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煒
“使巴勒斯坦的古都耶利哥城陷落的約書亞將軍的號角,我都知道,我卻不知道孟姜女的眼淚沖倒了一段萬里長城?!绷终Z堂先生從上海圣約翰大學(xué)畢業(yè)之后來到北京清華大學(xué),這樣感嘆自身國文底子的薄弱帶來的窘迫。林語堂從小接觸的就是西學(xué)教育,那個時候的中國人,尤其沿海地區(qū)的民眾很早就大量地接觸到了西方的雜志、報刊和態(tài)度謙和的傳教士,而傳統(tǒng)的國家政治以及整個的儒家文化體系正迅速地土崩瓦解。
文化沖突最早出現(xiàn)于上海這些沿海城市,在《南京條約》中,上海、廣州、廈門、福州和寧波成為中國最早被迫開埠的五個城市,而香港就直接被割裂出中國的政治和文化體系之外,但是當時的北京政府甚至都不知道香港在哪里,最讓文人們痛心的并不是割讓土地,而是“被迫”這件事,他們擔(dān)心開埠之后,世風(fēng)日下,國將不國。和香港一樣,被人們忽視的還有上海,在5個被迫開埠的口岸城市中,福州最為中英雙方所重視,而上海是中英最不重視的一個口岸。
喜歡閱讀林語堂著作的劉香成先生,1951年出生于香港,從小接觸的也是西式的教育,后來偶然的機會卻讓他帶著相機行走于中國的大街小巷,收集時代走過的痕跡。與林語堂的文字類似,劉香成的攝影也充滿了眾多幽默的智慧瞬間,比如,沒有錢只能穿上半身婚紗拍照留念的夫婦;故宮前穿著棉襖喝可口可樂的小伙子;云南思茅,帶著墨鏡的中國朋克等等。我不知道這種幽默的源泉來自哪里:也許來自攝影本身的靜態(tài)和無限想象的沖突;或者來自歲月走過之后自然而然留下的啞然一笑;又或者來自文化的時空變幻帶來的審美觀念的改變。但無論如何,劉香成的攝影和林語堂的文字一樣,總能準確地捕捉時代走過的痕跡,發(fā)現(xiàn)流行于當前而未來必然滑稽的發(fā)型和時尚。
《上海:1842-2010,一座偉大城市的肖像》是劉香成先生聯(lián)合著名的當代中國藝術(shù)史學(xué)家凱倫·史密斯編著的最新作品。這部著作中,收錄了包括亨利·卡蒂?!剂兴?、劉香成、喬治·西爾克,以及沙飛和周海嬰等著名的中外近百位攝影師的作品,是劉香成和凱倫·史密斯從公共機構(gòu)和私人收藏提供的成千上萬張攝影作品中精選匯編而成,這本攝影畫冊的野心在于,試圖通過
《上海:1842—2010,一座偉大城市的肖像》
[美]劉香成 [英]凱倫·史密斯 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0年5月版一張張攝影圖片的排列講述上海的現(xiàn)代化進程史。從1842年《南京條約》的銅版畫,一直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召開,近百位著名攝影師的照片和眾多無名的私人攝影圖片集體講述了上??缭饺齻€世紀的城市史。
就像任何一個大的歷史節(jié)點一樣,面對上海世博會,人們總是情難自禁地從中尋找出歷史的意義和目的,本書的編著者同樣也不能免俗。但是,上海以及這本畫冊真正吸引我的,卻并不是這些帶著歷史重負的價值和意義,不是他人為地選擇1842年的《南京條約》銅版畫作為本書的起點,也不是本書落腳于代表上海未來的跑車照,而恰恰是那些脫離固有的歷史架構(gòu)的日常生活表情:是中山公園里的羞澀戀人;是上海弄堂里的家長里短;是上海石庫門的狹窄和破落;是貴夫人的小狗和睡衣。
文化上,上?;蛟S比不了與它比鄰的六朝古都南京;政治里,上?;蛟S無法與環(huán)繞著高大古城墻的北京相比;即使上海在近代興起的海洋文化中略勝一籌,但改革開放冒險的試驗地卻是深圳,而不是上海。上海開埠之后,它更像含在嘴里的糖,握在手心里的寶,而不用操心文化和政治中的紛紛攘攘,我們要它成為的是:鳳凰牌自行車、大白兔奶糖和上海牌縫紉機。于是,殖民時期,它是新派運動和激進文人的避難所;革命時期,它是政治黨人秘密的集會地;現(xiàn)代上海,年輕人都喜歡學(xué)著安妮寶貝的口吻說話,上海是人們習(xí)慣性幻想的欲望都市。但無論何時,上海都是家庭中被嬌寵的大小姐。
于是,我們能看到錢鍾書筆下,作為“暴發(fā)戶上?!钡睦淠捅八妆旧瑥垚哿嵫劾?,上海人趨炎附勢,渾水里摸魚,但也可愛的真切人性。無論戰(zhàn)爭的陰霾和歷史的創(chuàng)傷,人們看不見大歷史的滾滾塵煙,永不退色的只有王安憶口中上海弄堂里的流言:“那一條條一排排的里巷,流動著一些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東西,東西不是什么大東西,但瑣瑣細細,聚沙也能成塔的。那是和歷史這類概念無關(guān),連野史都難稱上,只能叫做流言的那種。”
《也同歡樂也同愁》
陳流求 陳小彭 陳美延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10年4月版
關(guān)于陳寅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有蔣天樞《陳寅恪編年事輯》、汪榮祖《史家陳寅恪》、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3部重要作品,及眾多門人弟子的回憶文章。因此,陳寅恪的求學(xué)、治學(xué)、著述等生平早已不再神秘。但本書從家庭生活的角度進入,展示了一代學(xué)者不為人知的“家?!币幻?。特別是陳寅恪夫婦在動蕩年代里相知相契的深厚情感更讓人動容。
《跟云門去流浪:七周八城的歐洲巡演日記》
林懷民 著
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 2010年4月版
云門舞集的常演不衰至今仍是一個難以打破的紀錄。在這背后是一種怎樣的力量在支撐?云門舞集的影響力和它的名字一樣神秘。當舞者們用《狂草》、《水月》和《流浪者之歌》三出舞蹈與歐洲觀眾交流的時候,他們已然成為最獨特的中國文化風(fēng)景之一。讓人回味的是云門舞集創(chuàng)辦之初的口號:“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p>
《北洋裂變:軍閥與五四》
張鳴 著
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2010年5月版所謂北洋軍閥,是始創(chuàng)于袁世凱的一個軍人集團。但凡一個集團,規(guī)模大了,都會在內(nèi)部形成派系……回到當時,“五四”運動在民族主義的大旗下面,弄臭了皖系,卻給了直系一個機會。北洋軍閥分裂,直皖開戰(zhàn),皖系倒臺。而“五四”新傳統(tǒng),在革命中和革命后的中國,似乎蕩然無存。不僅德先生、賽先生不見了,連新文化新文學(xué)也沒剩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