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傳寶
(1.皖西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系,安徽六安237012;2.安徽省植物生物技術實訓中心,安徽六安 237012)
安徽省高校與企業(yè)進行產、學、研、用合作模式初探
韋傳寶1,2
(1.皖西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系,安徽六安237012;2.安徽省植物生物技術實訓中心,安徽六安 237012)
由于高校與企業(yè)的聯系較少,許多新技術得不到推廣,企業(yè)技術革新速度緩慢。高校與企業(yè)廣泛進行產學研合作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探討了高校與企業(yè)之間對接存在的障礙、所需要的條件、“產、學、研、用”合作運行機制等。
高校;企業(yè);產學研;合作模式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各類高校與企業(yè)之間缺乏正常的聯系,更談不上密切合作。高校對企業(yè)了解甚少,信息不靈,以致造成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發(fā)展脫節(jié),其結果是,高等教育事業(yè)得不到企業(yè)的積極支持和配合,企業(yè)也不能從高校的人才智力優(yōu)勢中受益,制約了雙方的發(fā)展。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多年努力,這種狀況已有較大改善,出現了許多令人欣慰的新趨勢。我國傳統的封閉式的大學辦學模式正在逐漸被“產學合作,共同育人”的新模式所代替。安徽省教育廳積極為高校和企業(yè)牽線搭橋,鼓勵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作者長期與企業(yè)合作,對安徽省企業(yè)對技術的要求以及安徽省高?!爱a、學、研、用”合作的現狀有一定的了解,對成功開展“產、學、研、用”有一定的體會。本文就高校與企業(yè)之間對接所需要的條件,以及“產、學、研、用”合作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交流。
對于企業(yè)來說,出于短期業(yè)績的考慮和資本市場的壓力,管理層比較重視技術開發(fā)的短期行為,只注重外圍技術開發(fā),缺乏對企業(yè)長遠發(fā)展有利的基礎技術或產品開發(fā)的內在動力。對拿來能用、立竿見影的科技成果十分歡迎,對時間長、耗資金大,需要進一步開發(fā)的項目一般憂慮重重。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師和科研人員比較重視學術成就和價值實現,以學術水平為衡量標準,市場化動力不足。
重點大學幾乎都將自身定位于研究型大學。雖然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但轉化到企業(yè)的成果不到三分之一,效果顯著的項目不到十分之一。高??萍汲晒e壓,企業(yè)的技術問題卻得不到解決[1][2](P1)。
如果科研成果成熟度不高,項目投資的風險就會加大,企業(yè)領導人既要看到足夠的利益,還要考慮項目成本。而高校除了項目直接投入的成本,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對利益分配上也有高的期望值,加之教師過高看重自己的成果,這就形成了合作障礙[3][4](P1)。
產學研合作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服務。我國部分地區(qū)的政府在這方面還沒有充分發(fā)揮作用,只有少數地區(qū)的政府部門定期召開企業(yè)與高校之間的產學研對接會,有些對接會不太注重實效,政府也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
高等院校與企業(yè)合作是現代科技發(fā)展與經濟增長的根本要求,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總趨勢。
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特點是知識與經濟緊密結合,經濟的增長主要取決于知識的大量生產、快速傳播、及時吸收和有效應用,沒有知識的不斷生產,就沒有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這就使得經濟和教育、科技的結合日益緊密?!爱a、學、研、用”不僅是企業(yè)競爭和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改革和發(fā)展的動力[5]。
現代經濟和科技的發(fā)展,特別是知識經濟的來臨,加速世界經濟市場化的進程,高校也置身于日趨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之中,也面臨求生存謀發(fā)展的問題。
在知識經濟崛起的今天,企業(yè)為了生存和發(fā)展,必須加強與高校的合作,走產學研結合之路[6](P28)。
安徽省共有普通高校上百所,除中國科技大學和合肥工業(yè)大學之外,其他均為省屬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具有地方投資、地方管理、辦在地方、服務地方的辦學特點,并與地方經濟、產業(yè)界有著天然的聯系。
要使高校與企業(yè)成功合作,必須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合作方式。經過多年研究,成功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發(fā)揮政府的引導與協調作用。首先,政府應為“產、學、研、用”創(chuàng)造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通過政府機構的協調,使高校與企業(yè)廣泛聯系,充分了解企業(yè)生產中遇到的技術問題。政府應為“產、學、研、用”加強組織、協調工作。其次,政府應通過盡快完善制度和市場規(guī)則,創(chuàng)造宏觀政策、金融、稅收、市場競爭等環(huán)境,積極支持和推動產學研合作創(chuàng)新。
2、學校成立產學研領導組,全面負責一個學校的產學研工作。學校給予充分的資金作為“產學研風險基金”。
3、對技術需求進行分類、整理、篩選。
4、將技術需求資料分發(fā)給教師,對可能解決的技術難題成立課題組,課題組由組長負責,制定詳細的研究計劃和資金使用方案。
5、產學研領導組根據課題研究計劃需要撥付研究經費,對研究進度和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jiān)督。
6、解決企業(yè)的技術難題獲得相關技術,學校產學研領導組對企業(yè)轉讓成熟的技術并獲得技術轉讓費。拿出一定的技術轉讓費獎勵課題組,部分轉讓費充實到“產學研風險基金”,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在這種模式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廠和有深厚研發(fā)基礎的科研院所實現了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兩者聯合起來集中力量共同對關鍵技術和共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達到走產學研之路的最終目的。
[1]吳紹波,顧新,劉敦虎.我國產學研合作模式的選擇[J].科技管理研究,2009,(5):90-92.
[2]內江市科技局.關于內江市產學研技術創(chuàng)新聯盟調研情況的報告[Z].2007.
[3]管煜武,李春暉.河南科技創(chuàng)新進程中的產學研合作狀況實證研究[J].科協論壇,2009,(5):168-169.
[4]南充市科技局.南充市產學研技術創(chuàng)新聯盟情況匯報[Z].2007.
[5]孫一,楊建梅.建設企業(yè)工程研究中心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4,(6):65-67.
[6]王雪原.我國產學研聯盟模式與機制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Studies on the Modality for Cooperation among Industries,Universitie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
WEI Chuan-bao1,2
(1.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2.Anhui Province Plant Biotechnology Training Centre,Lu’an237012,China)
Because of little contact,A lot of new techniques invent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no t been popularized effectively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in enterprise.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among industries,universities,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 is one of the methods to solve this problem.The trouble in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ies and universities,the cooperation conditoin and modality for cooperation among industries,universities,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nterprise;strengthen cooperation among industries,universities and technologies;modality for cooperation
G647
A
1009-9735(2010)02-0051-02
2009-11-08
皖西學院教學研究項目資助(2009jy11)。
韋傳寶(1961-),男,皖西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產學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