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生
15年前,幾個學生一起在小飯館用午餐,每人點了一碗最便宜的陽春面。鄰座有幾個喝酒的中年人,大概是太無聊,一直閑看著這四五個學生吃面,譏諷學生“只能吃光面,連個小菜也買不起”,“讀什么書,可憐的窮酸樣!”我的學生并不在意,他們差不多吃完了,有個同學還在碗里撈剩下的面條。鄰桌閑人開始大聲挖苦:“好!又撈到一根,哈哈!”“又撈到半根……”學生無言。撈面條的小洪不動聲色地喝完了面湯,放下碗,站起身走到這幾個中年人面前,莊重地說:“我今年17歲了,還不得不用父母勞動換來的錢吃飯,我已經很羞愧了,你們說,我能不把它吃完嗎?”幾個無聊至極的中年漢子張口結舌,尷尬得不再說話?!@時,其他同學也都端起碗,把面湯喝光了。大家意氣風發(fā)地走出飯館。
我在小洪的作文中看到他吃完最后一根面條,喝下面湯的場面描寫。有些激動。幾天后,在作文講評時,我介紹了他的作文。我之所以贊賞他的文章。除了質樸的文風,還在于他不但珍惜父母的勞動,并能鄭重地向陌生人表達個人的意志。
后來我常向高中新生說起這件事。我介紹那篇文章,有時是勸告學生不要在物質生活上攀比,有時是為了啟發(fā)學生對親人感恩,有時是為了強調子女對家庭的責任感。
好多年過去了,不久前,我收到一位留學生的信。這位同學在留學期間省吃儉用,他在信中寫道:“為了我以后的出路,父母送我出國留學,我?guī)缀跤霉饬思依锏姆e蓄,已經很對不起父母了,他們部是工薪階層……我23歲了,還在用家里的錢。我很慚愧……我唯有勇敢地面對困境,才能不辜負父母的血汗錢……老師,還記得當年課堂上您說過的學長的那碗面嗎?我現(xiàn)在和他一樣,每頓飯都吃完最后一根面條……”
(李奕摘自《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