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帥
(江蘇省射陽縣蠶桑生產服務站,江蘇 射陽 224300)
桑橙癭蚊是一種以幼蟲寄生于桑樹頂芽,以口器挫傷頂芽組織,吸食汁液為害桑樹的微體害蟲,成蟲體長2~2.5毫米,淡橙黃色。幼蟲似蛆,老熟幼蟲入土結成近似圓形、扁平的囊包,稱“休眠體”。蛹長2毫米左右,橙黃色。該蟲發(fā)生周期短,繁殖速度快,一旦發(fā)生,蔓延迅速,為害嚴重,防治難度大,易于暴發(fā)成災,是一種毀滅性蟲害。
多數(shù)地區(qū)每年發(fā)生6~7代,少數(shù)地區(qū)年發(fā)生4~5代,有世代重疊現(xiàn)象。均以老熟幼蟲(休眠體)在土中越冬,通常越冬代6月上中旬化蛹,羽化成蟲,產卵孵化,各代幼蟲盛孵期分別為6月中旬、7月上中旬、7月下旬、8月中下旬、8月底、9月中旬和10月上旬,地區(qū)和年份之間有所變化,多濕環(huán)境有利于發(fā)生,成蟲發(fā)生高峰期都在雨過天晴之后。
桑橙癭蚊蟲情調查,冬春季以觀察桑條形狀為主,被害桑樹一般樹冠低矮、側枝叢生,一年生枝條分檔開叉,夏秋季是為害期,可見桑芽變形、變色,黑枯脫落。但應與細菌性黑枯病相區(qū)別,細菌病病芽、葉、嫩枝都有輕重不等的病斑和枝梢溢膿,而桑橙癭蚊僅頂芽受害。還可以通過取調查點3~12厘米深的泥土,倒入桶內加水攪拌,使桑橙癭蚊蟲蛹懸浮在泥水中,靜置數(shù)秒后,淘洗蟲蛹和休眠體作調查。
主要采用發(fā)育進度預測法,并以田間調查為主。
從5月中旬開始,隔3日進行一次土壤淘洗,觀察幼蟲化蛹進度,求得化蛹始盛、盛、盛末期,根據(jù)蛹的歷期(一般10天)推算羽化始盛、盛、末期,以卵的歷期(2~3天)推算孵化始盛、盛、末期。
桑橙癭蚊成蟲對黑光燈有較強的趨光性??梢酝ㄟ^羽化高峰來進行測報。
在幼蟲孵化盛期前5~7天開始,逐日在多塊未經防治的桑園剝芽觀察,一旦發(fā)現(xiàn)低齡幼蟲,就是當?shù)氐姆乐芜m期。特別是在山區(qū),由于各地氣溫差別大,發(fā)生期可相差10~15天,此法更為切合實際。為提高剝芽觀察效率,可將采集的數(shù)十個芽芯放在塑料小袋里,扎緊袋口悶數(shù)小時,使幼蟲受悶后逸出芽芯,然后用清水漂洗,觀察沉入水底的幼蟲數(shù)量和幼、壯齡比例。
桑橙癭蚊防治的時間性和技術性都很強,應采取農業(yè)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土壤施藥與頂芽噴藥相結合,并搞好聯(lián)防聯(lián)治,以達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進行冬耕夏鋤,在耕翻以后,土層曬白干燥,部分蟲蛹可因失水或冰凍死亡,對減輕桑橙癭蚊為害十分有效。桑園夏秋季經常消草,除去地面遮蔽物,對控制桑橙癭蚊也有利。
在5月中旬左右,對桑園進行全面摘芯,并把摘下的頂芽運出桑園,使已經寄生的得到控制,遲羽化的桑橙癭蚊無處產卵。桑樹春季摘芯是增產桑葉、提高葉質的一項措施,與治蟲結合起來,一舉兩得。同時,要防止無桑橙癭蚊地區(qū)從有蟲區(qū)調進春葉,以免老熟幼蟲隨春葉桑芽帶入。
以夏季撒藥效果為好,分兩次施藥,第一次應在夏伐后至夏蠶飼養(yǎng)前進行。這時在土中的桑橙癭蚊蟲蛹呼吸旺盛,抗藥力弱,容易集中殺滅。可采用50%辛硫磷乳油或80%敵敵畏乳油、50%甲胺磷乳油、40%甲基異硫磷乳油,0.3~0.5公斤藥兌清水5公斤,噴拌100公斤干細土,主治越冬代和第一、二代蛹,控制桑橙癭蚊前三代的發(fā)生量。第二次在夏蠶上蔟后至早秋養(yǎng)蠶前進行。施藥方法和第一次相同,主治第三、四代蛹,控制第四、五代的發(fā)生基數(shù)。應注意的是,土壤用藥液和毒土不能直接噴灑到桑葉上,藥液和毒土要隨配、隨拌、隨用,撒布均勻,不留死角;施藥應在清晨、傍晚、陰天進行,施后及時淺鋤復土,以提高效果。
摘芯和土壤撒藥難以全面徹底,5月下旬應該對春伐桑、桑苗等桑株進行噴頂防治,以后還要根據(jù)蟲情對桑園進行對癥噴頂防治。噴頂應掌握在幼蟲盛孵期進行,最遲應在低齡幼蟲期、桑芽還基本正常時進行。如桑芽已發(fā)黑歪斜,幼蟲已經老熟入土,此時防治已經過遲。因桑橙癭蚊發(fā)生不齊,各代第一次噴藥3~5日后,應重噴一次。為避免夏秋蠶中毒,應采用殘毒期短的農藥。養(yǎng)蠶期間,可用40%桑寶3700倍液(殘毒期5天)或40%樂果1000倍液,不養(yǎng)蠶期間可用80%敵敵畏1500倍液防治。噴藥方法是,用噴霧器對準頂芽進行“點噴”,以藥液略有滴下為適度。對10月份為害的第6、7代桑橙癭蚊,應繼續(xù)噴藥防治,以壓低越冬代蟲口基數(shù),減輕來年為害。
結合夏秋用葉,疏剪頂芽被害后萌生的側枝、腋芽,選留一壯枝生長。對防治失誤的桑樹,應經常去側芽、剪側枝,促使正芽正常上長。晚秋蠶條桑育或及時摘除頂芽帶離桑園銷毀,殺滅最后一代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