,并形成一個線式的空間序列[5](P192)。以過渡空間作為空間組織設計的突破口,建立先從過渡空間作為整個空間設計組織的鍥入點,將為室內設計提供新的思路,它改變了把各職能空間割裂開來設計的狀態(tài),開始從整體性、系統(tǒng)性的角度去思考空間之間的關系。過渡空間的空間層次的設計不是簡單的組合分割,而是建立在多種要素上的復合體,除空間形態(tài)要素之外,室內空間界面本身的個性表達也是影響空間層次的因素之一。如果說空間分隔與組成是形成空間層次的“骨架”,那么界面的色彩、質地和造型則是表現空間層次的“肌膚”,也是空間界面外在形式的表象。
圖3 2010年上海世博會加拿大館設計
然而,出于節(jié)約面積的考慮,以往的設計對過渡空間都很吝嗇,往往將其壓縮至最小的程度。使住宅室內的交通空間顯得非常緊湊,穿行于各個房間之間的路徑也是唯一的,水平的??臻g效益的最大化在使人們關注住宅內部靜態(tài)空間的同時,忽視了交通空間本身的雙重性:參觀和停留。在上海世博會各國展館的設計中,設計師們通過空間坐標體系的轉換,設計了多處可以環(huán)繞的路線,來實現空間運動的多樣性。如加拿大館的設計,就是以傳統(tǒng)的過渡空間為線索,對各個空間進行組合分隔,空間上條理清晰,功能和形式都能得到較好的協(xié)調(見圖3)。
思想家墨子說過:“衣必常暖,而后求麗,居必常安,而后求樂?!比耸鞘覂仍O計的核心,設計要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物質和精神需要,圍繞功能需求展開,涉及到思想、情感意境的設計,其實也是一種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設計。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就是讓空間的每個角落活起來,都能夠感受到空間所傳達的某種信息,無論是通過傳統(tǒng)空間組織手法的營造所創(chuàng)造出的特殊空間氛圍,還是通過解構、重組的設計來傳達空間與人的對話,都是為了減少、消除人與空間的距離感,讓空間不僅成為使用的場所,而且成為能夠帶來某種經歷和回憶的特色區(qū)域。從而把握空間的整體性,創(chuàng)造豐富、和諧、靈動的空間視覺享受。
[1]張文忠.公共建筑設計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
[2]劉芳,苗陽.室內空間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
[3]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北京[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8.
[4](美)肯尼迪·費蘭姆普敦.建構文化研究:論19世紀和20世紀建筑中的建造詩學(修訂版)[M].王駿陽,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
[5]程大錦.建筑:形式空間和次序[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
On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Interior Design
J IAN G Yan,ZOU Chu-hong
(West A nhui University,L u’an237012,China)
Architecture,as the carrier for the space,its value often reflects on people’s utilization of them.When talking about a building,people often focus their eyes on its main factors,such as the function distinguish,traffic stream,etc.All these essential factors are defined by the space.Interior design i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design for a building.It is this design’s utmost goal to help the entrants experience and appreciate the objects through a quadratic design for a building by the means of regarding the space as the protagonist.Based on the original space system,the entire interior space fresh with vigor via exploring the various probability of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finally people can enjoy the comfortable experience.
interior design;space;spatial organization;deconstruction
J525.1
A
1009-9735(2010)05-0119-03
2010-04-20
江燕(1979-),女,安徽無為人,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環(huán)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