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視角下的《小城畸人》解讀"/>
魏菲靈,蔡玉輝
(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荒誕·自由·行動
——存在主義視角下的《小城畸人》解讀
魏菲靈,蔡玉輝
(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小城畸人》是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作者通過對俄亥俄州溫士堡鎮(zhèn)上各色畸人思想感情和行為的描寫,刻畫出人們不滿現(xiàn)實,追求個人自由的生活狀態(tài)。他們的生活與精神狀態(tài)能從薩特關于“世界是荒誕的”、“人是自由的”、“人要行動”等存在主義觀點中得到解釋。運用薩特的這三個命題對作品內(nèi)涵進行了解讀。
《小城畸人》;存在主義;荒誕;自由;行動
舍伍德·安德森被認為是現(xiàn)代美國文學的先驅之一,美國新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在1919年發(fā)表的短篇小說集《小城畸人》(直譯為《俄亥俄州,溫士堡城》是他的杰作?!缎〕腔恕酚尚蜓浴痘酥尽泛?4篇短篇小說構成。這些小說既可以獨立成篇,相互之間又有著或有或無的聯(lián)系。安德森在回憶錄里說:“我寧可寫關系心靈和想象的,生活的書?!盵1](P6)作者正是通過“畸人”們表面的生活狀態(tài)——孤立無援、與世俗格格不入,揭示出人物內(nèi)在的精神狀態(tài)。他們不滿足于當前的生活狀態(tài),想要爭取個人的解放和自由,不斷地在人生路途上探索和追求。這正與薩特存在主義哲學思想中“世界是荒誕的”,“人是自由的,有自由選擇的權利”,“行動哲學——人要超越自己,成就自己的存在”這些觀點不謀而合。因此,本文試從薩特存在主義行動哲學視角解讀《小城畸人》。
一
薩特存在主義哲學強調“存在先于本質”。他將存在分為“自在存在”和“自為存在”?!白栽诖嬖凇睒酥局獠渴澜?物質的范疇[2](P134-135)。有三個特征:1、“存在是自在的”[3](P26),即它是獨立存在,不依賴他物,沒有任何目的性[4](P135);2、“存在是其所是”,即存在本身是既成的,不透明的,它就是那個自身[5](P26);3)“自在的存在存在”[3](P27),即它是純粹的,無條件地存在著[4](P135)?!白詾榇嬖凇眲t指的是“人的意識或人的現(xiàn)實的范疇”。如果說“自在”是它所是的東西,那“自為”永遠是它所不是的東西,永遠不是它現(xiàn)在所是的東西;如果說“自在”與自身同一,那“自為”則與本身同在;如果說“自在”是“厚實的”,“不透明的”,那“自為”就是“虛無”,是在自己的愿望、理想、希望和失望中否定現(xiàn)在所示的自己[4](P138)。也就是說,物質世界是純粹存在著的,不以任何的意志為轉移?!拔镔|世界本身從根本上來說是偶然的,毫無道理的。它不能從任何東西推演出來,也不能由任何東西來說明。它的存在是不能被追問的,因而是不可思議和荒謬的?!盵4](P136)而人的一生,在這個“自在存在”中,是一個不斷否定自我的過程,是不斷在否定中尋找自我的過程。人在這個充斥著僵硬和偶然性的世界里,不停地尋找歸屬感。在這個否定的過程中,人,什么也不是,人是“虛無”。面對著這樣一個世界,人會產(chǎn)生異化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反映在《小城畸人》中,就是“一個變態(tài)社會中人的精神變態(tài)的種種令人可憎的情景?!盵5](P108)
溫士堡是俄亥俄州的一個小鎮(zhèn)。在這個鎮(zhèn)上住著一群畸人,有本地人,也有從其他地方遷來的人。這里是一個奇怪的社會,飛翼比德爾鮑姆原是個開朗熱情的青年教師,因被誤解為對學生不軌,心理遭受到嚴重創(chuàng)傷,遷至溫士堡孤獨地生活了二十多年,從此以后,總是竭力藏起那“起禍端”的手,怯生生地走動著,與人交往也是唯唯諾諾,誠惶誠恐。(《手》)
柯蒂斯·哈特門牧師天性沉默,篤信上帝。一次在教堂鐘樓上禱告時,無意間看到鄰居樓上房間內(nèi)有一個裸著身子的女人躺在床上,抽著煙,他的內(nèi)心開始了靈與肉的掙扎與斗爭,最后他看到這個女人光著身子開始向上帝禱告,他打碎了窗戶,聲稱自己在她身上看到了上帝的啟示。這是何等的荒誕之極!
還有不停地把想法寫在紙條上塞進衣袋里,建構自己真理金字塔的里菲醫(yī)生;害怕死亡,急于告訴所有人真理的帕雪瓦醫(yī)生;試圖有所作為,卻幻想成空,無視他人的杰西·本特利;長相丑陋,但品格可敬的沃許·威廉……
這些人無一不是這個鎮(zhèn)上的居民,而他們的身心或多或少受到了傷害,仍然依據(jù)著自己內(nèi)心的“真理”存在于世。書中種種畸人的描寫無一不是在揭示:這是一個變態(tài)的社會,這是一個荒誕的世界。從表面看,是這些畸人的存在使得這個世界看上去荒誕不經(jīng),不可思議;但從深層次看,卻是這個世界本身的荒誕不經(jīng)導致了人的異化,畸人的出現(xiàn)。因為“自在存在”是不依賴任何其他事物而存在的,它就是存在本身。世界本身的偶然性和荒誕性磨滅了人美好的本性,在“自在存在”面前,人是“虛無”,人渺小得一無所有。人存在于世,就是在不停地尋找自我,尋找真理,尋找支撐自己活下去的動力。
“自在與自為是由一種綜合的聯(lián)系重新組合起來的,這種聯(lián)系不是別的,就是自為本身?!盵3](P786)“自在世界使人苦悶、孤寂、絕望,正是因為自為具有這些特征,正因為人處在苦悶、孤寂、絕望等情緒中,才能發(fā)現(xiàn)自在的世界?!盵5](P42)喬治·威拉德是這本小說集貫穿始終的中心人物?;藗冊谌粘I钪行袨楣之?隱藏真實的自我,當他們面對喬治時,便恢復了他們的本來面貌,敢于露出藏于面具之下的自我。喬治作為這樣一個統(tǒng)領全文的人物,得以窺見人們的內(nèi)心,同時在與畸人們的交往中,他在腦海中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這對他后來認識到人的本質起了輔助作用。在他母親去世之后,他第一次對人的本質有了清晰的認識。在《成年》中,他在一棵樹下停下來思考,他“看見了數(shù)不清的憧憧人影仿佛是成群結隊在他面前走過。他們在他的時代之前從虛無出生,度過一生,又消失于虛無之中……看到自己不過是他的鄉(xiāng)下街上隨風飄蕩的一片落葉而已……他知道他必定生死無常,只是一件隨風飄泊的東西,一件注定了要像谷物般在太陽下枯萎的東西。他活的十八年,似乎不過是片刻,是人類悠長歷程中的一剎那而已。他已經(jīng)聽到死亡在召喚?!盵1](P42)人在這個荒誕的世界上,孤立無援,無依無靠,一無所有。
二
“自由哲學”是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中心思想?!拔颐ㄊ亲杂傻?這意味著,除了自由本身以外,人們不可能在我的自由中找到別的限制,或者可以說,我們沒有停止我們自由的自由?!盵3](P565)在薩特看來“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的”[6](P11)。既然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自由,那么,人必須自由地為自己做出一系列選擇,“人正是在自由選擇的過程中賦予對象以定義,同時表現(xiàn)出和造就他自身?!盵4](P26)“自由是選擇的自由,而不是不選擇的自由,不選擇,實際上就是選擇了不選擇?!盵3](P17)自由選擇也就意味著人要為所有的選擇負責任,不得推諉。人生在世,要做出許多選擇,人有自由選擇的權利,自然也有承擔責任的義務。
卡靜說過:“在安德森的書里老是有一種意象——人生像是個門戶很多的屋子的意象,人們敲著門,溜進了一扇也無非是被擋在另一扇門的外面,就像在夢里一般。人生于他是一個夢幻,而他和他的人物彷佛老是在夢幻的走廊里走動著。這人生的屋子屬于誰的?究竟怎樣才可以走出屋子?他的書里無人知道,而安德森是最不知道的?!盵1](P7)誠然,人生是一條回不來的路,若選擇,必負責,莫后悔。
伊麗莎白·威拉德是喬治·威拉德的母親,她年輕時熱愛生活,渴望變化,想去大城市,逃離這荒誕變態(tài),壓得人喘不過氣的小鎮(zhèn)。后來,她選擇了婚姻,嫁給了湯姆·威拉德,一個平庸、碌碌無為的旅店伙計。她原來滿心以為這會給她的生活帶來全新的變化,結果多年平庸僵硬、一成不變的婚姻生活使她愈加憂郁。愈想擺脫,愈受束縛。在喬治長大之后,她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她不希望兒子像她一樣被束縛在這個鎮(zhèn)上。她經(jīng)常走進兒子的房間向上蒼祈禱,“要是我死了,看到他變成了一個像我一樣沒價值的、乏味的角色,我一定要重新活過來的。”[1](P16)
以薩特存在主義的自由哲學思想來解讀,伊麗莎白是個自由的“自為存在”,因為“人不能時而自由,時而受奴役,人或者完全并且永遠是自由的,或者他不存在。”[3](P566)所以,當面臨是選擇離開還是婚姻時,她選擇了婚姻,原以為會有全新的生活,殊不知正是壓抑的來臨。但選擇即要承擔選擇所帶來的責任,人生不會讓她重新再選一次,離弦的箭,已然回不了頭。對于這多年的婚姻生活,無論幸福與否,這個結果,這個責任,她都要自己承擔。
艾麗斯·欣德曼年輕時與《溫士堡鷹報》職員內(nèi)德·居禮相愛,后來居禮去大城市發(fā)展,逐漸淡忘了艾麗斯,而艾麗斯仍選擇相信自己是居禮的妻子,“不論他回來與否,我始終是他的妻子?!盵1](P76)其實她為自己做出了自由選擇,盡管這一選擇讓她蹉跎了美好的青春年華。然而青春一去不復返,孤寂卻與日俱增。認識到自己的現(xiàn)實狀況時,她已是婦人一名,內(nèi)心對愛情的渴望,對生活的絕望逐漸上升。終于,在一個下雨的夜里,她脫去衣物在雨中狂奔,希望雨水可以洗去她逝去的年華,讓自己重獲新生,告別寂寞。她內(nèi)心的欲望讓她差點赤身裸體撲向一個老頭兒。理智告訴她,她的青春已經(jīng)不再,“許多人必須孤寂地生和死?!盵1](P80)她便是其中一個。這是她自由選擇后必須承擔的責任。人生而自由,同時,人不應該忘記,人應該對自己所有的選擇負全部責任,沒有理由將責任推諉給其他物,無論是上帝、社會還是觀念、“絕對理性”,否則,他便陷入“不誠實”之中[4](P26)?!安徽撐易鍪裁?我都不能在那怕是短暫的一刻脫離這種責任,因為我對我的逃離責任的欲望本身也是負有責任的?!盵3](P711)責任與自由緊密相連。
三
薩特的存在主義是一種“行動哲學”,即“入世哲學”?!叭俗鳛樽栽诖嬖诳偸菍ψ约旱姆裾J,總是在他的過去的前面,總是超越他的過去,而指向未來。人總是不斷超越自己,超越他當下的存在,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更新,不斷把可能性變?yōu)楝F(xiàn)實性,這是作為自為的存在所決定的。”[4](P199)“人總是他企圖成為的那樣,他只是在實現(xiàn)自己意圖上方才存在,所以他除掉自己的行動總和外,什么也不是;除掉他的生命外,什么也不是?!盵6](P18)存在主義哲學思想鼓勵人行動,尤其是把人置于一種孤立無援的存在狀態(tài)下,并以絕對自由的事實性來強加于人,使其處于孤立無援又不得不行動的人生懸崖之巔,人必須要行動。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向死而生”,“生”與“死”相對。要想?yún)⑼浮吧钡暮x,可以從“死”中來領悟。一個人只有瀕于死亡,才能真正將自己置于萬物之外,真真實實地面對自己,懂得人存在的真正含義,也就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求生,做最后的掙扎,死中求生。如何才能體會到存在的含義,采取行動呢?這便是在荒誕世界中體會生存的真正含義。
《死》中,伊麗莎白去里菲醫(yī)生的診所尋求心理治療。她和里菲醫(yī)生談論起生活及她的苦悶時,回憶了一個場景。那是她婚后不久的一天,她騎著馬外出兜風,“那天天色陰霾,風雨欲來,黑云映襯著樹木和青草的綠色十分鮮明,光彩奪目。開始下雨了,我要以駭人的速度飛馳,永遠向前飛馳,飛馳。我要擺脫城市,擺脫我的衣服,擺脫我的婚姻,擺脫我的身體,擺脫一切……我要奔離一切,可是我也要奔向某些東西?!盵1](P169-170)說到這些時,平日里陰怯怯的婦人神采奕奕,令人迷醉。這就是威拉德夫人采取的行動。那時的她已知今后的生活與她所期待的生活相去甚遠,長久以來的壓抑和沉悶在那一刻有了很好的發(fā)泄,她要擺脫一切束縛她的鐐銬,試圖喚醒內(nèi)心沉睡已久的某種情愫。在那一瞬間,她超越了自己,造就了自己的存在,成了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喬治是小說的中心人物,同時也是全溫士堡畸人的希望,他也代替他們做了他們想做卻沒有做的事——離去。前面說過,喬治在與畸人的交往中體會到了畸人們經(jīng)歷的種種遭遇,體會到了這是一個荒誕的世界,變態(tài)的社會。既然“人命定是自由的”,“人是自己造就的,不是做現(xiàn)成的,他是通過自己的道德選擇造就自己。”[6](P26)喬治采取的行動是離開。母親的死使他“開始遐想,他的頭腦玩味著人生的思想,正如他的母親曾玩味著死亡的思想一樣?!盵1](P172)他明白了人來自虛無,又將消失于虛無。人在自然面前不堪一擊,人的一生也不過是人類悠長歷程中的一剎那。人存在于世,是自由的。人應該在其短暫的一生中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樣,人要不斷的超越自我,人要行動,人要實現(xiàn)自我的存在。他是眾多畸人的希望。他最終選擇離開這個變態(tài)的社會,去他處實現(xiàn)自己的作家夢,實現(xiàn)畸人們的夢。正如薩特所說:“人在為自己作出選擇時,也為所有的人作出選擇。”[6](P7)喬治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自己的存在,這就是人。
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是一種行動哲學,自由和責任是他的中心思想。通過對《小城畸人》的解讀,我們認識到這些畸人并不是相貌丑陋、行事乖張的變態(tài)人群,而是一群心地善良、不斷追求自我的平凡的人們。他們“一旦為自己掌握了一個真理,稱之為他的真理,并且努力依此道理過他的生活時,他便是畸人,他擁抱的真理就變?yōu)樘撏?。”[1](P3)是這個荒誕不經(jīng)的世界將他們變成畸人,他們就如同那些“隆然有節(jié)的蘋果”,看上去嚇人,但“甜味”全部集中在這“隆然有節(jié),歪斜不整的蘋果”里[1](P12)。而喬治·威拉德是眾畸人的希望,他們以自己的生活共同闡釋了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
[1]安德森,舍伍德.小城畸人[M].吳巖,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2]龔翰熊.20世紀西方文學思潮[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3]讓-保羅·薩特.存在與虛無[M].陳宣良,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7.
[4]黃崇杰,吳曉明,安延明.薩特其人及其“人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
[5]徐崇溫,劉放桐,王克千.薩特及其存在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周煦良,湯永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Absurdity·Freedom·Action——On Existen tialism in Wenesburg,Ohio
WEI Fei-ling,CAI Yu-hui
(School of Foreign Stud ies,Anhui Norm 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Winesburg,Ohio is the masterpiece of Sherwood Andersoon.The characters are described as grotesques who we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ir lifestyle and pursued the freedom of their own.The state of these grotesques is perfectly in harmony with Sartre’s Philosophy of Existentialism——“the absurdity of the world”,“freedom of men”and“philosophy of action”.This essay interp rets Winesburg,Ohio from these perspectivesof Existentialism.
Wenesburg,Ohio;existentialism;absurdity;freedom;action
I712.065
A
1009-9735(2010)04-0117-04
2010-04-20
安徽省高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學分制條件下轉專業(yè)英語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2008jyxm393)。
魏菲靈(1986-),女,安徽蕪湖人,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英美文學;蔡玉輝(1955-),男,安徽宿松人,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