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始建于公元1400年,位于古蘭州西關(guān)城外,雷壇河西畔的金天觀古建筑群,600多年來歷經(jīng)新舊社會的興衰,見證了蘭州城市建設(shè)的滄桑變遷,能夠較為完好的存留至今實屬不易。
金天觀(現(xiàn)為蘭州市工人文化宮)西依華林坪,東近伏龍坪,南靠蘭新鐵路,北望黃河?,F(xiàn)占地20余畝,坐南朝北(原坐北朝南)。金天觀原是一座古老的廟宇。唐代在這里修建云峰寺,宋代建過九陽觀。現(xiàn)金天觀內(nèi)古建筑多為明代建筑,清代整飾。
金天觀,亦稱雷壇,位于蘭州市七里河區(qū)西津東路1號,是蘭州地區(qū)最大的道教宮觀,現(xiàn)為蘭州市工人文化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建文二年(1400年)肅莊王朱英主建金天觀,之后,不斷增修擴建,有單體建筑40余座,到清末占地面積約54畝,基本形成了南北向三組分列的建筑格局。
明清時期,金天觀坐北朝南,周長三里有余。東南隅架木橋,跨越雷壇河,名曰望仙橋。橋西為山門,山門為三間牌廈,上書“金天觀”三個大字,為悟元子劉一明(興隆山道人)手筆。山門左右列戟,各樹無刃木戟八根。進山門,有一片芳草如茵的開闊場地,場地正南有一碧沼,曰“五龍之潭”。場地北面正中是九天門,即雷壇正門,門為三楹過殿,外塑青龍、白虎星君,殿里壁上畫四值功曹。
過九天門,兩旁各有一碑亭,碑亭北、東為黑虎殿(元壇祠),西為土地殿(真武祠),此兩殿北東為鐘樓,西為鼓樓,正中為靈官殿,殿前有古槐四棵。靈官殿后為太乙救苦殿,塑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像。太乙救苦殿后有東西環(huán)廊二十間,環(huán)廊正中筑三級磚臺,高3 m,臺上置一鐵鼎,此即為“檄雷之壇”。壇西側(cè)為法祖堂,清代改為天師殿。壇東側(cè)為天師堂,清代改為無量殿。壇北為正殿,題額“雷祖寶殿”。殿中供雷祖,趺坐于蓮臺之上,高余丈,左右列班雷師、皓翁、卿使、師相等十大雷神。殿北為元極殿,殿中奉三清像,清代改為三清殿。
元極殿北為九陽山,傳此山為修金天觀時余土堆積而成,山呈二臺,南臺建神御殿,清代改為玉皇殿。玉皇殿的配殿,東為三官殿,有堯、舜、禹的塑像,堯為天官,舜為地官,禹為水官。西為三光殿,有太陽、大陰、紫薇大帝塑像。殿東為洗心道院。殿西為環(huán)室,系肅莊王禮聘孫碧云為金天觀首任住持的居室,肅莊王常在室內(nèi)聽其講道。清代在山頂建混元閣,奉老子像。九陽山以北一線為后花園,占地七畝,題名“山字園”。此為金天觀明清時期中軸線。
戲臺院東面是云水堂道院,道院有七真殿,殿正中塑東華帝君,左立王重陽,右立邱處機塑像。道院東、西南有十二間單間房子,為掛單處。九天門東為阿公祠。道光三年(1823年),陜甘總督那彥成到金天觀降香,看到供著他祖父阿公的牌位,隨即奏明朝廷為其祖父阿桂在雷壇建造阿文成公祠(阿公即阿桂,謚阿文成公,官至武英殿大學(xué)士,封為一等誠謀英勇公),用以祭祀和表彰其祖父在西北的功績。大殿為三楹,前有三開間過廳一座,大殿內(nèi)塑阿公七尺坐像,旁有那彥成塑像。祠對面是戲臺,春秋祭祀時唱戲之用。
阿公祠東面有洗心廳,也叫看河樓,白云鶴(金天觀第十二代住持)住持在嘉慶年間修建,當日叫作西道院。西道院北面有四扇屏風門,過屏風門便是文昌宮。文昌宮大殿三楹,趙豐谷(金天觀第十八代住持)續(xù)建二楹。殿前東西兩面有數(shù)十間房子,有監(jiān)院、總理住房、書翰、經(jīng)主房、庫房、賬房,以及貯經(jīng)版的房子。文昌宮西面又有一處道院,其西北面與十二間房子的齋堂院相連,由此構(gòu)成金天觀明清時期的東軸線。
從文昌宮西面道院門前往,過玉皇殿院,有座娘娘廟(慈母宮),供九天圣母。廟東為華祖殿,供醫(yī)圣華佗。華祖殿南為三公祠,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公為段容思(即段堅,學(xué)者稱容思先生)、鄒應(yīng)龍、楊椒山。往南為果園。
由此可知金天觀明清時期的建筑格局分別是由中軸線:九天門、黑虎殿、土地殿、靈官殿、鐘樓、鼓樓、太乙救苦殿、法祖堂、天師堂、雷祖殿、元極殿、玉皇殿、三官殿、三光殿、混元閣;東軸線:山門、戲臺、云水堂、洗心廳、阿公祠大殿、文昌宮大殿;西軸線:三公祠、慈母宮、華祖殿、孫真庵等主要建筑組成。
20世紀90年代蘭州市工會正式接管金天觀,不僅對古建筑危房進行加固,還補修了廂房、過廳、鐘樓;增修了東側(cè)、北側(cè)護坡,后因蘭新鐵路的建設(shè)將觀門(九天門)由南端移至北端,面臨(定西路)現(xiàn)西津東路大街,使整體布局從此坐南向北。在以后的建設(shè)中鐘鼓樓、戲臺、山門、雷壇相繼被毀。至此金天觀現(xiàn)存的建筑格局分別是由中軸線:元壇祠(黑虎殿)、真武祠土地殿、太乙救苦殿、天師殿(法祖堂)、無量殿(天師堂)、雷祖殿、三清殿(元極殿)、玉皇殿、三官殿、三光殿、老子殿(混元閣);東軸線:云水堂、望河樓(洗心廳)、文昌宮(阿公祠大殿)、過廳(文昌宮大殿);西軸線:三公祠、慈母宮、華祖殿等主要建筑組成。
雷祖殿位于金天觀古建筑群中軸線中部,單檐歇山頂,檐下施隔架麻葉。通面闊21.17 m,進深三間,同進深15.40 m。明間安四扇三摸隔扇,次間、稍間安四扇抹檻窗。大木構(gòu)架為九檁前后廊,脊瓜柱下施駝峰,三架梁下置瓜柱、施隨梁,單步梁,雙步梁和三步梁施柁墩無隨梁,抱頭梁和四步梁下施隨梁。山面梁架前檐施抹角梁,其上懸挑垂柱以承托金檁。梁架無彩畫,施黃色油漆。室內(nèi)地面鋪木地板。屋面瓦為灰布瓦,捉節(jié)夾壟。
三公祠位于西軸線中部,單檐歇山頂,檐下施五彩斗拱。面闊三間,通面闊14.62 m,進深三間,通進深15.79 m。明間安四扇三摸隔扇,次間安四扇兩抹檻窗,東西兩側(cè)山面各安六扇兩抹檻窗。大構(gòu)架為十一檁、室內(nèi)前檐為卷棚,脊瓜柱下施花飾和駝峰,三架梁下置瓜柱、無隨梁,中柱柱頭直接承接五架梁,五架梁下無隨梁,由于屋面荷載過大,導(dǎo)致五架梁梁頭懸挑部位下垂變形,檁和隨檁枋出現(xiàn)拔榫現(xiàn)象。中柱間施五彩品字斗拱,并在枋間施精美花飾。前檐月梁、四架梁下置柁墩、無隨梁,后檐四架梁下無隨梁,前檐東南角、西南角、后檐四角施抹角梁,其上承托山面梁架。五彩斗拱里拽施麻葉挑桿,用以承托下金檁。室內(nèi)梁架原有精美彩畫,“文革”時期被黃色油漆覆蓋,瀝粉痕跡尚可辨認。室內(nèi)地面現(xiàn)為水泥砂漿抹面。屋面瓦為灰布瓦,捉節(jié)夾壟。
蘭州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金天觀古建筑群地處蘭州市中心,在中國西北部多民族長期紛擾共存的歷史長河中,經(jīng)歷了600多年的興衰,在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藝術(shù)等諸多方面與蘭州城市的歷史發(fā)展有著密切聯(lián)系,它的歷史已成為蘭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研究西北地區(qū)的歷史文化發(fā)展歷程提供了確鑿的實物見證。
金天觀是全真教在西北的一座重要道觀,歷來為道教在蘭州的活動中心,在其南側(cè)約300 m處還有一座佛教寺院——興遠寺,東側(cè)約400 m處為太清宮,北側(cè)黃河邊有白云觀,這幾組宗教建筑群為研究西北地區(qū)的道教發(fā)展提供了真實的歷史資料。
金天觀古建筑群建筑風貌基本保存完整,建筑群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又是市民品茶、展示、買賣古玩字畫的重要場所,是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有金天觀之日起,作為廟會的載體,金天觀周邊成為蘭州市普通市民進行商業(yè)活動的場所,所以金天觀建筑群孕育了蘭州商業(yè)發(fā)展的早期雛形,同時又是蘭州普通老百姓文化生活的縮影,在建筑群內(nèi),各種茶攤、戲劇演出常年進行,秦腔社團、豫劇社團演出不斷,成為蘭州普通市民休閑聊天的理想去處。金天觀古建筑群及其歷史文化研究,及依托金天觀形成的民俗文化研究,都將對豐富蘭州歷史文化底蘊起到重要的作用。
[1] 郭華瑜.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M].南京:東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5.
[2] 單霽翔.城市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文化城市建設(shè)[J].城市規(guī)劃,2007(9):5.
[3] 公茂武.中西古典建筑文化透視[J].山西建筑,2008,34(2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