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怡舟
(華中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9)
論柳宗元對老子思想的傳承與發(fā)揮
鄧怡舟
(華中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9)
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主要見之于《老子》一書。老子思想中蘊含的哲理、價值和智慧,營養(yǎng)過諸子百家,啟迪過歷代哲人的智慧。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永州、身陷逆境的柳宗元以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對《老子》作了較高的評價,從中挖掘出其積極“佐世”的思想。通過學習和研究,我們能看出柳宗元的思想和文學中對老子思想的傳承和發(fā)揮的清晰痕跡。
柳宗元;思想和文學;傳承和發(fā)揮;老子思想
老子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道教的教祖。其思想內(nèi)容主要見之于《老子》一書。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永恒的價值、高超的治世智慧和豐富的人生經(jīng)驗,營養(yǎng)過諸子百家,營養(yǎng)過中華文明,至今依然熠熠生輝。老子的許多精湛的傳世哲理,啟迪了歷代哲人的智慧。
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柳宗元,出身于一個背景顯赫的官宦之家,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精通儒家經(jīng)典。他一生以儒者自居,“以中正信義為志,以興堯、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為務,”(《寄許京兆孟容書》)以匡世濟民的儒家思想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永貞革新失敗后,他遭受嚴厲懲罰,遠貶為永州司馬,跌入人生低谷。隨著政治抱負和理想的幻滅,他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思想文化領域,渴望“能著書,斷往古,明圣法,以致無窮之名?!保ā杜c顧十郎書》)因此,他發(fā)奮鉆研經(jīng)史子集,“讀百家書,上下馳騁”(《與楊京兆憑書》)博采多家思想,對儒家以外的思想都采取了糅合、兼容的態(tài)度,認為楊、墨、申、商、刑、名、縱橫、釋、老等各家學說“皆有以左世”,主張“咸伸其所長,而黜其奇邪”;把這些學說“通而同之,搜擇融液”,使之完全合于“圣人之道”(《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
在《柳宗元全集》等材料中,柳宗元多次直接提到老子其人、其書,對《老子》作了較高的評價,并多次化用《老子》之句。由此可知,身陷逆境的柳宗元與厭惡政治黑暗和社會腐敗現(xiàn)實的老子產(chǎn)生了共鳴,在肯定老子思想具有輔佐政治教化的社會作用的基礎上,傳承并發(fā)揮了老子思想,并把老子思想作為適應逆境的重要精神支柱。這還可以從柳宗元與元十八、周君巢、婁圖南等具有道家思想的學者密切交往中得到驗證。柳宗元的這種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與李唐王朝統(tǒng)治者尊奉老子為祖先,敦崇道家思想的政策是一致的。在柳宗元的思想和文學作品中,我們能看出老子思想深深烙印和清晰痕跡。
老子哲學體系的核心是“道”。老子認為整個世界都是從“道”而生,肯定“道”是天地萬物的最高本源,創(chuàng)立了以“道”為宇宙本源的中國哲學本體論,這是古代理論思維的一次重大突破。老子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保ā独献印返?5章)“道生萬物。”(《老子》第42章)“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等觀點,認為天地萬物包括人類都是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沒有超自然的神靈主宰宇宙萬物和人間禍福,否定了上帝創(chuàng)世說和一切神學目的論。老子這種對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宇宙結構的樸素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思想,是中國古代無神論思想的一個重要源泉。這種一元論的宇宙觀對后世從整體上去思考探索宇宙,認識事物具有深遠的影響。柳宗元的樸素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傳承老子這一思想,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有所發(fā)展。
柳宗元的樸素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是唐代哲學思想發(fā)展的里程碑。他的哲學思想主要是以“天論”為中心,闡發(fā)了天人關系這個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命題,包含有老子的樸素唯物主義成分和辨證觀。針對當時流行的“天命論”神秘思想,柳宗元在《天對》中以直截了當?shù)姆绞?,回答了這些宇宙根本問題。他說:“本始之茫,誕者傳焉。鴻靈幽紛,曷可言焉!曶黑晰眇,往來屯屯,庬昧革化,惟元氣存,而何為焉!”不僅肯定了世界的物質性,而且接觸到了世界的無限性和統(tǒng)一性的問題。他把元氣看成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根源,明確否定了創(chuàng)世主的存在。事實表明,柳宗元用樸素唯物論和無神論的觀點批判天命論,是非常有力和深刻的。
在《非國語》、《封建論》、《天對》、《天說》、《貞符》、《六逆論》等著作中,柳宗元堅決否定所謂神靈創(chuàng)世的謬論。在《天說》中,他有力批判了唯心主義有神論的觀點,認為“天”同瓜果、草木等自然界一切事物一樣,是由渾沌的“元氣”構成的,一切都統(tǒng)一于“元氣”,不存在離開“元氣”而獨立存在的有意志的“天”。在《非國語》中,他以大半篇幅,舉出許多歷史例證,從各個側面反復批駁了《國語》中的迷信思想,系統(tǒng)闡明了自己的無神論觀點,指出天地、陰陽都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山崩地裂,水斗川竭,不過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結果;他還力圖從自然界本身探討事物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連用“自動自休,自峙自流”和“自斗自竭,自崩自缺”八個“自”字,說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無一不是按自身的規(guī)律運動著,與國家的治亂毫無關系(《非國語上·三川震》)。在《斷刑論》和《時令論》等著作中,他還深刻揭露了“賞以春定”、“刑以秋冬”那種把刑政制度神權化的荒唐。這些觀點試圖從自然界本身來說明自然界運動的規(guī)律,含有樸素辯證法的因素,對西漢以來盛行的“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等傳統(tǒng)有神論思想以及神秘哲學進行了抨擊,指出“天命”是為了欺騙愚昧的人,企圖把“圣人”拉回“人間”。
“愛民治國”(《老子》第10章)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生活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親歷了諸侯爭霸征戰(zhàn),目睹了人民的無窮痛苦,這位深具悲憫情懷的智者提出了“愛民治國”的政治思想。他大聲疾呼:“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保ā独献印返?0章)對外窮兵黷武,稱王稱霸,必然強凌弱,眾暴寡,驅使百姓為其效命疆場,廣大民眾難以安居樂業(yè)。因此,老子堅決反對破壞和平的不義之戰(zhàn),同時更反對殘酷的經(jīng)濟剝削。他無情地揭發(fā)統(tǒng)治者的剝削行為與享樂生活,在《老子》中寫道:“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夸?!保ā独献印返?3章)朝政荒廢,田園荒蕪,倉庫空虛,百姓衣食無著;統(tǒng)治者卻只顧自己享受,吃好的,穿好的,搜刮財富,剝削大眾,簡直就是強盜。
“愛民治國”的思想中有兩個準則:一是“無為而治”。老子主張:為治之道,應是“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第60章),即要懂得執(zhí)政規(guī)律,遵從民意,順乎自然,不要橫征暴斂。老子通觀古今“令多擾民”之弊,提出“希言自然”(《老子》第3章)來告誡統(tǒng)治者要簡政稀令、減負輕稅,改善政府與民眾的關系,實行親民愛民的政策,做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第57章)人民凍餒而不能自富,鋌而走險不能自樸,是當政者徭役苛稅逼迫的結果。二是要執(zhí)政者做到“以百姓心為心”。老子提出:“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第49章)“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讬天下?!保ā独献印返?3章)“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老子》第39章)等觀念,即要求統(tǒng)治者對人民富有同情心,要善于體察民情,一心為百姓服務,以寬宏的心態(tài)去捕捉和對待各種不同的信息或意見。老子從“愛民治國”理念出發(fā),強調(diào)要統(tǒng)治者認清自己賴以生存的根本與基礎,要以民為本,尊重百姓的權利,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百姓頭上,盡力創(chuàng)造條件,構建一個和諧美滿的社會,讓百姓安居樂業(yè)。
作為進步思想家、政治家的柳宗元一生關心國計民生,致力經(jīng)國濟民,提出一套進步的民生史觀。其民生史觀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國家的變遷興衰,決定于“生人之意”。在《貞符》一文中,他主要闡述帝王受命于“生人之意”的觀點,認為帝王真正的受命之符是仁德,是生人之意,而不是天命。(《貞符并序》)所謂“生人之意”,即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要“以生人為己任”,滿足人民生存的意愿,公平地為百姓辦事,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人民的生存權利。柳宗元生活在民困國衰,各種社會矛盾激化的中唐王朝,目睹了政令煩亂,民不聊生的現(xiàn)實,對腐敗的吏治深惡痛絕。他提出“生人之意”的思想,站在“弱勢群體”一邊,為民代言,為民請命,強烈要求統(tǒng)治者應該少思寡欲,減少煩擾人民的政令,給人民一個“休養(yǎng)生息”的社會環(huán)竟,他說:“圣人之道,不窮異以為神,不引天以為高,利于人,備于事,如斯而已矣。”(《時令論上》)這是他的政治理想以及他從事各種政治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因此,他一登上政治舞臺,就極力宣傳“利民”、“養(yǎng)人術”。如在《捕蛇者說》一文中,他揭露統(tǒng)治者橫征暴斂給人民造成的苦難現(xiàn)實,直指“賦斂之毒”的厲政,敢為人民鼓與呼!在《種樹郭橐駝傳》一文中,他借老人之口,對當時政煩擾民的現(xiàn)實提出批評,通過論述種樹要“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而達到“養(yǎng)人”、“蕃生”、“安性”之目的。這正是對老子“愛民治國”思想的接受和發(fā)揮。二是為政之要“在于利民”。在《晉問》一文中,他明確地提出并闡述了“利民”的思想。文章描寫了其家鄉(xiāng)晉地的山川險固、物產(chǎn)豐富、河魚肥美。并借吳武陵之口指出:“安其常而得所欲,服其教而便于己……不苦兵刑,不疾賦力。所謂民利,民自利者是也?!边@里強調(diào),民利就是人民自己謀取的利益。怎樣才算人民自己謀取的利益呢?文章指出,晉地有“堯之遺風”;并稱贊這種“有溫恭、克讓之德”、“有無為、不言、垂衣裳之化”的風氣“美矣善矣,其蔑有加矣”,因此應該“舉晉國之風以一諸天下”。顯然,柳宗元強調(diào)的“利民”思想,就是要發(fā)揚堯時流傳下來的好風尚,讓老百姓自己去謀取自己的利益,做到“民自利”??梢钥闯觯谠摹袄瘛彼枷胍舱菍献印盁o為而治”思想最好的發(fā)揮。這種“民自利”的愿望,補充了儒家的仁愛意識,遠遠超越了儒家一般的仁政觀念,具有超越時代的歷史意義,對以后的封建治世也有深遠的影響。
老子“柔弱不爭”的處世思想對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閃爍著智慧之光。這一思想內(nèi)涵豐富,主要包含“謙下不爭”的品德、“以退為進”的思路、“禍福相生”的辯證思維、“以柔克剛”的方法等內(nèi)容,集中體現(xiàn)了老子辯證智慧的精華。
老子在深入觀察社會,認識到柔弱的一類事物往往更有生命力,而堅強剛硬的一類事物往往容易被毀壞,水質雖柔,卻能沖鑿山石。故他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老子》第43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第66章)老子所謂的“柔弱不爭”就是指不爭強好勝,善于利用事物的自然規(guī)律,以退為進,“曲則全,枉則直,”(《老子》第22章)“柔弱勝剛強。”(《老子》第36章)“柔弱不爭”是一種獨特的取勝之道和生存之道,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恃才傲物、鋒芒畢露、自我逞強的人總是多遇失敗,而敢于表現(xiàn)柔弱的反而保全生命。一帆風順、萬事如意的人生是沒有的,而痛苦、憂患卻常與生活涉履相伴隨。這從生活的另一面對社會和人生進行誘導與慰藉。老子告訴人們,身處逆境,要懂得“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保ā独献印返?8章)“反者,道之動,”(《老子》第40章)“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老子》第42章)的深刻意蘊?!胺础笔鞘挛镒兓挠篮阋?guī)律,物極必反,萬物皆然。這種處世思想,對調(diào)節(jié)人們心理平衡起著重要作用,為人們正視困難和戰(zhàn)勝挫折都頗有裨益和啟示。
革新失敗后,被貶謫永州的柳宗元,陷入深深失望和苦悶之中。其每況愈下的處境,不斷下降的自信心,日趨低落的情緒,表露無疑的消極心態(tài),迫使他終于轉向道釋,走上“獨善其身”之道,從老子“柔弱不爭”的處世思想中得到慰藉和解脫,努力尋找著一條既能為現(xiàn)實社會所容,又能使自己心靈安適的生存之路。“卻學壽張樊敬侯,種漆南園待成器?!保ā度较罚┱撬湫木车玫狡胶獾膶懻铡8嬲]內(nèi)弟要“柔外剛中”、“圓其外而方”(《與楊晦之書》),只有能夠做到剛柔相濟的人,才能取得事業(yè)的成功,說的也正是這種思想。
老子提出的否定原理、“以退為進”、“禍福相生”、“以柔克剛”的辯證思維為遭貶謫的柳宗元“復起為人”提供了精神支柱和前進的動力。正是老子這一思想的啟迪,才使柳宗元建功立業(yè)的理想最終沒有倒塌,對整個社會和自身的前景始終充滿天真的幻想和堅定的信念。“以退為進”,就是要受得了委曲,受得了挫折,在逆境中奮起,在黑暗中爭取光明,把矛盾當成前進的動力,把失敗視為成功的教訓。故人王參元家失火,房屋貨財付之一炬,柳宗元知道后,寫了賀書,不吊反賀,“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以為“盈虛倚伏,來去之不可?!保ā顿R進士王參元失火書》)這是因為他覺得王參元從此不再因為富有家財而被人誤解,可以名正言順地得到應得的稱贊。這些事實,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柳宗元從老子樸實辯證法思想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yǎng)。
“死而不亡者壽”(《老子》第33章)是老子生命觀的核心和靈魂。老子認為,真正的長壽者,就是長期堅持修養(yǎng)品德之人;無德性的人,活的時間再長,也不過等同于草木;人總是要死的,身死而人格猶存才是真正的長壽。老子是無神論者,不追求肉體的長生,也不追求靈魂的不滅。老子主張“死而不亡者壽”是指超越于個體的精神力量。
人的肉體壽命不過區(qū)區(qū)數(shù)十載,不可能長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則可以浩氣長存,因為他的學說、思想、精神會長期深深影響后世,激勵后人,為后世人緬懷尊敬。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那些為國家和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人,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歷史功績。他們雖死猶生,流芳百世,與時俱存,這才是人生最高價值的體現(xiàn)。老子這種追求“死而不亡”的人生價值的實踐,超越了人的生死極限,使人的生命具有不朽的價值。這是老子關于長壽的另外一種卓越的觀念。
柳宗元在對道教所追求的“長生不老”及其辟谷服氣、丹藥方術等方面批判的基礎上,接受和發(fā)揮老子“死而不亡”的生命價值觀。
首先,對道教所追求的“長生不老”持批判態(tài)度。歷代道教真人先賢們都渴望長生不老,用畢生精力尋訪仙法秘術,企盼逃脫生死的束縛,達到不死不滅的境界。在《東明張先生墓志》一文中,柳宗元批評道教徒“方恩壞禮,枯槁憔悴,隳圣圖壽,離中就異。欻然與神鬼為偶,頑然以木石為類”。從歷史上看,“先作書道天地日月黃帝等下及列仙方士皆死狀,出千余字,頗甚快辯?!保ā杜c李睦州論服氣書》),世界上從來沒有不死的人。所謂肉體壽命長生不老,完全是一種荒誕不經(jīng)的邪說,圣人所不道,君子所不齒。很顯然,柳宗元不相信神仙長生那一套。
其次,對道教的辟谷服氣、丹藥方術持否定態(tài)度。睦州刺史李幼清遭誣構,斥逐南海。元和三年,李量移永州員外司馬,與柳宗元同病相憐,成為好朋友。兩年后,李得氣訣,開始練習辟谷服氣。經(jīng)過一段時間,李“貌加老,而心少歡愉,不若前去年時”(《與李睦州論服氣書》),本想通過辟谷服氣,強身健體,長生久視,結果卻事與愿違。又邕管經(jīng)略招討使李位,迷信煉丹術,以為服金丹可以返老還童,長生不死。“嘗合汞、硫磺、丹砂為紫丹,能入火不動,以為神,服之且十年。然卒以是病,暴下赤黑,數(shù)日薨?!保ā剁咧荽淌防罟静⑿颉罚┝谠诮o李位寫的墓志中,有意記述了這些事例,提醒人們,記住這一血的教訓。
其三,將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與“輔時及物”聯(lián)系起來。柳宗元認為,即使長生久視是可能的,辟谷服氣、丹藥方術是靈驗的,從“輔時及物”的標準來看,也完全沒必要。初貶永州,老朋友周君巢來信,極力宣揚長生久視之說,吹噓丹藥方術如何靈驗,并以山澤中一位清瘦老人為例證,針對這種說教,他在回信中,不但反對為“私其筋骨”而服食,而且提出“而生人之性得以安,圣人之道得以光。獲是而終,雖不至耆老,其道壽矣?!闭J為君子之道,應該以“輔時及物”為價值標準和社會目標,窮通出處,始終不渝。即使短命,并無遺憾。相反,如果放棄自己的社會責任,一切以餌藥久壽為旨歸,對國家的治亂安危,人民的利害生死,全然無動于衷,“若是者逾千百年,滋所謂夭也,又何以為高明之圖哉?”(《答周君巢餌藥久壽書》)這樣的人,即使活上千百年,并無意義和價值,還不如那些短命的人。
綜上述分析,我們可知,柳宗元接受和發(fā)揮了老子“死而不亡”的思想,將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與“輔時及物”聯(lián)系起來,認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于為國家和人民謀利益。有的人雖然短命,但是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死,或者為國家和人民作出了貢獻,因此很有意義,其精神長存。如果只以“無事為賢,不死為生”為標準,則如“深山之木石,大澤之龜蛇”(《送婁圖南秀才游淮南將入道序》),談不上有何價值。柳宗元這種積極的人生價值觀,體現(xiàn)了他很高的思想覺悟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正言若反”是老子巧妙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藝術。老子慣用這一思維方式和語言藝術來闡述自己的思想?!罢匀舴础?,這句話詞約而義豐,是老子對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論的高度概括,其特點和重心就在一個“反”字上,即正面的、肯定性的言詞中包含著反面的、否定性的因素,正面的話,聽起來就像反面的話一樣。這集中深刻地體現(xiàn)了老子獨有的逆向思維模式的魅力和智慧。
在老子看來,事物的本質與它的形象是矛盾的,所以要用否定性的術語來表達它的肯定性的內(nèi)涵。如:“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老子》第20章),“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第4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撥,博者不知”(《老子》第81章)等等。這種表達方式,比一般正面表述,意義更為深刻,這種思維方式用于寫作,其針對性更強,看似消極的,其本質上卻是積極的,這更能讓人們領悟其良苦用心。時至今日,老子的這一思維技巧仍深受世人關注,被廣泛應用和發(fā)揮。
柳宗元被貶永州后,雖未放棄“利安元元”、“輔及為物”的政治理想,但貶謫永州數(shù)年,終未被量移,屢次通過書信求援,始終沒有下文。因此,長年蓄積的不滿和憂懣,也唯有借創(chuàng)作這種表現(xiàn)形式得以釋放。因此,在永州十年,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數(shù)量大增,其中不少作品深藏老子的玄蘊。他的作品中不僅大量地運用《老子》中的思維方法,闡述自己的政治原則和哲學觀點,在其雜文創(chuàng)作中更是巧妙地運用了老子“正言若反”的說理藝術。
柳宗元的雜文善于運用曲筆反語,委婉地表達自己的難言之隱和悲憤之情。這是他在被貶特定環(huán)境下形成的思維方式和語言風格。正話反說,是他對現(xiàn)實弊政所采用的特殊批判手段。這一曲折反諷的特殊方式使柳宗元的雜文更具有戰(zhàn)斗性與文藝性?!队尴獙Α泛汀队尴娦颉芳词堑湫偷睦?。在《愚溪對》一文中,他通過虛擬的夢境,寫了他與溪神的一段辯論,通過溪神對他的指責,將其哀怨全部包容于“智者用,愚者伏,用者宜邇,伏者宜遠”的反語中。這種看似平靜的正話反說,正深刻地透露出作者對混濁世事的強烈不滿。在《愚溪詩序》一文中,他說:“余以愚觸罪”,做一個世人眼中的“愚者”,抱著冤屈,忍受被貶的恥辱,自是一種莫大的痛苦。但是他卻決定勇敢、執(zhí)著地承擔下來,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因此,他命溪為“愚”,喻自己的遭遇,用“愚”來解嘲自己無法排解的心中苦悶。以“愚”名溪,既表達了自己不隨波逐流的高風亮節(jié),又反嘲了政治黑暗、官場險惡的現(xiàn)實社會。在《懲咎賦》一文中,他也講到了這層意思,說自己“惟罪大而寵厚兮,宜夫重仍乎禍謫?!狈置魇窃谡f著倔強的反語,也由此巧妙而適度地渲泄、消解了無罪遭貶帶來的憂郁憤懣之情。
對于金錢與財富,老子是這樣來透視的:“多藏必厚亡?!悴蝗?,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之足,常足矣?!保ā独献印返?6章)老子的這一理念很深刻,一反世俗。要求人們“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46章),做到“知足之足常足”。老子的這一人生智慧一直諄諄教導人們:人性具有貪欲的一面,貪有而懼無,貪多而怕寡。人們羨慕財富,便有了貪得無厭者,貪官污吏者。每個時代,每個國度都有被金錢財富物化的另類。名利,確實讓許多人困惑不已,痛苦不堪,甚至為此丟掉性命。老子的智慧足以警示那些老是不知足、無休止的貪婪者,給在晦暗迷糊中尋覓財富者點亮一盞指路明燈。
兩千多年來,繼老子此響者不絕,柳宗元就是其中代表。柳宗元在寓言《蝜蝂傳》、《哀溺文》、《招海賈文》等文中所描繪的因貪戀錢財和追名逐利而至死不悟的人物形象,正是對老子的這一智慧的反面例證。如在《蝜蝂傳》一文中,他可憐蝜蝂這種“善負小蟲”;在《哀溺文》中,他哀憫不忍丟棄腰間千錢而溺死的“永之氓”;在《招海賈文》中,他諷刺那些傾畢生精力追名逐利,最終落得死而不返的可悲下場的人。
柳宗元將此對照“今世的嗜取者”,“遇貨不避”,就要撈一把,以此來“原其室”,殊不知此已成為自己的累贅,而“唯恐不積”,等到“怠而躓”。柳宗元感嘆那些貪得無厭而自取滅亡的人物,像《蝜蝂傳》、《哀溺文》和《招海賈文》中的人物,不知警戒,至死不悟,確實可悲。這幾則經(jīng)典寓言,其旨意歷久而不廢,代代言必中的,時時可以針砭。這正是對老子“知足知止”智慧最好的接受與發(fā)揮,對唐以后寓言創(chuàng)作的影響更是深遠的。
[1]孫昌武.柳宗元傳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2]章士釗.柳文指要[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0.
[3]張鐵夫.柳宗元新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4]孟欣,天后.老子哲學與人生智慧[M].青島:青島出版社, 2006.
[5]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校:周 欣)
book=33,ebook=58
B241
A
1673-2219(2010)06-0033-04
2010-03-05
鄧怡舟(1968-),男,湖南永州人,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南科技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