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穎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對筆者而言是一本饒有興味的關于城市設計的書。它的作者簡?雅各布斯以一種觀察、認識城市環(huán)境的新的視角和方法給予了我們有益的啟示。此書不是一本對重建改造方法的一些不痛不癢的批評,或對城市設計形式的吹毛求疵。恰恰相反,抨擊的是那些統治現代城市規(guī)劃和重建改造正統理論的原則和目的。以下是筆者在解讀此書的過程中,對當前城市設計引發(fā)的一點思考。
一直以來,建筑及城市設計強調經濟、實用、美觀,把美觀與經濟和實用割裂甚至對立,而且把美限于“觀”。這本身就是個誤解。而使設計進一步走入誤區(qū)的是,當人們把強調美觀作為一種社會的進步,而位居經濟和實用之上時,空洞無味的形式美便日漸風行。于是有了城市里千人一面的甚至是為了某種不恰當的炫耀大而無用的廣場,有著遭人冷落的街區(qū)公園……這些失敗的作品,我想我們在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設計師們沉醉于圖紙上各式城市空間完美的表達和形式,卻忽略了把人和人日常生活作為重要的因素,把真正的使用者排除在外,當然設計的最終結果,不為人們所接受也就成為了必然。人們生活的全部內容:工作、居住、休閑、娛樂,被解剖成一個個獨立功能的零件。城市設計過程中則把這些功能零件加以組合、裝配,于是,整個城市本身也就成為了一個機器。通過交通系統和汽車把這些零件組成為一個功能體。而人則再一次的被忽略了。簡?雅各布斯在著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從生活者的立場出發(fā),從常識的角度批判規(guī)劃理性主義的功能分區(qū),機械教條導致了城市復雜性降低、活力喪失及非人性化現象出現。更重要的是為我們開辟了一個觀察、認識城市環(huán)境的新的視角和方法,即對城市環(huán)境與日常生活互動關系的關注。其視野關注的是“人行道”這一最基本的城市空間元素的日常使用和安全感、鄰里交往、小孩的照管等與居民日常生活須臾相關的活動,簡?雅各布斯將我們的視野轉到對城市中普通人日常生活空間的極大關心,這種視角迥異于與以柯布西耶為代表的現代城市主義忽視和否定日常生活空間的觀點,對城市規(guī)劃理論和實踐中關注日常生活空間有著重要意義。
“日常生活世界”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最早由胡塞爾在其晚年著作《歐洲科學的危機及先驗現象學》中提出,隨后被海德格爾、哈貝馬斯、列斐伏爾等人關注和發(fā)展而成為世紀性話題。主張回歸生活世界的哲學家對“生活世界”有著不盡相同的視角和理解。胡塞爾的生活世界是一個前反思的、非主題化的、為科學和人的其他活動提供價值和意義的、人們日??伞敖涷灥健钡氖澜?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是人們的語言交往或游戲;列斐伏爾則要以“日常生活”來抵制技術理性及結構主義與其派生思想對社會和人文科學乃至建筑話語的全面入侵等等。盡管對日常生活這一概念有著不盡相同的理解,隨著城市環(huán)境的變化,溝通方式的發(fā)展,全球化以及其他發(fā)展進程的加快,在城市設計中,引入日常生活的視角,為人創(chuàng)造較佳場所,已成為了眾多城市設計師們的準則。
城市設計向日常生活視野轉向是避免現代理性大尺度規(guī)劃導致的種種弊端和避免城市被同化為千篇一律的唯一途徑。
任何一種單一的理論都不能涵蓋城市生活世界的所有方面。雖然日常生活世界具體的方法具有不可通約性,但卻可以有相似的方法論?;貧w日常生活就要避免現代理性大尺度規(guī)劃,反對機械的功能分區(qū)從而導致的城市喪失活力和增加不必要的通勤等問題。機械的功能主義抹殺了日常生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適當密度的功能混合才是日常生活,才可以激活人性,誘發(fā)想象,才能增加街區(qū)活力,緩解社會階級對峙;同時回歸日常生活就要反對目標狹隘的物質形態(tài)符號設計,符號主宰的物質形態(tài)設計實則是一種異物教崇拜,不能解決本質上是社會、生態(tài)、經濟、文化等引起的城市問題,是背離真實的日常生活的。
我國現階段還停留在物質形態(tài)規(guī)劃的層次,亦即雅各布斯強烈批評的階段,即以為塑造好的物質環(huán)境就能創(chuàng)造好的社會環(huán)境,通過理性量化的科學方法和清晰而有秩序的功能劃分就可以掌控城市的良性發(fā)展。崇尚科技理性的大尺度規(guī)劃已經造成城市活力喪失,而停留在凱文?林奇五要素確立上的視覺系統雖然可以愉悅眾人使得城市“別具一格”,但畢竟是遠在生活世界之外的“身外之物”。另外中國城市正處于一系列激烈的社會、經濟變革之中,面對經濟體制轉軌,產業(yè)結構調整,城市急劇擴張和城市化過程日益加劇等諸多變化,規(guī)劃需要更高的起點和更廣闊的視野,物質形態(tài)決定論和目標狹窄的城市規(guī)劃目標單一都會貽害無窮。
我們的知覺系統對生活世界和場所空間的各種微妙的知覺以及不斷變化的現象世界的感知,是豐富多彩的生活的真實基礎和唯一源泉。原有的建筑形體造型和空間理論不能模擬這些豐富的感覺體驗。
城市規(guī)劃中的公眾參與就是重要的因素,公眾參與不是一個抽象詞匯,而是實實在在的實踐過程,不同的利益主體,不同的城市現狀對應不同的實踐過程,因而公眾參與也要作不同的理解,不可能存在公眾參與的單一范式,任何一種單一的理論都不能涵蓋城市生活的所有方面。
日常生活決非只是社會生活總體中的那個卑微低賤的一面,它同時也是社會活動與創(chuàng)造性的匯聚地策源地。所以重新回歸日常生活是對消費體制、資本侵蝕、符號殖民抵抗的根本途徑。
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全球擴張,帶來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只有回歸日常生活,根植地域文化才有助于抵制這種潮流,同時彰顯城市特色。誠然大的山水格局,優(yōu)美的自然景色,豐富的城市符號系統能夠突出城市特色,但是城市未必厚重耐讀,日常生活的回歸才能給予城市強烈的生命活力、濃厚的人情味、和諧豐富的社會,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并孕育其中的價值觀、精神追求、精神境界、理想信念、倫理道德等,這才是城市的“靈魂”,才是城市特色的內核或深層結構,才是一個城市有別于另一個的最大特色。
城市規(guī)劃與設計回歸“日常生活”就是要從城市環(huán)境與實際生活者的互動出發(fā),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為核心,結合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不斷為城市開辟新的發(fā)展空間,增添新的活力,使城市真正可持續(xù)發(fā)展。目前很多工程、方案空洞無物,過多地充斥著新潮、眩目的概念,不過是假借“技術理性”之名的大尺度純粹城市物質形態(tài)設計,企圖以功能完善、環(huán)境美觀達到整個城市發(fā)展的均衡和完整。這勢必會重蹈西方發(fā)達國家城市發(fā)展的覆轍。重新回歸“日常生活”的設計理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規(guī)劃和設計范式向“自下而上”的轉向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痛定思痛的歷史給予的經驗,是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根本前提,因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和行動。
[1] [英]卡莫納.公共場所——城市空間[M].馮 江,譯.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 [加]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金衡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3] 武鳳文,徐翠萍.濱水地區(qū)城市設計初探[J].山西建筑,2009,35(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