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欽第
(深圳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廣東 深圳 518060)
從《十七史蒙求》用韻看北宋江淮方音*
宮欽第
(深圳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廣東 深圳 518060)
北宋蒙書《十七史蒙求》的用韻特色反映了11世紀(jì)江淮方言的“止遇攝合韻、前后鼻尾相混、入聲塞尾弱化為-?”等重要時音特點,這些特點在同時代同地域其他詩人的作品里都能得到驗證。《十七史蒙求》江攝入聲字所獨有的-u尾二合元音讀法,則填補(bǔ)了語音史上的一段空白。
十七史蒙求;江淮方言;韻尾;入聲
蒙書不同于科舉經(jīng)籍,“農(nóng)子十月乃遣子弟入學(xué),謂之冬學(xué)。所讀《雜字》、《百家姓》之類,謂之村書?!?陸游《秋日郊居》之三自注)作為村夫農(nóng)子的識字課本,蒙書詩歌通俗易懂,用韻也不像近體詩那樣嚴(yán)格,往往能反映出真實的時音現(xiàn)象。
《十七史蒙求》[1]是北宋王令(1032~1059年)所作的一部蒙書。王令,初字鐘美,改字逢源,原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縣),“五歲而孤”(王安石《王逢原墓志銘》),從叔祖移居廣陵(今江蘇揚州),詩名馳譽江淮,絕意仕進(jìn)而聚學(xué)授徒于天長、高郵、江陰間,28歲病故。今有排印本《王令集》行世。
《十七史蒙求》取“圣君賢相、忠臣義士、文人武夫、孝子烈婦功業(yè)事實,以類纂集,參以對偶,聯(lián)以音韻”,(《十七史蒙求》序)共十六卷398韻字100韻段。由于該書韻腳字?jǐn)?shù)較少,本文不擬作韻部歸納。然而,本書押韻的一些獨特之處,例如,深梗攝入聲通押、臻曾梗攝舒聲通押等,是《王令集》古體詩和近體詩用韻里都見不到的。這些用韻特色大約反映了11世紀(jì)江淮地區(qū)方言的一些重要時音特點,本文擬分別討論。
本文研究采用岳麓書社排印本。書中有幾處錯訛,現(xiàn)校訂如下:
(1)第15頁:“一諾季布,片言仲申?!?卷二)按:“仲申”當(dāng)作“仲由”。“片言仲由”記子路故事。仲由,字子路?!坝?、申”形近而訛。
(2)第120頁:“王烈遺布,道虔送簡?!?卷十)按:“送簡”當(dāng)作“送筍”?!暗莉凸S”記沈道虔制止他人“拔其屋后大筍”,而“買大筍送與之”?!肮S(筍)、簡”形近而訛。
(3)第163頁:“周興大甕,元禮鐵筆?!?卷十三)按:“鐵筆”當(dāng)作“鐵籠”?!霸Y鐵籠”記酷吏索元禮“作鐵籠囚首,加以楔,至腦裂死”?!盎\(籠)、筆(筆)”形近而訛。
《十七史蒙求》共有19個入聲韻段(另有陰入通葉1個韻段),同攝入聲獨押11例(山攝4例,通攝3例,梗攝2例,咸攝、宕攝各1例),異攝同入聲韻尾通押4例(曾梗攝通押3例,通曾攝通押1例),異攝異入聲韻尾(-p、-t、-k)通押5例。異攝異入聲韻尾通押韻例占總數(shù)的26.3%,各韻段列舉如下:
(1)-t、-k通押(曾梗臻攝通押 4例):跡昔靂錫癖昔筆質(zhì)(卷一),璧昔棘職軾職筆質(zhì)(卷七),癖昔橘術(shù)筆質(zhì)石昔(卷九),甓錫識職匿職橘術(shù)(卷十三)。
(2)-p、-k通押(深梗攝通押1例):揖緝籍昔集緝泣緝(卷十)。
從系聯(lián)結(jié)果來看,在《十七史蒙求》所代表的11世紀(jì)江淮地區(qū)方言時音里,-p、-t、-k三個韻尾有合并的跡象。這與《王令集》485首詩(以下簡稱王令詩)用韻所反映出來的情況相合。錢毅、姜怡國統(tǒng)計王令詩中入聲字入韻共30個韻段,其中異攝異入聲韻尾通押共有5例,列舉如下:
(1)-t、-k通押3例(曾梗臻攝通押2例,臻宕攝通押1例):即職室質(zhì)(雜古《送黃任道割》),獲麥實質(zhì)力職(四古《噫田操四章六句寄呈王介甫》之四),突沒縛藥(雜古《於忽操》之三)。
(2)-t、-p通押2例(臻咸攝通押1例,深山攝通押1例):突沒骨沒窟沒挾帖(七古《呂氏假山》),達(dá)曷曷曷入緝緝緝(雜古《送黃仁道歌》第一韻段)。[2](P71)
對王令詩《送黃仁道歌》第一韻段深山攝入聲通押1例,錢文以“深攝入聲緝韻一般不與山攝入聲曷韻相押”,故“存疑”并“暫獨立深攝入聲為緝?nèi)氩俊?。錢文的慎重做法很有道理,我們認(rèn)為,此韻例似不應(yīng)作合韻,作換韻處理亦無不可,則王令詩-t、-p通押僅有1例。不過錢文“暫獨立深攝入聲為緝?nèi)氩俊眲t不夠準(zhǔn)確,《十七史蒙求》卷十有深梗攝入聲通押1例(見上文-p、-k通押例),深攝入聲不應(yīng)獨立。
綜合《十七史蒙求》和王令詩韻例,計有-t、-k通押7例,-p、-k通押1例,-t、-p通押1例。雖然異攝異入聲韻尾通押占入聲用例總數(shù)的比例不大(僅18.2%),但《十七史蒙求》已有陰入通葉現(xiàn)象——江攝入聲押入效攝1例:嘯嘯孝效矟覺校效(卷十二),可以認(rèn)為三個入聲韻尾已經(jīng)弱化合并,即-p、-t、-k尾弱化為-?。另外還有證據(jù)可以證明這一點:
(1)同時代同地域(今江淮官話洪巢片)其他詩人的韻例表明-p、-t、-k尾已經(jīng)合并,例如:北宋徐積(1028~1103年,江蘇淮安人)古體詩“p、t、k三個入聲韻尾混押相當(dāng)多。……不同韻尾相押26次,混押占總數(shù)的43.3%”;[3](P57)北宋張耒(1054~1114年,江蘇淮陰人)古體詩“臻攝入聲獨押15例,與其他攝的入聲混押9例;咸攝入聲獨押2例,與山攝、深攝入聲混押7例;深攝入聲獨押7例,與其他攝的入聲混押5例。這3攝的入聲與其他攝的入聲混押現(xiàn)象甚多,不能獨立成部”。[4](P90)
(2)同時代同地域其他詩人的韻例里也有陰入通葉現(xiàn)象,例如:徐積五古《林殿院挽詞》第三段“蔽祭發(fā)六裂血嚙說舌”葉韻,北宋秦觀(1049~1100年,江蘇高郵人)《品令·掉又》“懼遇格一踢咭惜識赤”葉韻。此二例中,“蔽懼”為陰聲韻字,其余為入聲字。
附帶指出,另有一例,本文不作陰入通葉?!妒呤访汕蟆肪砦濉吧嵯轮嘶比~韻:
“昭云夾日,景星退舍。湯心重輕,犁手上下。鏗授行觴,榮啗執(zhí)炙。毛玠儉率,楊綰風(fēng)化。”
按:炙,《廣韻》“四十祃”:“之夜切。炙肉?!庇帧岸簟?“之石切?!墩f文》曰:炮肉也,從肉在火上?!贝颂幃?dāng)取“之夜切”音,不作陰入通葉。
《十七史蒙求》卷十二有江攝入聲字押入效攝1個韻段,尤其值得關(guān)注:“劉疇吹笳,越石清嘯嘯。兄弟禍難,父子忠孝效。朱伺接鋋,敬德奔矟(槊)覺??苜Z相解,周程不校效?!?/p>
江攝入聲字與效攝字押韻,表明北宋江淮地區(qū)方言時音中,江攝入聲字可能已經(jīng)是收-u尾的二合元音。宕江攝入聲配效攝,從現(xiàn)有研究成果來看,在北宋及其以前,僅出現(xiàn)于現(xiàn)代中原官話區(qū)及其以北地域之方言,例如,唐五代西北地區(qū)王梵志的通俗語體詩——《富者辦棺木》“角覺咎豪(古勞切)樂鐸獄覺(疑音岳)覺覺襖晧調(diào)嘯”葉韻,《借貸不交通》“窖效薄鐸著藥莫鐸”葉韻;[5](P98)遼代(907~1125年)燕京一帶通行的契丹小字里,“洛鐸藥藥涿覺”等字收-u尾。[6](P586-588)(按:源自遼國的今本《四聲等子》宕江攝入聲字也配效攝);北宋末年中原地區(qū)的邵雍(1011~1077年)《皇極經(jīng)世·聲音唱和圖》以宕江攝入聲字“岳覺霍鐸”配效攝字;唯獨江淮官話區(qū)一直未見此類性質(zhì)的文獻(xiàn)材料?!妒呤访汕蟆愤@個材料的發(fā)現(xiàn)不僅填補(bǔ)了一段空白,而且還可以為黎新第文“入聲一分為三、宕江攝入聲讀同蕭豪韻,未必不同時也是當(dāng)時南方系官話方言的特點”[7](P77)的觀點提供新的證據(jù)。
“矟”,《說文》、《經(jīng)典釋文》未收。宋代及之前的重要字典都只有入聲覺韻一讀:
《宋本玉篇》“矛部”:“山卓切?!薄恫┭乓簟肪戆恕搬屍鳌?“矟,(音)朔。”
《廣韻》“四覺”:“矟,所角切。”《集韻》“四覺”:“矟(槊鎙),色角切?!?/p>
不過,我們注意到“矟”字從肖得聲,“肖”是效攝笑韻字。有沒有可能是因聲旁而誤呢?王令當(dāng)世俊才,深得王安石賞識,似乎不太可能“秀才認(rèn)字讀半邊”。
《十七史蒙求》陰聲韻共38韻段,各攝獨押25例(果攝獨押1例,假攝獨押4例,遇攝獨押9例,止攝獨押3例,蟹攝獨押1例,流攝獨押6例,效攝獨押1例),異攝通押12例(止蟹攝通押4例,止遇攝通押6例,止遇流攝通押1例,遇流攝通押1例)。
陰聲韻反映的典型方言特點是止遇攝通押(即支微、魚模合韻),共有7例,列舉如下:
(1)止遇攝通押6例:師脂書魚奴模徐魚(卷十二),狐模儒虞圖模師脂(卷十三),譜姥主麌子止雨麌(卷十一),士止李止舉語史止(卷一),史止事止(士史切)炬語玼紙(卷十一),女語子止事止死旨(卷十四)。
(2)止遇流攝通押1例:黍語否有武麌子止(卷三)。
同類韻例王令詩中有5例。止遇攝合韻是江淮、吳、閩方言中的獨特現(xiàn)象,時賢多有討論,今從略。流攝唇音與遇攝通押現(xiàn)象亦從略,僅列韻例如下:
(3)遇流攝通押1例:阜有庫暮具遇婦有(卷八)。
《十七史蒙求》陽聲韻共42韻段,各攝獨押30例(山攝獨押13例,咸攝獨押1例,深攝獨押1例,臻攝獨押2例,梗攝獨押4例,宕攝獨押2例,通攝獨押7例),異攝同韻尾通押2例(宕江攝通押1例,曾梗攝通押1例),異攝異韻尾通押10例(臻梗攝通押7例,臻曾梗攝通押3例)。
異攝異尾通押僅限于臻曾梗三攝(即真文、庚青合韻),說明-n、-H尾相混,這與現(xiàn)代江淮官話方言的特點完全一致。王令253首古體詩中,臻攝與曾梗攝陽聲韻字分用劃然,臻攝獨押22例,曾梗攝獨押、通押26例,未見反映-n、-H尾相混的臻曾梗攝通押例,可能是囿于官韻,以致方音未能彰顯。《十七史蒙求》所有-n、-H尾相混韻例如下:
臻梗攝通押7例:君文輪諄云文星青(卷一),經(jīng)青薪真秦真身真(卷八),鄰真衡庚名清兄庚(卷九),人真程清輪諄名清(卷十),盾混筍準(zhǔn)允準(zhǔn)頃靜(卷十),人真兄庚經(jīng)青城清(卷十一),銘青緡真經(jīng)青萌耕(卷十五)。
臻曾梗攝通押3例:興蒸秦真行庚城清(卷六),升蒸刑青聲清秦真(卷七),性勁振震正勁孕證(卷十六)。
《十七史蒙求》未見-m尾與-n、-H尾相混的韻例,但王令232首近體詩有1例出韻(按:本文不計借韻):平庚生庚音侵情清(《何處難忘酒十首》之二),[2](P71)表明深梗攝-m、-H尾相混。然《十七史蒙求》山攝有13韻段獨押,不雜一個-m尾咸攝字,可能暗示了-m>-n的音變過程尚未完成,情況或許與《中原音韻》類似:《中原音韻》僅有一部分-m尾字(如凡范泛貶)轉(zhuǎn)入收-n尾的寒山、先天二韻部。
《十七史蒙求》押韻寬松自由,反映了北宋江淮地區(qū)方言時音的如下重要特點:①陰聲韻止遇攝合韻(支微、魚模合韻);②陽聲韻前后鼻尾相混(真文、庚青合韻);③入聲韻-p、-t、-k尾弱化為-?,而宕江攝入聲字則可能已經(jīng)有了收-u的二合元音讀法。
[1]宋.王令.十七史蒙求[M].長沙:岳麓書社,1986.
[2]錢毅,姜怡國.北宋揚州詩人王令用韻考[J].邵陽學(xué)院學(xué)報,2009(2).
[3]張令吾.北宋詩人徐積用韻研究[J].古漢語研究,1998(1).
[4]張令吾.北宋張耒古體詩用韻考[J].語言研究,2004(2).
[5]黎新第.北緯37o以南的古-k尾字與二合元音[J].語言研究,1991(2).
[6]沈鐘偉.北方官話探源[C]//丁邦新.七秩壽慶論文集.臺灣: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2006.
[7]黎新第.對元代官話基礎(chǔ)方言問題的再探討[C]//近代官話語音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
Jianghuai Dialectal Feature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rough the Rhymes of 17 Shi M engqiu
GONG Qin-di
(School of A rt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0,China)
Rhymesof 17 Shi M engqiu show us some dialectal featuresof great importance,w hich are the same rhymes as those in zhi yu she,the confusion of nasal endings,the stop endings into-|.These dialectal featuresare also found in the poetry rhymes by w ritersof the same age from the same dialect.A diphthong w ith a-u ending,a new p ronunciation of Jiang She’s entering characters are found in 17 Shi M engqiu only,w hich fills a certain vacancy in the Chinese phonological history.
17 Shi M engqiu;Jianghuai dialects;ending;entering tone
H171
A
1009-1734(2010)05-0095-03
2010-04-02
宮欽第,博士,講師,從事漢語史與方言研究。
[責(zé)任編輯 陳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