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對后學的影響及其現(xiàn)代價值

        2010-08-15 00:44:50劉世仁
        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0年3期
        關(guān)鍵詞:思想

        劉世仁

        (四川文理學院,思政部,四川達州635000)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學者稱為陽明先生,浙江余姚人。王陽明是心學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沿襲著陸九淵所開創(chuàng)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和“心即理”的學術(shù)思想,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知而必行,知行并進,蘊含著豐富的認識論和道德論思想。王陽明以“知行合一”反對朱子學,批評理學“外心以求理”,抨擊當時朱子學者的“循章摘句”、“支離決裂”的惡劣風氣。他所倡導的身體力行,是一條以內(nèi)、外統(tǒng)一的思想路線,其中包含了道德和形而上學的復興的影響,以及對宋代以來的理性主義潮流的一種反抗?!爸泻弦弧彼枷朐陉柮魃氨阌邢喈?shù)挠绊?陽明死后這一思想更是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其思想中包含著豐富的現(xiàn)代性價值,對今天的社會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錢穆先生曾指出,南宋自朱熹之后,或述朱,或諍朱,總之以朱熹為中心。而明代自王陽明死后,或述王,或諍王,要之不離王陽明為中心。的確如此,宋明理學正是以朱熹和王陽明所代表的“理學”和“心學”為核心而展開的。雖然心學在南宋時期就由陸九淵所開創(chuàng),然而心學發(fā)展到巔峰及其集大成者乃是王陽明,一般都是陸王并舉,雖然兩人同為“心學”代表人物然而卻并非直接的繼承關(guān)系,陽明的心學并非直接來自陸九淵,而是由其反思朱子學而來的。

        南宋自朱子死后其后學雖各有不同,然而其宗旨仍是不離朱子思想的主旨,且其后學基本的修習“工夫”也大相徑庭,而王門的后學則大不相同,且分支較多,很多派別彼此之間甚至存在沖突,相互攻擊。從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將王門后學分為八派,足見其后學的派別之多,這主要是王陽明一生不同時期的學術(shù)變化較大所引起的。王陽明一生中較重視“知行合一”思想,這一思想中包含著認識和實踐統(tǒng)一的意思,但我們又不能簡單的將之理解為認識論中的認識和實踐,王陽明在講“知行合一”時更多時候是在道德論中講“知”、“行”的合一,同時“知行合一”非靜止的合一,而是動態(tài)的“合一”,而且這種“合一”不能過于強調(diào)“誰先誰后”,“知行合一”的合一最后是統(tǒng)一到“行”的。陽明生前重視“知行合一”思想,但由于多數(shù)人難以理解“知行合一”思想,故其晚年則只提“致良知”教,但實際上“致良知”是“知行合一”思想的一個合理的推演,它們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內(nèi)在邏輯關(guān)系。

        一、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對后學的影響

        王陽明死后“知行合一”思想后人所繼承,繼續(xù)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概括的來說“知行合一”思想對后學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知行合一”對其后學在體認“良知”的功夫上有重要影響;(二)、“知行合一”對明清之際的治學方法有重要的影響;(三)、“知行合一”對中國的現(xiàn)代價值觀念的初生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1.“知行合一”對后學在體認“良知”的功夫上有重要影響。王門后學的分化,源于“四句教”,而其真正分化則主要是在修養(yǎng)論領(lǐng)域展開的,亦即如何領(lǐng)悟其無善無惡的“心之體”,實際上也就是如何在現(xiàn)實中踐履“知行合一”。對于王門后學來說,“無善無惡”這一心之本體不能動搖,心體是不變的,唯一變的的就是在實踐中如何去為善去惡,如何通過“實實落落”的修養(yǎng)功夫以擴充、體證這一本體,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如何“知行合一”的過程。王門后學正是圍繞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劃分了不同的派別。一般來說,依照不同的標準王門后學代表人物也各不相同,黃宗羲、牟宗三、岡田武彥都有不同的劃分。陳來先生將他們的說法綜合,同時根據(jù)對上面問題的回答將王門后學分為:穩(wěn)健派、主修派、主靜派和自然派。錢德洪(緒山)、鄒守益(東廓)代表的王學穩(wěn)健派,可稱“主修派”。王畿(龍溪)代表的無善無惡派,可稱“主無派”。聶豹(雙江)、羅洪先(念庵)的主靜歸寂派,可稱“主靜派”。王艮(心齋)、羅汝芳(近溪)的泰州學派,可稱“自然派”。從陳來先生的劃分來看,王門后學對心體的體認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即“知行合一”的方法不同,這也直接的促使了王門后學的分化,這種劃分方法我是十分認可的。這種劃分方法也體現(xiàn)出了,“知行合一”思想對王門后學的分化的一種潛在的影響??梢?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在其后學中仍然在討論、發(fā)展,其后學正是依照“知行合一”思想,而形成了各自派別的體認“良知”的方法,形成了各自修習的方法。

        2.“知行合一”對明清之際的治學方法有重要的影響。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影響余波不僅在明朝,在明清之際甚至在清朝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總體上是知行并進,而更重“行”。朱子也講重行,強調(diào)“行”重于“知”,但是究其一生的治學來看,朱子還是更看中“知”。而王陽明則是真正的重“行”,從他晚年的“致良知”教便可以看出,在王陽明這里“良知”是預(yù)設(shè)的,也就是“知”(良知或真知)是本心自然而具有,所以王陽明是更強調(diào)“行”的,他的“致良知”,強調(diào)的即是“致”(行),體現(xiàn)了其重“行”而非“知”。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而更重“行”的思想,體現(xiàn)在治學方面是深刻的影響了其后來學術(shù)的發(fā)展路向,在治學上他反對士大夫和讀書人仍然沿著朱子所提倡的“重知”而忽視“行”,空知無行的學風。

        他指出“徒弊精竭力,從冊上鉆研,名物上考索,形跡上比擬,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傳習錄》上)“如言學孝,則必服奉養(yǎng),躬行孝道,然后謂之學,豈徒懸空口耳講說,而遂可謂之學孝乎?學射,則必張弓挾矢,引滿中的;學書,則必伸紙執(zhí)筆,操觚染翰。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言學者?!?《傳學錄下·答顧東橋書》)“我何嘗教爾離了簿書訟獄,懸空去講學?爾有官司之事,便從官司的事上為學,才是真格…簿書訟獄之問,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學,卻是著空?!?《王文成公全書》卷三)“郡雖敏,然民人社稷,莫非實學?!?《王文成公全書》,卷五)“使我果無功利之心,雖錢谷兵甲,搬柴運水何往而非實學?”(《王文成公全書》,卷四)王陽明把為學、致知、格物和“簿書訟獄”、“錢谷兵甲”、“搬柴運水”、“民人社稷”統(tǒng)一起來,把為學和做事的統(tǒng)一,可見“知行合一”中包含著豐富的重視踐履、推崇事功,反對空談的實學內(nèi)容,雖然陽明后學中最具影響力的是任性自然一派,但是當其將空談性靈推至極致實際上則已離陽明遠矣,所以其后學的另一對立派則進行反思,并將陽明學中這些倡導“行”的因素繼承和改造,并融鑄在明清實學的思潮中。

        明清的實學在王陽明這里可以找到源頭,實學家陳確曾指出(1604—1677):“言知行合一,則天下始有實學。”(《瞽言·圣學》)陳確將明清之際的實學源頭直接歸之于陽明的“知行合一”。唐甄(1630—1704)指出:“甄雖不敏,……蓋服知行合一之教也……知行合一者,致知之實功也?!?《潛書·知行》)其對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是十分認可的,并強調(diào)這才真正是實學的源頭。杜維明先生也指出“明代大儒王陽明,也是弘揚實學的健將。他的知行合一理論,就是以實學痛斥虛文的利器。在思想的戰(zhàn)線上,他抨擊的對象是完全不能體之于身、驗之于心或證之于性命的虛文,又稱時文。”從他們對“知行合一”的評價,可以看出明清之際的實學思潮與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是不無關(guān)系的。

        3.王陽明“知行合一”對中國的現(xiàn)代價值觀念的初生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為明清之際的現(xiàn)代價值觀念理論的初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吳根友教授指出:“傳統(tǒng)價值觀向近、現(xiàn)代蛻變的過程中,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領(lǐng)域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灤┲恍┗镜木瘛@種基本的精神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對道德之真誠與事實之真實的關(guān)注,簡稱為“求真”精神;二是突出道德主體與認知主體“我”的主導性地位,用西方的現(xiàn)代觀念表達則是“個性的覺醒”,用中國自己的話來說即是“貴我”;三是反對先驗的形而上學的終極實在,提倡在經(jīng)驗世界中通過過程展開而顯示實在的極限,用中國的話來說,即工夫即本體?!薄扒笳媾c貴我以及科學實驗方法的興起,可以看做是現(xiàn)代西方逐漸興起的三大核心價值觀念?!T如人道、科學、民主、人權(quán)、自由、平等等一系列的觀念都是這三大核心價值觀念在道德、政治與科學等不同領(lǐng)域里的引申性表達。”可以說“求真”、“貴我”、“即本體即工夫的實踐觀”這三個方面的變化,是傳統(tǒng)價值觀向現(xiàn)代蛻變的核心標志。

        就“求真”而言,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中包含著“重行”的因素,其對明清的實學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王陽明之后的思想家中,很多將“行”的概念發(fā)展擴充到各個領(lǐng)域,甚至發(fā)展到對自然、社會的認識、變革和改造,如王廷相的“考視”、“察辨”、“驗證”自然事物,高攀龍的格“一草一木之理”,顏元的“犯手實做其事”,方以智“質(zhì)測”,焦循的“身親”、“實測”等自然科學研究活動,已初具近代科學方法的萌芽,并在不同的領(lǐng)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方以智的《物理小識》等等,這些思想本身無不與陽明的“知行合一”所帶動的學術(shù)思路的轉(zhuǎn)變,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就“貴我”而言,李贄的“童心說”具有豐富的近代個性解放思想意義,其強烈反對言不由衷和專門替“圣人”立言的假文,這正是王陽明所反對的“知行”分離、表里不一的是“時文”,而其思想實際上是從王陽明到泰州學派合乎邏輯的發(fā)展,“童心說”是王陽明“赤子之心”的同步推演,而“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則直接是王陽明的原話照搬;就“即工夫即本體的實踐觀”而言,則直接是王陽明“工夫即本體”論的轉(zhuǎn)述,王陽明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功夫”也就是“工夫即本體“。所以在從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到現(xiàn)代的蛻變中,王陽明的思想,尤其是“知行合一”思想為之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源泉。

        二、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雖然王陽明生活的時代離我們相對較遠,且其思想對我們國家進入現(xiàn)代化沒有起到直接的作用,但是其思想傳入日本后卻得以生根發(fā)芽,并對日本的現(xiàn)代化進程發(fā)揮了極大的推動、促進作用。牟宗三先生曾就此事,在為張君勱的《比較中日陽明學》一書寫校后記中說“一種學術(shù),流于他國,常有新面目,新作用,亦可為新表現(xiàn)。或“桔逾淮而為枳”,此其壞者也?;颉疤斓刈兓菽巨?此其善者也。在日人,得善果而不得惡果,則益足增加吾人之反省矣?!睂τ谏钤诮裉斓奈覀兏且此家幌缕渲械脑?實際上陽明的思想中包含著豐富的現(xiàn)代精神、現(xiàn)代價值,對于生活在今天社會的我們來說,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仍具有豐富的價值的,“知行合一”思想所具有的現(xiàn)代性價值,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1.經(jīng)世致用——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強調(diào)身體力行,反對知而不行;強調(diào)學以致用,反對盲目蠻干,只行不知;強調(diào)真知致行,反對一知半解,其重視知的內(nèi)化與行的實踐。“知行合一”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知行觀”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在當時的社會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王陽明在與徐愛討論經(jīng)史之辨的時候指出:“以事言之謂之史,以道言之謂之經(jīng)。事即道,道即事……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謂異?”(《傳習錄》上)可以看出,王陽明在“經(jīng)史關(guān)系上”,堅持經(jīng)即是史,史亦是經(jīng),事即是道,道亦是事。“道”與“事”是不可分離的,他反對一味的死讀書,而不將知識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實踐行動,所以”“知行合一”強調(diào)的是要學以致用,經(jīng)世致用。

        “經(jīng)世致用”是宋以后逐漸形成的一種以研究社會政治、經(jīng)濟等實際問題,要求對“經(jīng)”的研究當與社會問題聯(lián)系起來,并為解決重大問題而提出方案的一種治學方法和治學要求,又稱經(jīng)世致用之學。它的特點是以解釋古代典籍為手段,從中發(fā)揮自己的社會政治見解,并用于社會改革。王陽明所處的明代中期,學術(shù)的傾向多是朱子派,學者和士大夫們只做“一時之虛文”,而不注重現(xiàn)實活動,更不關(guān)心百姓疾苦,所學多為一己私利,所以王陽明大力倡導“知行合一”的經(jīng)世之學,對扭轉(zhuǎn)當時的社會風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王陽明死后,其后學派別較多,多有空談性理,而棄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于不顧者,最終又走向了務(wù)虛之學。當明亡后,很多學者則開始反思“空談性理”的弊端,進而重新提倡經(jīng)世致用之學。

        明清之際涌現(xiàn)了一大批的學者如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人,都對經(jīng)世致用進行了充分的發(fā)揮,雖顧炎武、王夫之學問非直接來源于王門后學,但不可否認陽明的思想對其影響是深遠的,他們的學問既非純粹的朱子學后學,也非純粹的陸王心學,而是兩者的折中。從明清之際一直到近代的“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始終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思想層面上影響著當時和今天的社會發(fā)展,它所提供的為學目的、方法,在今天看來始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他們從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中汲取的“知行合一”而更重“行”的思想,為后來的學者倡導和踐行“經(jīng)世致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對于今天來說,由“知行合一”進而推演到“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對社會發(fā)展發(fā)揮巨大的作用,而傳統(tǒng)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經(jīng)濟、政治思想,有待于我們?nèi)ネ诰?如何對這些思想進行挖掘,以利用于今天的社會治理、經(jīng)濟發(fā)展,是我們現(xiàn)代人所應(yīng)該思考的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是我們今人踐行“知行合一”與“經(jīng)世致用”的一個重要方式和方法。

        2.道德踐履——道德論中的知、行統(tǒng)一。中國是道德資源極豐富的國家,幾千年來歷代先哲都十分注重道德修養(yǎng)與道德教化。但是今天——這個處在社會急劇轉(zhuǎn)型的時期,尤其是在商品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下,人們卻表現(xiàn)出了對道德的忽視。造成這種矛盾的原因是方面,但其中現(xiàn)實中道德意向與道德實踐之間的嚴重脫節(jié),是重要原因之一。實際上也就是,在人與人之間,并非人們意識不到應(yīng)該遵守道德約定,而是明知道道德底線卻仍然去違背。陳來先生曾指出“善的動機只是完成善的開始,并不是善的完成。意向的善不能落實到實踐,它就不是真正的善?!睆娬{(diào)的是道德不僅僅停止為善的動機,還需借助行為來實現(xiàn)自己,這是對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一個高度概括。

        在王陽明看來“曉得孝弟而不能孝弟”的人不是知而不行,而是“未知”,他強調(diào)的是“能行之知”而非“不行之知”,亦即“真知”,也就是強調(diào)“知”與“行”的合一,言論與行為要一致,否則并不算是“知孝”?!敖袢藢W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固有一念發(fā)動雖有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fā)動處,便是行了,發(fā)動處有不善,就將這個不善的念克掉,須要徹底徹根,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胸中,此是我立言的宗旨?!彼麑⑿闹兴紤]的“不善之念”也看作了“行”,認為這不善之念從產(chǎn)生時就應(yīng)該克掉,不能因為它停留在頭腦中就忽視,就不是“行動”,在陽明看來實際上這已經(jīng)是“行”了,可見其對道德的要求是極高的,要求人們做到真真正正的表里如一,也可以看出“知行合一”強調(diào)道德行為主體要具備充分的能動性。“知行合一”對道德的要求已經(jīng)到達“惡”的源頭,即人心理層面的“惡念”,當有惡念產(chǎn)生時便將其扼殺在搖籃中,從精神層面上達到真正的“慎獨”,恐怕較之單純外在意義上的“慎獨”要高一個層次。同時,“知行合一”不僅在心理層面上要求“去惡”,更強調(diào)在現(xiàn)實層面上要“為善”,而且突出“行”在“合一”中的重要性。“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強調(diào)知當須行的知行統(tǒng)一,知行不能分作兩截,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王陽明強調(diào)知不能離開行,行不能離開知,而且更加重視“行”,體現(xiàn)出其對道德“踐履”、“篤行”的重視。

        王陽明強調(diào)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的一致性,強調(diào)“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強調(diào)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反對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背離。對我們今天的道德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今天既要強調(diào)道德意識的重要性,還必須加強道德修養(yǎng)的實踐,使人們將道德知識轉(zhuǎn)化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使道德之知和道德之行在現(xiàn)實層面上達到一個統(tǒng)一,才能使道德教育得到真正的落實。

        同時,陽明還強調(diào)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離不開現(xiàn)實生活中道德實踐的磨練。王陽明被貶到龍場時盡管環(huán)境惡劣艱苦,他卻用追求“圣人之道”的信念克服了蛇蟲瘴氣和饑餓困頓的煩擾,忘記了得失榮辱的境遇。他所體悟到的內(nèi)在的力量,即一種高尚的品質(zhì),可以幫助人克服私欲雜念,甚至能夠度過人生的低谷。所以他指出“人須在事上磨煉,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傳習錄上》)道德追求與現(xiàn)實的為人處事是緊密相連的,經(jīng)歷了龍場大悟后,王陽明更充分的體悟到了動靜一源、體用為一、心物不分、上下會通、明道中庸的實質(zhì),并將這些觀念轉(zhuǎn)化為知善修德,知惡克欲的“知行合一”思想,充分強調(diào)了人的主體性,肯定人的自由、自覺的存在本質(zhì),基于此他提出的“慎獨存誠”、“克制私欲”、“踐履德行”“、事上磨煉”等心性涵養(yǎng)方法,對于今天的道德修養(yǎng),道德建設(shè)也都具有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教育方法——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結(jié)合。“知行合一”思想對于今天的教育方法也有著重要的啟示?!爸泻弦弧睆娬{(diào)“行”的重要性,“未有學而不行者”,此是“未有知而不行者”的一個變形,學本身也是“行”的一個積累的過程,學問需踐行方可學的“敦實厚重”。知離開行是“學而不思則罔”,行離開知是“思而不學則怠”,學問之道也是一個知行相須、齊頭并進的一個過程。王陽明重“行”的思想直接影響了其后的學術(shù)走向,為實學的產(chǎn)生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chǔ),這個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亦有借鑒意義。當前,我們的教育改革也面臨著眾多的問題和難處,而其中長期以來的“重知而輕行”,導致學生知識積累豐富,然而動手能力很差的問題尤為嚴重。在人才的培養(yǎng)方面“技術(shù)類”社會需求大,而這類人才培養(yǎng)相對較少,學生就業(yè)難的問題十分突出。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知”一方面指知識、認識,另一方面指道德倫理中的“良知”,無論何種知,其為我們提供的理論、實踐不可分割方法卻是十分有益?!爸泻弦弧彼磉_的即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骨架,也是社會歷史的靈魂。王陽明的思想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哲學特色,也含著科學的實踐精神,對于克服空談理論蔑視實踐的的學風和現(xiàn)行教育培養(yǎng)機制的矛盾十分有益。

        三、小結(jié)

        總之,王陽明作為中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一生“文章”、“政事”、“氣節(jié)”、“勛烈”均為世人稱奇,后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完人”稱其一生的豐功偉績,正是他用一生不斷踐履著“知行合一”所取得的成果。其思想在整個中國思想史上閃爍著智慧的光輝,對后來的學者以及中國當時的學術(shù)走向都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爸泻弦弧彼枷雽τ诮裉炜焖侔l(fā)展的中國社會仍然具有豐富的可利用價值,通過進一步的挖掘和創(chuàng)造性的轉(zhuǎn)化,其思想中的眾多閃光點,如注重“力行”實踐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思想、注重實際的教育思想等,對于當代中國社會的建設(shè)和發(fā)展,仍然可以發(fā)揮巨大的積極作用。

        [1]王守仁著,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王陽明全集(上、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王守仁著,閻韜注評.傳習錄[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

        [3]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張祥浩.王守仁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5]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0.

        [6]吳震.王陽明著述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楊國榮.楊國榮講王陽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8]王陽明著,于自力,孔薇等譯.傳習錄[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

        [9]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

        [10]杜維明著,郭齊勇,鄭文龍編.杜維明文集[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

        [11]黃宗羲.明儒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2]吳震.陽明后學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3]吳根友.中國現(xiàn)代價值觀的初生歷程——從李贄到戴震[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14]張君勱.比較中日陽明學[M].臺北:中華文化事業(yè)出版委員會,1955.

        [15]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M]北京 :三聯(lián)書店,1997.

        [16]彭國祥.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序.北京:三聯(lián)書店.

        [17]杜維明.“實學”的含義,杜維明文集,第一卷,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

        [18]吳根友.中國現(xiàn)代價值觀的初生歷程——從李贄到戴震[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猜你喜歡
        思想
        轉(zhuǎn)化思想的應(yīng)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聚焦補集思想的應(yīng)用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遞推思想及其應(yīng)用
        學思想 悟思想 用思想
        把握轉(zhuǎn)化三要素 有效滲透轉(zhuǎn)化思想
        聚焦補集思想的應(yīng)用
        香蕉视频一级片|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99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观看| 91久国产在线观看| 日本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亚洲福利第一页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日本| 狠狠的干性视频| 免费av片在线观看网站| 中文字幕大乳少妇|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av综合av成人小说|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 中文字幕av永久免费在线| 日韩av一区二区不卡在线|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dvd|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免费视频| 无码国产精品第100页| 日本97色视频日本熟妇视频 | 中文字幕av免费专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妖精| 色婷婷久久99综合精品jk白丝| 高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suv精品一区二区|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下载|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无人区| 亚洲av午夜一区二区三|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粉色| 日韩av一区二区无卡| 妺妺窝人体色www婷婷|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色欲| 日韩久久无码免费看A| 在线精品首页中文字幕亚洲| 四虎影视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网| 国产av一区二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