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江山
山西省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旅游資源遍布全省,有獨具風貌的自然風景區(qū),舉世罕見的宮殿、寺廟,還有眾多的古文化遺跡、革命紀念景點。山西省是我國發(fā)現遠古文化遺存最多的地區(qū)之一;我省現存古代建筑,其數量之多和歷史、藝術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已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71處,位居全國第一,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579處,位居全國前列。由于我省基礎建設落后,尤其是公路建設方面,因公路等級低,路況差,各種車輛混合行駛,堵車現象頻繁發(fā)生,這樣致使我省的文物開發(fā)利用潛力遠未得到充分挖掘,影響我省經濟社會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
隨著近幾年我省公路建設的投入加大,高等級公路所占比例日益增加,低等級公路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使我省交通運輸能力將得到很大的提高,從而促進我省文物開發(fā)產業(yè)、旅游文化產業(yè)的飛速發(fā)展。然而在高速公路建設中不可避免涉及到文物保護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公路環(huán)境保護部門正確、有效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在科學保護的前提下實現公路建設發(fā)展和文物保護利用的協(xié)調發(fā)展。
建設項目有關文物保護的法律主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該法的第十七條、第十八條和第十九條對建設項目涉及文物保護單位作了有關規(guī)定,其中第十七條和第十八條中規(guī)定了建設項目涉及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的審批要求。但是,因特殊情況需要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鉆探、挖掘等作業(yè)的,必須保證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并經核定公布該文物保護單位的人民政府批準,在批準前應當征得上一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同意;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鉆探、挖掘等作業(yè)的,必須經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在批準前應當征得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同意。此外,第十九條中規(guī)定了對建設項目的環(huán)境保護要求,即“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得建設污染文物保護單位及其環(huán)境的設施,不得進行可能影響文物保護單位安全及其環(huán)境的活動。對已有的污染文物保護單位及其環(huán)境的設施,應當限期治理”。
臨吉公路是國高網青島—蘭州公路和山西省高速公路網規(guī)劃“3縱11橫11環(huán)”中第八橫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穿越了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吉縣柿子灘遺址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吉縣卦甲山摩崖造像(含謝悉坤柔圣母廟)。在工可原推薦方案中,路線在K256+300~K263+700路段穿越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吉縣柿子灘遺址,在K250+300~K250+500路段穿越吉縣卦甲山摩崖造像(含謝悉坤柔圣母廟)。通過文物保護管理部門、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及環(huán)評單位對路線進行多次優(yōu)化、調整、論證和比選。經山西省文物局與建設單位協(xié)商、討論,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與設計單位共同確定了局部穿越柿子灘遺址路線方案,該方案在K256+400~K262+400共有6km位于柿子灘遺址保護范圍,避繞了遺址分布密集區(qū)(主要分布區(qū)域),有效減小了路線對遺址的影響,避免了對發(fā)掘點的破壞。
平定—陽曲高速公路是山西省高速公路網規(guī)劃“3縱11橫11環(huán)”中第五橫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涉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王廟,該文物位于陽曲縣東黃水鎮(zhèn)范莊村中。通過文物保護管理部門、建設單位、工可單位、初步設計單位及環(huán)評單位對路線進行多次優(yōu)化、調整,并商定解決方案,最終將初步設計路線調整出了該文物的建設控制地帶范圍,調整后路線HK102+000處距離該文物建設控制地帶邊緣最近,約205 m,HK101+900處距離該文物最近,約435 m。擬建公路與文物之間間隔有農田和民房,且附近路段以路基為主,不會有爆破作業(yè),公路施工的振動不大,對文物建筑不會構成威脅,調整路線后的公路建設對該文物的影響不大。
霍州—永和關高速公路東段是山西省高速公路網規(guī)劃“3縱11橫11環(huán)”中第八橫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涉及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霍州窯址,該文物位于霍州市西南的陳村一帶,是元代燒造白瓷的窯址。由于原工可路線方案穿越其保護范圍,對文物保護單位有較大的影響,故建設單位、工可單位、初步設計單位及環(huán)評單位環(huán)境影響評價單位及時對路線進行了調整、論證和比選,最終將初步設計路線調整出文物保護范圍,路線在AK10+650~AK13+470約2.82km路段穿越霍州窯址建設控制地帶,從窯址保護范圍北側外約150 m處經過,不涉及窯址保護范圍。該文物路段主要以橋梁和路基的形式,只要在橋梁基礎施工過程中保證基坑開挖的穩(wěn)定,公路施工不會對文物保護范圍造成垮塌、裂縫等擾動影響。由于路線不涉及文物保護范圍,且路線與文物保護范圍之間為陳村居民房屋,只要加強施工管理,嚴禁進入文物保護范圍從事取土、棄渣等施工活動,公路施工不會破壞保護文物及保護范圍地表原貌。
1)認真貫徹《文物法》,嚴格施工管理,公路工程施工時任何單位或個人如發(fā)現文物,不得移動和收藏,承包人應保護好現場,防止文物流失,并暫時停止作業(yè),立即將有關情況報告監(jiān)理工程師及當地文物保護部門。在主管部門未結束處理前,不得重新進行作業(yè)。在項目各路段的招標書中,必須有保護文物和規(guī)范作業(yè)的條款,監(jiān)理招標書中也應有相應的文物保護監(jiān)督、監(jiān)理的條款。2)施工前要會同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在工程范圍內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進行文物的調查勘探工作。發(fā)現文物時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文物保護的要求會同建設單位共同商定保護措施;工程建設所需要的考古調查、勘探、發(fā)掘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列入建設工程預算。3)嚴格控制施工范圍,在保證工程質量的情況下,簡化工程內容,縮短施工時間,設置警示牌,禁止在文物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內設置任何永久或臨時工程設施。4)調整、優(yōu)化路線,若工可路線穿越了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或建設控制地帶,就要求工程建設單位、工可單位、初步設計單位及環(huán)評單位在下一步的設計當中對路線進行優(yōu)化、調整、論證和比選,最終將初步設計路線調整出文物保護范圍或建設控制地帶,有效減小了路線對文物的影響。5)優(yōu)化工程設計,以橋梁代替路基,除挖方外的填方路段全部采用較大跨徑橋梁通過,大大減少占地面積,減小對文物的影響面積。在橋梁設計中,以降低橋臺填土高度、減少薄壁墩數量以及增加單孔跨徑減少橋墩數量等減少對文物的影響面積。6)修建完善的排水設施和加強邊坡防護措施,保證排水暢通和邊坡的穩(wěn)定,防止公路建設引起水土流失對遺址造成影響。7)施工過程中如發(fā)現文物應立即停工,并與當地文物部門聯系,以防文物丟失。文物部門應積極配合做好文物搶救工作。
[1] 陳國雄.江蘇公路建設與文物保護并重[N].中國交通報,2007-01-08.
[2] 張瑞鵬.正確處理發(fā)展旅游與文物保護關系[N].山西政協(xié)報,2008-10-15.
[3] 黃 健.我國高速公路建設與運營管理中的法律問題思考[D].成都:四川大學,2006:35-48.
[4] 杜 蓓.鐵路工程建設與文物保護[A].中國鐵道學會環(huán)境保護委員會(環(huán)境影響評價學組)第三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07~2009)[C].2009:70-73.
[5] 黃明周.淺談我國高速公路景觀生態(tài)規(guī)劃設計[J].山西建筑,2008,34(3):31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