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浙江溫州中學新疆部高一 劉 遠
當高雅遭遇戲謔
● 文/浙江溫州中學新疆部高一 劉 遠
康震老師在“百家講壇”開講《“詩圣”杜甫之謎》,鄙人觀看之后真是開眼:以前只知道杜甫老爺爺運氣不好,命途多舛,真沒想到,他身上竟然像偵探小說一樣充滿了“謎團”。
不可否認,要解讀一個人的詩,須明白這個人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和心情,正所謂“知人論世”。另一方面,詩歌也的確可以反映出詩人當時的心情、處境,通過作品了解作者,也經(jīng)常能夠有獨特的發(fā)現(xiàn)。但是,如果你唾沫橫飛只為博觀眾一笑,如果你解讀詩歌只為倒騰出作者個人生活中好玩、刺激的“逸事”,如果你“做謎面”“揭謎底”整得跟偵探小說似的只為提高收視率,那么,這種行為是否是對詩人、詩歌的褻瀆呢?詩人之所以名傳千古,并不是由于他吃喝拉撒、飲食男女方面的嗜好怪癖,而是因為他的詩歌和思想。詩歌之外的杜甫,不是我們最需要的。
大眾文化,顧名思義,普通大眾所能接受的文化。面對眾人,你和他大談杜詩的精妙與深邃,談杜甫的精神境界,這不現(xiàn)實;可是,你更不能為文化的普及而把精粹和純正拆解成笑料傳播?;蛟S有人認為通俗的東西有利于眾人接受,可你有沒有想過,這本身就是對文化的顛覆,對大眾的誤導。試想:當孩子問父母杜甫是個什么人時,父母說杜甫是個“糖尿病患者”,你還笑得出來嗎?
文化走向大眾是一件好事,但是物極必反,切不可為了讓“陽春白雪”走近“下里巴人”,搞得庸俗不堪。須知道,先進文化必然承擔著提高人、教育人的責任,一味迎合,只能教唆人庸俗。而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更加令人擔憂的是,作為國內第一權威媒體的中央電視臺和知名度頗高的“百家講壇”欄目,對于制造和助長這種風氣會起到巨大作用:戲謔惡搞之風一旦形成,災害所及,將是神州大地,子孫后代。
老 師 點 評
這是一篇觀后快評。對于權威的媒體、博學的教授,小作者沒有迷信,他質疑,批判,“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氣魄令人贊嘆。
文章的鋒芒所向是“文化媚俗”。文中有現(xiàn)象的列舉,如主講人大談詩人飲食男女方面的嗜好怪癖,用“糖尿病患者”之類的現(xiàn)代詞語嘩眾取寵等?,F(xiàn)象之上,有對行為目的的分析——主講人是“博觀眾一笑”,媒體是“提高收視率”,犀利透辟,一針見血。對危害的闡發(fā)極有層次:由褻瀆詩人、褻瀆詩歌,到顛覆文化、誤導大眾,再到影響社會風氣、造成戲謔的國民精神,層層遞進,達到重錘猛敲的效果。末了,以勸誡圓滿地結束論說。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駕馭文章的能力很強,擺現(xiàn)象、析目的、談危害不是機械排列,而是自然地融合在各個段落中,開闔自如。
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議論,試舉幾例,“詩人之所以名傳千古,并不是由于他吃喝拉撒、飲食男女方面的嗜好怪癖,而是因為他的詩歌和思想”“你更不能為文化的普及而把精粹和純正拆解成笑料傳播”。真知灼見,讓人不覺間連連頷首。
語言也是本文的亮點:幽默中帶刺,從容中充滿自信,灑脫中貯滿力量。結尾留有余韻,發(fā)人深思。
(評薦老師 蔡煥杰)
責編/劉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