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彩銀
高職思政課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杜彩銀
(福建林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南平 353000)
人文精神教育關系到大學生的道德養(yǎng)成、人格完整,關系到社會進步、民族興衰。目前,大學生普遍人文知識匱乏,人文意識淡薄。作為人文科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充分發(fā)揮其人文教育的功能,在大學生人格養(yǎng)成和文化熏陶方面發(fā)揮其基礎性的作用。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必須積極進行探討,以尋求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文精神;教育
人文精神的實質,是對做人的思考與探索,是對真、善、美的追求,屬于人的終極關懷,顯示人的終極價值。人文精神是人存在的精神支柱,也是民族之魂。中科院院士揚叔子先生曾對此作過深刻的揭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xiàn)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垮;而如果沒有優(yōu)秀的歷史傳統(tǒng),沒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p>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理解黨的理論、路線、政策,獻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其本質是解決人的思想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把寬容、仁愛、誠信、互助、同情等世界眾多不同文明共同欣賞和尊崇的人文素質,從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提升出來,變被動為主動,消解多種價值觀的碰撞帶來的困惑,引導大學生產(chǎn)生較強烈的追尋健康向上的價值觀的訴求;把轉型時期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尖銳突出的社會矛盾,轉化為大學生思考社會、思考人生的資源??傊?我們可以把轉型時期的社會現(xiàn)象看成是人文精神失落的外在顯像,可以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進一步激發(fā)大學生對人文精神的需求,潤澤和點化其人生境界。畢竟,人文精神是要滿足個人與社會需要的終極關懷,是要關心人、集體、國家、民族、社會、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人文精神就是為了人能夠成為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人,一個真正的人的精神標準的內化。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需要完成的使命。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伴隨著經(jīng)濟結構的多樣化、利益關系的復雜化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大學生的功利主義思想越來越嚴重,大學生談論人生、人性、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等關涉人生終極意義的話題越來越少,忽視了對人格的完善。他們關心最多的是能否順利拿到各種專業(yè)等級證書,終極目標就是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至于那些不能給個人帶來直接經(jīng)濟效益的、具有人文精神內涵的人文學科根本引起不了他們的興趣。況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雖然經(jīng)歷了05方案的改革,但依然沿襲了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思維模式,通篇貫穿著高高在上式的說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授課往往拘泥于書本,理論脫離實際……有相當多的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空泛,與自己的知識學習和就業(yè)前途關系不大,對其缺乏學習熱情和興趣。這些都嚴重沖擊了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片面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科的德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特征被進一步強化了,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人文性很難得到張揚。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標上的這種偏差,不可避免地會導致人文教育功能的缺失,從而造成了學生人文知識欠缺、人文精神貧乏的狀況。甚至有些教師未能正確認識和處理教書與育人的辯證關系,往往把兩者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只教書不育人,這就更限制了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和全面提高。
特別是高職院校由于受生存壓力的影響,其課程設置更貼近于市場,專業(yè)往往是應用技術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加之高職生高考成績大都處于劣勢,學校為求他們將來便于就業(yè),幾乎不搞所謂的通式教育,而是一心一意加強專業(yè)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以便他們一出校門就能適應工作崗位。因此,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教育更加匱乏。
由此可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過重的功利導向”、“過度的工具作用”、“過弱的人文陶冶”和“過強的共性制約”的傾向,這一切使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受到了削弱。
人文精神主要通過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格特征、審美趣味等體現(xiàn)出來的,而這,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站在品德教育的最前沿,應該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積極促進課程教育與人文精神的有機融合,尋求二者最佳的結合點,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自由、民主”的教學氛圍,喚起學生心靈深處的人文意識,達到培育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終極目標:
1.提高教師人文素養(yǎng),展示榜樣魅力
理想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是生命相遇、心靈相約的地方,是盡顯人文情懷的地方,是通過師生間的交流尋求真理、分享知識、分享創(chuàng)造、分享成功的地方。教師是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要想讓思想政治理論課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教育者需要知識底蘊,更需要人文情懷。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人文情懷的培育,應當以豐厚的人文知識為底蘊,以人文價值觀為指針,以人文思維習慣的養(yǎng)成為標志,以人文品格的養(yǎng)成為歸屬,并在教育活動中體現(xiàn)出充分的人文關懷。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理論素養(yǎng)的同時,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yǎng),自覺地以“人師”而非“經(jīng)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砥礪德行、學習新知、言行一致、創(chuàng)新思維、遠離浮躁,對自己的職業(yè)滿懷自豪,對學生充滿真摯的熱愛,用滿腔的熱情、豐富的學識和高尚的師德增強自己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人文內涵,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生可親、可敬、可學的良師益友和勤學進取、博學多才、厚德奉獻的榜樣。
教學是一門藝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也要不斷提高教學業(yè)務水平,鉆研教學藝術,修煉表達能力和表達技巧,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摒棄說教,增強教學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如春風化雨,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然地滋潤學生的心靈世界,使其受到人文教化。
2.堅持“以學生為本”,滿足大學生人文發(fā)展需求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教育的主體。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必須關注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心理特點、成長規(guī)律及其變化趨勢,要從學生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和迫切需要解決的思想問題入手,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力求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讓學生觸摸時代、感受生活,用發(fā)展的眼光審視和面對現(xiàn)實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為此,教師應及時收集本領域的最新資料,不斷調整教學內容,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主體的身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使教師從“傳道者”轉變?yōu)椤耙啡恕?使學生從“接受者”變?yōu)椤皡⑴c者”,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學生的經(jīng)歷、體驗、思考、想象、感悟、表達的全過程,在智力、情感、個性、精神、人格等方面培養(yǎng)塑造學生。
大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其素質和能力的提高需求應在課堂上得到滿足。教師不能仍把課堂目標局限在知識傳授上,而應向學生的價值實現(xiàn)、人格完善、個性需求、能力提高、興趣滿足、感情優(yōu)化等方面定位,即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本。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自己教的過程,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包括學習中的情感與態(tài)度的變化、思考過程中的思維發(fā)展,要尊重學生的追求和能力、素質的提高,重視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3.積極挖掘教材,尋找人文精神教育的切入點
教材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眾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內容立足于基本道德教育、基礎學力培養(yǎng)以及身心素質提高,強化人格教育。這種教育可以增加學生的人文知識,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態(tài)度,可以影響到學生的價值取向,但并不等于就具有人文精神,不等于就能形成人文素養(yǎng)。要實現(xiàn)這一教育目標,必須在教學內容的“內化”上下工夫,使之成為學生穩(wěn)定的素質和自覺的行為。這種“內化”,就是吃透教材,深入挖掘和領會教材內容本身蘊涵的豐富人文教育資源,并從中過濾、升華出人文精神的閃光點,為大學生的“精神成人”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把教材中體現(xiàn)的知識性、科學性、人文性傳授給學生,將這些內容內化為學生的人文理念。
4.改革教學方法,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演繹人文精神
多媒體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普遍運用,改變了傳統(tǒng)的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單調枯燥的教學模式。它所營造的由形象、色彩、聲音等構成的綜合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倍感真切,從而大大刺激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由平面走向了立體,使靜態(tài)變成了動態(tài),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容量和效果,為學生知識、能力和個性的協(xié)調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為人文教育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手段。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多媒體教學也不例外。多媒體既具有傳統(tǒng)媒體所不能比擬的優(yōu)越性,也具有傳統(tǒng)媒體所沒有的負面影響。多媒體教學運用不當,教師起的作用相似于“讀報員”,使教學變成新的“滿堂灌”。人文精神追求的是對人本身的關懷,追求人的自然性、社會性、物質性和精神性的關愛,滿足人的理性及情感需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進行多媒體教學時,要給學生“說話”的權利,給予他們精神的自由。通過學生自由自在的、無拘無束的“說”——具體操作方式可以是個別提問,可以是小組討論,可以是對抗辯論,也可以是師生之間的對話(教師也可以開通個人博客網(wǎng)頁),來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思想動向和價值判斷,疏而不堵,因勢利導,一點一滴地激活他們的靈感,陶冶他們的情操,“喚醒”他們心靈深處真善美的東西。
5.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落實人文精神教育
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是提升大學生人文精神最直接、最生動、最有效的方式。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開展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體悟和踐履人文精神,真正使受教育者做到“知識、能力、覺悟”三者的統(tǒng)一。
可通過組織幫助進一步指導大學生參加社會調查、校友訪談、軍訓、三下鄉(xiāng)、黨團組織活動、志愿者服務等社會實踐,從而讓大學生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另外,有條件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題研究中也可吸取少數(shù)大學生參與其中,讓他們有機會參與材料的收集整理活動,這些都是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以及服務社會水平、提升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
6.引導大學生閱讀經(jīng)典著作,提升人文素養(yǎng)
由于受市場經(jīng)濟的影響,網(wǎng)絡和大學校園周邊充斥著許多文化垃圾,這些東西容易造成青年學生人格扭曲。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把學生引導到閱讀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經(jīng)典著作上來。經(jīng)典著作凝聚著深刻的為人、治學、做事的哲理。閱讀經(jīng)典著作可以讓學生走近大師,聆聽偉人教誨,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提升人文素養(yǎng)。
引導大學生閱讀經(jīng)典著作的意義至少有三個方面:一是培植大學生的道德情感。可以這么說:一個人道德情感培植和感悟能力培養(yǎng),離不開文化經(jīng)典的熏陶。誠如懷特海所言:一個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目睹偉大崇高,道德教育便無從談起”。閱讀經(jīng)典著作、偉人傳記就是讓大學生目睹偉大與崇高。我們也許都不能成為偉人,但偉人成長的足跡卻會給我們啟迪。從毛澤東的人生經(jīng)歷及鄧小平的“三落三起”中,更能感悟到偉人的人格魅力,對大學生的高尚人格養(yǎng)成大有裨益;二是學習做人做學問的基本道理。人的一生是不斷社會化的一生,怎樣完美豐富地度過人生,這是每一個人都不能回避的大問題。人需要交友,需要愛情,需要經(jīng)受挫折,需要事業(yè),需要獲得能力。如果你要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那就請你打開經(jīng)典,向偉人學習;三是孕育大氣,陶冶心靈。每一個人都想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但這需要一種氣度,尤其是當代大學生,肩負著民族復興重任,而個人事業(yè)的成就與對社會、民族的貢獻本質上說是一致的。讀經(jīng)典著作不僅要“經(jīng)世致用”,還可改變氣質。正如前人所言:“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可以改變氣質?!爆F(xiàn)代大學生,由于中學時代中考、高考壓力太大,讀書大多帶著功利目的,缺乏人文精神熏陶,到了大學,又由于外面世界太精彩,誘惑太多,所以養(yǎng)不成一種靜氣,所以學風不好,功利主義盛行,道德精神失落,社會責任感、誠信原則丟失。對此,作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者,我們能不感到深深的憂慮嗎?我們今天倡導閱讀馬列經(jīng)典著作,就是希望同學們走近大師,與偉人對話,讓精神升華,培育一種大氣,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對人類命運的人文關懷。
總之,只有人文主義指導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才能始終如一地關注學生,關注每一個活力涌動的生命,關注這些生命心靈深處時時跳躍的智慧因子。它引導大學生追求自由精神,探索社會正義,使靈魂升華;它激勵大學生尋求光明,探索真理,向往完美的人格;它喚醒大學生唾棄庸俗卑鄙、愚昧自私、兇惡殘暴,這正是秉承了人文主義思想的精髓。我們有責任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實踐、探索培養(yǎng)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挖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人文價值,建構和充實多元化的教學目標,不斷地提升大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道德素質,使他們化知識為智慧,積文化為品行,提高科學素質,涵育人文精神,獲得全面的發(fā)展。
[1] 李萃英,趙風平.面向新世紀人文素質教育研究[M].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1999.
[2] 黃明東.學校教育中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平衡與融合[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2(5).
[3] 欒爽,胡曉芳.關于加強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幾點思考[J].丹東紡專學報,1996(04).
[4] 孟建偉.試析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分離的根源[J].教育研究,2004(1).
[5] 胡旭暉.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現(xiàn)狀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5(03).
責任編輯:之 者
G711
A
167128275(2010)0520009203
2010205206
杜彩銀(19652),女,福建南平人,福建林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