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寧
(河北大學 教育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影響閱讀能力的非認知因素:情緒
范 寧
(河北大學 教育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傳統的研究只探討了影響閱讀能力的認知因素,忽視了人的情緒對閱讀過程和閱讀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影響。根據多重編碼理論的假設,詞匯、句子和語篇材料所蘊含的情緒信息以及讀者所處的情緒狀態(tài)都會影響閱讀過程。閱讀能力的發(fā)展還會受到個體所處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以及自身情緒調控能力的影響。行為水平和腦機制的研究結果大多支持了這種觀點。今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更加關注學生的情緒體驗和情緒調控能力的培養(yǎng)。
閱讀能力;情緒;多重編碼理論
閱讀是現代人的一項基本能力。良好的閱讀能力能幫助人們迅速掌握信息、獲取知識,而較低的閱讀能力則會影響人們正常的學習和交流。具備正常的閱讀能力對現代人的發(fā)展尤為重要。前人有關閱讀能力的研究大多是對閱讀障礙的研究。一般認為,閱讀能力的低下可能有幾方面的原因:第一,負責閱讀的大腦區(qū)域在生理發(fā)育或認知功能上存在缺陷;[1]第二,在基本的視覺、聽覺系統上存在功能缺陷;[2]第三,閱讀能力還被認為與工作記憶系統存在聯系;[3]第四,還有大量研究發(fā)現閱讀障礙者在語音意識等言語感知任務中表現很差。[4]
但是,以往關于閱讀的研究存在一個普遍的傾向,即把閱讀看成一個“單純”的認知過程,研究者只關心哪些傳統的認知能力與閱讀過程有關。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情緒作為認知、行動、社會交往和發(fā)展的重要激發(fā)物和組織者,對知覺、注意、記憶和閱讀等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5](P79)情緒對閱讀能力的影響體現在閱讀過程和閱讀能力發(fā)展兩個方面。
近年來,一些學者嘗試在理論上將語言和情緒結合起來。Bucci的多重編碼理論 (multiplecodetheory)認為,人類的心理表征系統由言語表征和多種非言語表征共同組成。[6]言語一般處于意識水平之上,用于調節(jié)和指導我們的行為。非言語形式包括符號系統 (例如:表象)和亞符號系統 (例如:情緒)兩部分。我們通常是無意識地使用亞符號表征來應對環(huán)境變化并及時調整自身的行為動機。言語表征和符號或亞符號的非言語表征在人的大腦中并不孤立,而是有著廣泛的連接。這些信息根據聯結主義的設想,組成復雜的并形分布式加工網絡,共同決定著心理活動和狀態(tài)。
根據多重編碼理論的假設,情緒信息勢必會對以言語符號為基礎的閱讀過程產生影響。關于情緒影響閱讀加工的實證研究最初來自于對情緒詞的考察。很多研究發(fā)現,情緒詞的情緒信息能夠對其加工產生影響。正常人具有詞匯加工的“消極偏向”,對消極詞匯的再認閾限要低于中性詞的再認閾限。[7]對情緒障礙患者進行的研究發(fā)現,他們在閱讀時對那些與自身情緒障礙相一致的詞匯異常敏感。一些研究對比了情緒詞與中性詞加工的腦機制,發(fā)現相對于中性詞,對情緒詞的加工會激活一些負責情緒處理的腦區(qū),如杏仁核。[8]此外,前額葉及其附近的邊緣系統等區(qū)域在詞匯情感意義的加工中也有重要作用。
句子和語篇中表達的情緒信息同樣會影響閱讀過程。Maratos等將中性詞置于不同情緒價 (積極、消極、中性)的句子語境中,要求被試判斷隨后呈現的詞匯是否學習過。腦成像的結果表明,在詞匯信息提取過程中,情緒語境能夠通過神經網絡激活的增強來促進中性詞匯信息的提取。[9]
除了語言材料本身蘊含的情緒信息外,研究者還采用情緒圖片來誘發(fā)被試的情緒狀態(tài),借此考察情緒背景對閱讀的影響。Erk等采用 fMRI技術考察了情緒圖片背景影響閱讀的認知神經機制。[10]結果表明,詞匯的外顯編碼能受到情緒背景的影響和調節(jié)。相對于中性圖片背景,情緒圖片背景促進了中性詞匯的記憶編碼,提高了回憶率。不同的情緒通過影響海馬、紋狀體和杏仁核等腦區(qū)的活動來實現這種調節(jié)作用。使用音樂、情緒語調和影片等手段誘發(fā)情緒狀態(tài)的研究也表明,悲傷情緒中的被試對消極詞匯的反應更快,而快樂情緒中的被試對積極詞匯的反應更快。情緒可以易化與情緒狀態(tài)相協調的詞匯加工,個體探測、確認和分辨情緒協調詞的速度將顯著快于其他詞匯。
上述研究表明,無論是在行為學指標上,還是在大腦激活模式中,情緒因素都會對閱讀過程產生重要的影響,但影響的內在加工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情緒具有適應、動機和組織功能,因此在閱讀能力的發(fā)展中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如,Gardner等的研究表明,閱讀成績 (分數、自我評定和客觀測驗)與五種情感因素 (例如,學習態(tài)度、動機等)都有關聯。[11](P26)B rown的研究也發(fā)現,情感因素與第二語言的閱讀能力有關,他們考察了將日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被試,發(fā)現他們的閱讀能力與對日語閱讀能力的自我感知、對學習困難的感知和閱讀動機有直接的聯系,內在動機強的被試更有可能獲得更好的閱讀能力。[12]
社會、家庭環(huán)境是研究者關注的另一個重要的與情緒有關的因素。Stevenson等調查了 550對 13歲的雙胞胎,考察了社會和家庭因素對個體的閱讀和拼寫能力的影響,結果發(fā)現,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子關系是兒童閱讀能力的顯著預測指標。[13]Neum an等的研究發(fā)現創(chuàng)設有趣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促使兒童進行更長時間的閱讀活動。[14]
此外,情緒障礙患者的研究也為情緒對閱讀能力的影響提供了支持。有研究發(fā)現,抑郁癥患者具有視覺記憶加工缺陷,從而影響了他們的閱讀能力。多動癥和閱讀障礙是兒童期常見的并發(fā)癥,調查研究表明,約有 20-25%的兒童在患有多動癥的同時存在著閱讀缺陷。一個不能保持安靜和情緒穩(wěn)定的兒童,是無法將注意集中于任務的,從而也就無法順利習得早期的語言和閱讀技巧。[15]Greenspan指出,掌握社會和情緒技巧使得兒童能夠學習、解惑、表達和交友,這些技巧又進一步成為認知學習的基礎,比如語言技巧和早期閱讀的學習。
綜上所述,情緒不僅僅是智力的一種形式,它是所有智力發(fā)展的基石。[15](P46)雖然還不十分清楚情緒影響閱讀的內部作用機制,但是閱讀的研究中忽視情緒因素的影響,必將帶來應用上的限制,難以科學地指導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傳統的心理學研究由于受到研究范式和技術的限制,將情緒和認知作為兩個分離的部分看待,人為割裂了二者之間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關系。研究者通常將認知過程類比為一系列信息加工系統,采用較為客觀和嚴密的實驗邏輯進行驗證。而對待情緒這一較為主觀的狀態(tài)和體驗則辦法不多。隨著 fMR I等腦成像技術的發(fā)展成熟,以及多重編碼等心理學理論的出現,研究者逐漸將原本就關系密切的兩部分重新結合在一起進行探討,并嘗試探索情緒與認知相互作用的內部心理機制。[16]這方面的研究將成為今后心理學研究的一個熱點。
正因為心理學研究的滯后,作為心理學應用領域的教育和教學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忽視了情緒和情感的作用。在當前教育界存在著一個誤區(qū),即認為傳授知識是教育者的事情,而情緒發(fā)展是學生個人的事情。在情緒調控能力培養(yǎng)缺失的情況下進行閱讀訓練,有可能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不到應有的發(fā)展。教育工作者在面對學業(yè)水平較低的學生時,除了要針對其學業(yè)水平調整教學目標和要求,還應考慮其情緒調控能力是否正常,否則難以從根本上幫助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無法真正實現 “因材施教”的理想。在具體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上,也應注意調動學生適當的情緒狀態(tài),只有在情緒狀態(tài)與閱讀材料相一致的條件下,學生的閱讀效率才能達到最優(yōu)化。快樂與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并不適用于所有的教學情境,當需要學生集中注意資源完成細致、嚴謹的認知任務時,適度焦慮的消極情緒會更加有效。相關的應用性研究還比較欠缺,需要今后大量的研究去探索和驗證。
目前,研究者已經開始關注情緒對閱讀能力的影響,但情緒因素涉及的范圍比較狹窄,更多地考察了社會和家庭背景等環(huán)境情緒因素,而個體自身的情緒發(fā)展水平和情緒調控能力等因素還較少被研究。此外,關于情緒影響閱讀的內在神經機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以便為教育和
教學提供更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
[ 1 ] Eckert, M. A. Neuroanatomicalmarkers for dyslexia: A review of dyslexia structural imaging studies [ J ] .Neuroscientist,2004 (4) : 362 - 371.
[ 2 ] Eden, G. F. , VanMeter, J. W. , Rumsey, J. M. , et al. Abnormal p rocessing of visual motion in dyslexia revealed by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 J ] .Nature, 1996(382) : 66 - 69.
[ 3 ] Siok, W. T. , Perfetti, C. A. , J in, Z. , et al. Biological abnormality of impaired reading is constrained by culture[ J ].Nature, 2004 (431) : 71 - 76.[ 4 ] 周曉林, 孟祥芝. 發(fā)展性閱讀障礙研究[ J ] .應用心理學, 2001 (1) : 25 - 30.
[ 5 ] LeDoux J E. The Emotional Brain: The Mysterious Underp innings of Emotional L ife [M ] .New York: Touchstone,1998.
[ 6 ] Bucci, W. Symp toms and symbols: A multip le code theory of somatization [ J ] .Psychoanalytic Inquiry, 1997(17) 151 - 172.
[ 7 ] Maddock RJ, BuonocoreMH. Activation of left posterior cingulate gyrus by the auditory p resentation ofthreat - related words: an fMR I study [ J ] .Psychiatry Research:Neuroimaging Section, 1997 (75) : 1 - 14.
[ 8 ] Charash, M, & Mckay, D. Attention bias for disgust[ J ]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ors, 2002 ( 16 ) : 529- 541.
[ 9 ] Maratos, E. J. , Dolan, R. J. , Morris, J. S. , et al.Neural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ep isodic memory for emotional context [ J ] .Neurop sychologia, 2001 ( 39 ) : 910- 920.
[ 10 ] Erk, S. , Kiefer, M. , Grothe, J. , et al. Emotional contextmodulates subsequentmemory effect [ J ].Neuro Image,2003 (18) : 439 - 447.
[ 11 ] Gardner, H. Frames ofmind. The theory ofmultip le intelligences[M ].New York: BasicBooks, 2003.
[ 12 ] Brown, K. K. Affective variables and Japanese L2 reading ability [ J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2006(1) : 55 - 71.
[ 13 ] Stevenson, J. , Fredman, G. The social environmental correlates of reading ability [ 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990 (5) : 681.
[ 14 ] Neuman, S. & Roskos, K. Access to p rint for children of poverty: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arentmediation and literacy- enriched p lay settings on environmental and functional p rint tasks [ J ]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93 (30) : 95 - 122.
[ 15 ] Greenspan, S. I. The Growth of theMind and the Endangered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M ]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 1997.
[ 16 ] Olafson, K. M. , Ferraro, F. R. Effects of emotional state on lexical decision performance [ J ].Brain and Cognition,2001 (45) : 15 - 20.
[ 17 ] Peng, D. L. , Hu, Z. G. , L iu, H. Y. , et al. Neuro- cognitiv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emotionalmodulation ofword reading [ J ] . [ J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6 (4) : 377 - 384.
G420
A
1008-6471(2010)01-0098-02
2009-12-28
本文系 2009年河北省教育廳社科基金資助項目“情緒調控能力對閱讀過程的影響研究”(編號:S090902)的研究成果。
范寧 (1979—),男,天津人,河北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講師,心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