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林,姚 樂,邱丹丹,章寧
(浙江醫(yī)學高等??茖W校,浙江 杭州 310053)
關于高校社團對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作用的思考
(浙江醫(yī)學高等??茖W校,浙江 杭州 310053)
現(xiàn)從高校社團對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作用的角度,結合實際考慮問題,提出對如何利用高校社團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一些看法,力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高校社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思想政治素質是大學生應具備的最重要的素質,故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標。新的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面臨的亟需認真解決的重大問題。
當前大學生思想狀況總體是積極向上的,表明其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流取向是健康的。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社會的核心價值在發(fā)生變化,同時我國經濟成分、社會結構的多樣化也導致了社會思想的多元化。這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如出現(xiàn)了理想信念趨向多元化,注重追求實際利益,缺乏遠大的理想、抱負;思想政治觀念弱化,對政治理論學習缺乏熱情,沒有動力;自我意識凸顯,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對個人價值、個人利益看得較重,對國家、民族、黨的利益考慮得較少等問題。同時在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學生能從不同渠道獲知社會負面新聞、接觸具有消極影響的社會言論等,因而其對教師正面引導的可信性表現(xiàn)出選擇的態(tài)度,這些都增加了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難度。相對于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情況更加復雜,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刻不容緩。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力求在新的視角上取得突破,在工作方式上進行一系列新的嘗試和探索,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和大學生的實際情況。
高校應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對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課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有助于大學生掌握相關專業(yè)的知識和技能,同時也有助于他們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了解黨的相關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提高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及主觀世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是,在課堂教育中,學生通常是被動接受者,處于被動狀態(tài),難以有效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同時,由于課堂教育是一種書本教育、理論教育,因此學生在課堂上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具體實踐相結合,難以切身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而高校社團能有效彌補課堂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這些缺陷。
高校社團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高校社團是由大學生依據興趣愛好自愿組成,按照一定的章程自主開展活動的學生組織。通過積極健康、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學生可以將課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以很好地了解他人、了解社會,增強了愛國熱情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例如,高校社團文化作為高校社團在長期活動中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文化心理氛圍,它所倡導的社團精神包括競爭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科學精神、主體精神、團隊精神、奉獻精神、民主精神服務精神、開拓精神等,不僅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涵和外延,而且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時,在社團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社團成員的團隊精神,倡導了社團道德,規(guī)范了社團成員的行為,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為寬廣的活動舞臺,能夠有效填補課堂教育的不足。
既然高校社團對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能夠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高校就應花大力氣加強社團建設,繁榮社團文化。要積極支持大學生開展社團活動,在加強管理、強化制度建設、規(guī)范社團活動中,以人為本,有效管理,穩(wěn)步前行。當前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加強黨的領導,確保社團文化的社會主義方向。高校社團文化作為高校校園文化中最具活力、最具影響力的組成部分,是高校青年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未來社會主流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要用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去占領社團文化陣地,并使這一由高層次知識群體創(chuàng)造的文化成為青年主流文化的代表[1]。
(2)加強社團干部隊伍建設。社團干部是社團的核心,他們的水平影響著社團活動的方向、質量、作用甚至命運。可嘗試將學生黨建工作主動覆蓋到社團,即采取一名黨員聯(lián)系一個社團的形式,考察該社團內各個入黨積極分子,再由入黨積極分子分工聯(lián)系其他普通學生,以社團為單位將學生緊密聯(lián)系起來,統(tǒng)一受該社團掛靠單位黨支部管理,形成“樹干”、“樹枝”相互依托的“發(fā)散型黨建工作模式”,實現(xiàn)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校園文化組織中的全覆蓋。
(3)加強社團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及制度建設。一方面,對于部分需在校內聘請相關指導教師的社團而言,應根據社團的定位、發(fā)展方向,結合校內教師的實際情況,聘請相關指導教師,這樣,通過師生的經常交流,學生便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指導教師的影響,對學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起到一定作用,否則,指導教師只是掛名的“空殼”,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是無從談起。另一方面,部分無法在校內找到合適人選擔任指導教師的社團,可以考慮在高校周圍的社區(qū)聘請對社團發(fā)展有益并熱心于社團工作的相關專業(yè)人士,在經高校對其思想政治素質與專業(yè)情況審核通過后,擔任社團指導教師。同時,高校應加強制度建設,注重對校內外社團指導教師的培訓考核、工作激勵等。
(4)拓展社團活動半徑,加強校園文化與社區(qū)文化間的互動。校園文化、社區(qū)文化都從屬于社會文化,它們的互動能夠更好地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讓大學生更好地認識社會、了解社會、適應社會,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加快大學生社會化進程;良好的校園文化對“創(chuàng)建學習型社區(qū)”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會對社區(qū)成員的素質產生最大、最持久的影響,提高社區(qū)成員的生活質量,促進社區(qū)文化的發(fā)展,達到推動中國先進文化發(fā)展的目的。因此,高校校園文化與社區(qū)文化的互動是十分必要的。
為了增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團必須多渠道地融入社區(qū)。除了保持傳統(tǒng)的如送科技知識進社區(qū)、普及法律知識、宣傳國家方針和政策等服務于社區(qū)居民的活動外,還應該從社團的內部著手建立“社團—社區(qū)”互動機制,這種機制可使社團與社區(qū)在信息上始終保持暢通。高校社團可以嘗試吸收一些社區(qū)優(yōu)秀成員,通過他們建立社團在社區(qū)長久的“工作站”,同時也利用他們的知識和閱歷來指導社團發(fā)展,從而為社團發(fā)展提供更為豐富的內容和更為廣闊的空間。如:社團可以和社區(qū)聯(lián)手,組織開展各種假日文化活動,如志愿者活動、讀書活動等,豐富社團成員假日的學習內容和生活體驗。
(5)加強研究,深化內涵。社團管理中心應該經常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涉及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制訂相關政策措施,在認真學習與加深理解中央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總體部署、統(tǒng)一思想認識的基礎上,圍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一中心,開展工作研究,進行活動設計,訂立制度,對以往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整改,開展理論研討和實踐經驗的總結。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關國家的發(fā)展大計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培養(yǎng)大學生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高校社團責無旁貸。通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對其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科學的思維方法、良好的職業(yè)道德、人文修養(yǎng)、健康的心理品質等方面的培育,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1]溫亞林.社團文化在大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的作用[J].中國冶金教育,2003,5:30~32.
G640
A
1671-1246(2010)14-0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