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媛
(山西戲劇職業(yè)學院 音樂系,山西 太原 030002)
淺論民歌演唱方法
羅 媛
(山西戲劇職業(yè)學院 音樂系,山西 太原 030002)
學習演唱民歌,只有從聲美、情真、味足三個方面學唱,才能一代一代地傳承和發(fā)展我國優(yōu)秀的民歌遺產(chǎn)。
民歌;六字經(jīng);民歌傳承;文化遺產(chǎn)
民歌是祖國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山西,歷來被譽為“民歌的海洋”。山西的民歌,歷史悠久,曲調(diào)優(yōu)美,易于傳唱,感情真摯,情真意切,歌詞生動,富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作為一個山西的聲樂教育工作者,傳承和發(fā)展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是我們的神圣職責。我們有責任幫助學生學好民歌唱好民歌,使之能夠勝任把我們的民歌傳承下去。如何學好唱好民歌,絕不是照譜唱會曲調(diào)為止。不僅聲音要明亮純凈,音色優(yōu)美,還必須把民歌的風格特色予以掌握。如何能做到這一點,是一個值得很好研究的課題。依我所見,唱好民歌,應該做到“聲美、情真、味足”這六個字。
這是通過聲音來表達的,無論什么唱法,唱什么歌,都應要求做到聲音美。民族唱法聽起來聲音明亮,位置靠前,語言清晰,演唱親切自然、提倡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在呼吸的運用上,借鑒戲曲唱法中的“氣沉丹田”,在共鳴的運用上,更多地使用口咽腔與頭腔的共鳴,緊抓額竇、眉心,使聲音集中靠前?,F(xiàn)在被大家廣泛關注的“原聲態(tài)”唱法,首先我們要知道原生態(tài)文化指的是根植于某個地域并且反映當?shù)貧v史人文等特征、沒有經(jīng)過商業(yè)開發(fā)的文化形態(tài),其概念廣泛見諸舞蹈、音樂、美術等各種藝術形式。但沒有經(jīng)過開發(fā)的就不講聲音質(zhì)量,事實并非如此,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地域廣、唱法各異,為什么能流傳下來,其實她們都有各自的體系,只不過沒有被總結歸納而已。全國非物質(zhì)文化傳承人,我省著名民歌演唱家劉改魚①劉改魚:全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演唱代表作《桃花紅杏花白》、《建立民兵隊》、《會哥哥》等。說她學唱民歌時,小時候遇到一位民間藝人早年教她唱民歌,他在教曲調(diào)歌詞的同時,特別指出學會渾身都要唱。得腦(山西土語意思是頭頂)、肚子都要唱。他是一位農(nóng)民,不會用胸腔共鳴、腹腔共鳴等專業(yè)用詞。但他所指的渾身都要唱涵蓋了正確的呼吸及運用各個腔體的共鳴。例如我們在唱山西民歌《桃花紅杏花白》時,第一句桃花來你就紅來,“紅”字是這首歌的最高音,演唱時氣息要下沉,共鳴腔體打開。這樣唱出來的聲音才更加圓潤柔和,更能充分發(fā)揮嗓音運用自如的能力,更好地表現(xiàn)民族的歌唱語言和風格特征。所以,唱好民歌,千萬不能忽略聲音的美。
民歌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悠久的歷史、生活的多層面,形成的民歌內(nèi)容極其寬泛。有勞動時唱的各種號子,有歌唱歷史人物的,有反帝反封建的,有反映革命斗爭的,還有占比例相當大的反映愛情生活的。如此繁雜的內(nèi)容就要求正確理解和把握所唱民歌的內(nèi)在情感。民歌所反映的情感意志各不相同,所反映的情緒也不盡相同。著名聲樂教育家喻宜萱教授在她所著的《聲樂表演藝術文選》中說:美好的歌唱應該是感情真摯、語言形象準確、技巧方法運用自如,成為諸種因素融會于一個整體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藝術品”。[1]情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歌唱的表情必須是歌唱者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在演唱中,要有很強的表現(xiàn)能力和適應能力,不受聲音技巧的限制,而一心一意地去唱“情”。[2]這種“情”凝聚著歌唱者平時對現(xiàn)實生活的細心觀察,逐步積累素材并加以親身體驗,從而自然流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以打動聽者的心。但是只有真實的情感而不經(jīng)過藝術的加工提煉那也是蒼白乏味毫無價值可言的。試想,一個歌唱者滿懷著真情實感,但在舞臺上卻不修邊幅的聲嘶力竭地叫喊,又如何能打動聽者呢?生活中的真情實感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但生活并不等于藝術,即“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們應賦予這個“情感”以藝術的處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去偽存真,以自然的流露真實情感為主旨,達到最完美的藝術效果。
挖掘詞意是演唱民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對唱詞的體驗不僅要把握詞意、情感,而且要了解歌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只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感受,有了感受才能有感而發(fā)、有感而唱,才能以情動人。歌者在歌唱之前,如果不了解詞的含意,而只按字音與旋律的變化漫無主次地去唱,只聞聲鳴音轉(zhuǎn)而不知所云所唱何事何情,這種無情之曲是決不會感人的。
歌者要仔細分析所演唱的歌曲,在歌曲中尋找自我,以“我”的身份“身臨其境”,從而達到演唱時的最佳藝術境界。也是演唱時醞釀感情的依據(jù)。例如在演唱山西民歌《繡荷包》時,反映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刻劃一個少女思念情人,親自繡荷包送情人時的內(nèi)心活動。在演唱時你就是這個農(nóng)村姑娘。只有這樣,才能在歌曲中找到自我,充分展開聯(lián)想,演唱時感情更加真摯,體驗更加準確,使歌曲盡善盡美地表現(xiàn)出來,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
歌唱者在歌唱過程中必須掌握好情感的分寸。一方面演唱既要夸張但又不能過火。例如:歌者要表現(xiàn)一種喜悅興奮的心情,在演唱山西左權民歌《會哥哥》時,表現(xiàn)了農(nóng)村姑娘和情人相會時的高興心情。要想演唱好,就必須要比生活更夸張一些,使之典型化、藝術化。但一定要適度,如果不把握好分寸,放大過量、夸張過度,那么興奮就有可能成為瘋狂、“歇斯底里”的表現(xiàn),這種表情就會顯得虛假不真實了。另一方面,如果表情的火候不夠,夸張不適,就會達不到應有的效果,讓聽眾感覺總好象缺少點什么似的,給人一種不滿足感。但如果要想使自己的演唱聲情并茂,有良好的分寸感,平時就應該多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從而逐步找準分寸。
托斯卡尼尼有句名言:“任何一個學音樂的人,不管它在音樂上的演唱技巧如何高明,如果缺乏情感的表達,它不是藝術家,而是藝術匠,匠人滿街都是,而藝術家卻在百萬人中難找一個”。作為一名學習歌唱者,具備良好的嗓音條件和全面的聲音技巧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深刻的音樂理解能力、豐富的音樂表現(xiàn)力和情感,惟有此才能做到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神形兼?zhèn)?。只有我們長期堅持不懈地學習、積累和努力,才能在演唱歌曲時達到情真。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幅員遼闊。各地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加之各地歷史文化傳統(tǒng)、方言語音各不相同,使各地的民歌都具有各自風格味道。“味”指的是歌唱中最動人、最感人至深的、美妙諧和動聽的聲音和滋味。這很難用語言確切地來表達清楚。只有通過歌聲把內(nèi)心的感受和對生活的體驗傳達給聽眾,激起他們的感情,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達成的一種心靈感應。[3]這種感應往往只能神領而不易言傳的。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藝術修養(yǎng),對韻味的感受也有很大差別。在演唱中,演唱者內(nèi)在氣質(zhì)特點和演唱者的生活背景形成了自己的演唱特色,構成了不同的演唱風格。在不同的演唱風格中,又蘊含著不同的演唱韻味。這種韻味,由于演唱者的氣質(zhì)和技巧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名歌唱家論聲樂藝術》一書中,美國聲樂理論家詹姆斯.弗蘭契斯.庫克指出:公眾好像并不需要那種“完美”的嗓音,而是需要那種“有人情味”的聲音。[4]公眾不滿足于聽一個沒有瘕疵的聲音和技藝上正確的歌唱,而要求有那種人性的特質(zhì),就象靈魂通過眼睛煥發(fā)出來一樣,通過每個普通人的聲音煥發(fā)出來的那種奇妙的東西。正是這種東西賦予聲音以個性和特點,并給廣大的聽眾以最廣泛的感染力。這里所講的“有人情味”的聲音,正是我們所說的演唱時要味足。韻味是演唱好民歌的靈魂。在演唱各地民歌時,就要力求唱出其獨特的“味道”,真正實現(xiàn)技術與藝術的結合。
民歌來源于生活,能做到上述“聲美、情真、味足”六個字,民歌才能唱好。要能做到:“聲美”:聲音圓潤、柔美、自如、響亮、有穿透力、能聲貫全場;音域?qū)拸V、高低音聲音統(tǒng)一;音準、節(jié)奏準確?!扒檎妗?用心靈歌唱、感情真摯動人?!拔蹲恪?吐字咬字清楚、純正、有韻味。唱出來的歌感人肺腑。這樣才能算真正唱得好民歌,真正實現(xiàn)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才能贏得聽眾,使學生學得唱得舒服。學習民歌就是要向人民學習,學習他們的思想感情,知曉他們的所愛、所恨、所思、所盼,學習和了解他們的地域特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民歌唱好,向人民學習,學好唱好民歌,把祖國的寶貴遺產(chǎn)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1]喻宜萱.聲樂表演藝術文選[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 1980.
[2]劉朗.聲樂教育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5.
[3]張錦華.聲樂表演教程[M].北京:海峽文藝出版社, 1998.
[4]庫克.名歌唱家論歌唱藝術[M].章枚,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
[責任編輯:姚曉黎]
On Singing Method of Folk Songs
LUO Yuan
(Music Department,Shanxi Drama Vocational College,Taiyuan,030002,China)
This paper does a lot of research.The author thinks we should learn the folk songs in three ways:beautiful voice; sincere emotions;pure taste.Thus,our great culture legacies are able to go on and develop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folk song;beautiful voice;sincere emotions;pure taste;the heritage of folk song;the development of great culture legacies
book=2010,ebook=14
J642.2
A
1671-5977(2010)02-0110-03
2010-05-31
羅 媛(1968-),女,山西晉中人。山西戲劇職業(yè)學院音樂系講師,研究方向:民族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