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憲云
(1.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蘭州 730070;2.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蘭州 730070)
中國行為藝術如何走出大眾“歧視”的尷尬
甘憲云1,2
(1.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蘭州 730070;2.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蘭州 730070)
行為藝術一直是當代藝術中最前沿的藝術種類,它通過最直接的手段和方式傳達出所要表現的精神,成為人類表達自己感情比較極端而強烈的窗口之一。我國的行為藝術是在 20世紀 80年代中期從西方傳入的,對于中國人而言,行為藝術是最具有爭議性、最令人難以接受的一種當代藝術形式。
行為藝術;當代藝術;歧視;沖擊;尷尬
當代藝術現象種類繁多,無奇不有,而行為藝術恰恰是站在當代藝術最前沿的一種表現形式。行為藝術,在某些國家和地區(qū)也叫“行動藝術”,它是以身體為基本材料,通過藝術家自身身體的體驗來達到人、物與環(huán)境的交流,同時通過這種交流傳達出一種個人的非視覺審美性的內涵。行為藝術從 20世紀 20年代的達達運動中萌芽,在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洲和美國得到了空前規(guī)模的發(fā)展和壯大,這與當時的反對畫廊和美術館體制,回避藝術作品的可收藏性,要求藝術通過最直接的方式表達出的藝術思潮有關。行為藝術可以說是一種觀念的藝術,在行為藝術中,藝術家利用人的行動過程及其結果構建其特定的情感與意義,而不是借助于平面或立體的物質媒體。行為藝術是目前世界藝壇上的主流方式之一,有專門的行為藝術節(jié)和藝術學院中的專業(yè)教學,它與繪畫、裝置、攝影、新媒體藝術等并駕齊驅,都有各自的從事者和觀眾群。近幾年來,行為藝術向實驗戲劇、舞蹈等領域滲透,成為一種嶄新的表演藝術。
中國的行為藝術更接近于西方 20世紀 60年代的“身體藝術”。因為在國內大多數做行為藝術者都是美術學院的畢業(yè)生或業(yè)余美術愛好者,所以大多數藝術家基本上用美術的角度去思考行為藝術的,并不像西方那樣將電影、音樂和舞蹈等融入到行為藝術中。在國內多半行為藝術作品是在公共空間進行,是一種很直觀的敘事方式,它吸收了現代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采用最原始的“肢體語言”表達最現代的都市情感,從而產生最大限度的轟動效應。
中國的行為藝術始于 20世紀 80年代,當時中國現當代藝術正方興未艾,由西方傳來的行為藝術因此而走進改革開放后的藝術殿堂,成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它一直是當代藝術中最前沿的藝術種類,它通過最直接的手段和方式傳達出自己所有表現的精神,成為人類表達自己感情比較極端而強烈的窗口之一。
80年代中期隨著“85美術新潮”興起,各地涌現大量青年美術群體。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杭州張培力、耿建翌等“池社”成員等在街頭、樹林等場所懸掛紙片人形的行為,宋永紅等在山西的表演,盛奇等在北京大學的“觀念 2l”活動,王度、陳劭雄等組織的“南方藝術家沙龍”活動。這一時期的行為藝術多出現在美術館、公園等公共型場合,而且有的藝術家的行為會觸及政治體制方面的問題,甚至會成為“政治事件”。如肖魯《對話》的開槍事件,致使展覽被迫關閉,廈門達達的第二次展出將垃圾搬進了美術館,兩小時后被查封。進入 90年代中國的行為藝術家開始使用個人的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深層情感,這些藝術家的作品開始較少地與大眾聯系,其中也包括儀式化的折磨和自虐。
到了 2000年行為藝術出現了以挑戰(zhàn)人性為目標的作品。上海雙年展其間出現的一系列外圍展中,行為藝術中的“暴力化傾向”進一步加劇,其中以朱昱的《食人》和楊志超的《種草》最為極端,進而引發(fā)了美術界關于行為藝術的大討論,其中最多的是人性與道德的爭論,持批評和表示不理解的人居多,更有人斥之為“胡鬧”、“瘋狂變態(tài)”、是“墮落的藝術”。有人發(fā)出疑問,“行為藝術在中國是探索還是病態(tài)”?多數人認為這些藝術現象是表現血腥、暴力、甚至有自虐、色情的行為藝術在里面,與我們所倡導的真善美相背離,因而在美學上沒有任何意義。同時也有一些人認為要以寬容的態(tài)度去對待?!坝袑<抑赋?一切行為必須以不侵害人類社會的整體利益為前提,‘生活化的人體展應禁止’,‘藝術工作者應該具有社會責任感’。他們呼吁:人的行為或藝術行為應該表現真善美,應該健康、陽光和人性,并建議要用相關的規(guī)范和機制來進行約束和管理,這一點無疑是很重要的。”[1]
對于中國人而言,行為藝術是最具有爭議性、最令人難以接受的一種當代藝術形式[2]。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行為藝術傳入中國剛剛 20余年,其強烈的現代氣息與傳統(tǒng)的文化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激烈的碰撞,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心態(tài),在行為藝術堂而皇之走上舞臺并大行其道之時,還不能主動做到兼容甚至是理解,所以,行為藝術在幾千年從內到外受到傳統(tǒng)儒家文化熏染的國人心中不可能一下子站住腳跟。
據天府早報報道,2001年 8月 16日,20多位來自中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的近 10位行為藝術家在成都郊區(qū)某花園住宅內展示了令世人震驚和不解的“行為藝術”。其中,北京朱昱的作品《復活節(jié)快樂》引起了人們強烈的反應,其場面血腥,行為殘忍,令人唏噓。該作品擬將豬的胸腔打開,露出跳動的心臟,然后再縫合好。但實際的演示是:豬被抓住后被打了一劑麻醉針后抬上手術臺,捆住四肢。第一刀下去,血冒了出來,醫(yī)生專業(yè)而熟練地用紗布將之抹去;再下去,第二刀,止血鉗有條不紊地上了豬胸腔。但大約 5分鐘后,豬發(fā)出了一聲微弱的叫聲。由于藥量不夠,豬叫聲越來越大越慘烈,血大量涌出,接下來就是豬的一命嗚呼和一片血肉模糊的尸體,作品宣告失敗。還有裸女渾身噴滿油彩在畫布上滾動作畫等行為藝術,一時間引起不小的爭議。有不少“墮落”藝術假借行為藝術之名走上舞臺,的確給行為藝術抹上了一層灰暗的色彩,使之受到抵制。
首先,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主體的藝術家要提高對藝術本質作用的理解,明確藝術表達的主旨,切不可隨波逐流,趕時髦。同時,不僅僅因為身體是自己“私有化”的“財產”而忽視了藝術大眾,也不能因為藝術空間的自由,而隨意地踐踏藝術。當然我們也不是絕對地否定或是譴責,更不能剝奪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自由,但我們也堅決地抵制有極少數人假借藝術的名義來發(fā)泄自己“變態(tài)”的心理。
其次,在科技迅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學術是自由的,大眾應該提高自己的鑒別能力,以寬容的心態(tài)來看待當代藝術,這也是社會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藝術所面臨的必然的“尷尬”,就像科學家可以用小白鼠做試驗一樣,行為藝術家同樣可以選擇以其自己的方式表達某種觀念。
再次,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應該擔負起責任,加強自身藝術知識的學習,全面地了解藝術,走出自身觀念的“歧視”。作為藝術工作者不僅要有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更重要的是他肩負著傳承文化的責任,我們應該更好地向大眾客觀地評價任何藝術形式,同時做好“當代藝術”的導航。
總之,行為藝術是當代藝術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它以其特有的手段,表達著自己的思想,是藝術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或褒或貶自有歷史評說,我們應該跳出“歧視”的怪圈,讓它在健康、正常的軌道上自由地發(fā)展。
[1]曾維華.“送來主義”與“拿來主義”——再論當代行為藝術與高校美術教育[J].美術大觀,2007,(6).
[2]高名潞.墻——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與邊界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59.
J01
A
1674-6341(2010)02-0153-02
2010-03-01
甘憲云 (1976-),男,甘肅蘭州人,講師,西北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
責任編輯:李增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