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林生 劉在芳 琚大偉 程茂盛 劉蘇燕 余海霞
(1 安徽農業(yè)大學蜂業(yè)研究所,合肥 230036;2 安徽劉氏蜂產品有限公司,宿松 246433)
巢脾是蜂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蜜蜂居往、生活和繁殖后代的場所。怎樣使修造巢脾快速、整齊,是每位養(yǎng)蜂者必須妥善處理的問題。自然蜂巢多筑在樹洞、巖洞里,蜂巢是固定的。100多年前,發(fā)明了活框蜂箱,才使蜜蜂在活框上造脾,成為現(xiàn)在可以提取的一框框巢脾[1]。巢脾兩面是由橫切面為六角形的巢房組成的。這些巢房的長軸在水平線上略有傾斜,房口比房底略高,以防蜂蜜外流。每個六角形房的底部為三塊等邊菱形,它與對面的三個巢房的三分之一塊菱形共用為公共底。同時六角形巢房的六塊壁都分別與相鄰的六個巢房的壁共用為公共壁。巢房壁的厚度不足十分之一毫米,筑造一張標準的巢脾(37cm×22.5cm)只需40 g蜂蠟,卻能盛下2 kg的蜂蜜而安然無恙??梢娺@種構型達到了建筑材料最省、容積最大、堅固性最強、最有效地利用空間的完美程度。巢脾在蜂箱內或洞穴中都是垂直于地面,平行排列于其間的。一張巢脾的厚度為25mm,即兩個巢房的高度。
巢脾上的巢房依尺寸大小分為三種:王臺、工蜂房和雄蜂房。王臺的形狀像杯狀,體積和直徑要比工蜂和雄蜂巢房大,位置隨各種情況不一,其功能是用來培育處女王。工蜂巢房直徑最小,但數(shù)量最多,多位于巢脾的上、中部,它的作用是用來培育工蜂和貯存蜂蜜、蜂糧(花粉、蜂蜜)。雄蜂巢房比工蜂巢房大,多位于巢脾的下緣和兩側,它的功能是用來培育雄蜂,同時也有貯存蜂蜜的作用[1]。
蜜蜂在巢脾的巢房中貯存蜂蜜、蜂糧和培育后代。貯有大量蜂蜜或花粉的巢脾叫蜜脾或粉脾,有大量蜂子的巢脾叫子脾。在蜂群中,巢脾的自然排列有一定規(guī)律,子脾位于中間,粉、蜜脾位于子脾兩側。新造的巢脾外觀是潔凈的,經過培育數(shù)代蜂兒,巢房內便含有一定數(shù)量的繭衣、幼蟲排泄物和其他物質,顏色逐漸變深。顏色越深,說明巢脾越舊。
蜜蜂的育蟲區(qū),總是集中在巢脾的中、下方,其上方主要用于貯存蜜粉,蜜蜂咬脾也總是從中下方開始。每一只蜜蜂羽化出房后都在巢房中留下很薄的繭衣,結實地粘附于巢房的壁和底部,而在巢房的一角則留下糞便。在蜂王產卵之前,工蜂會打掃巢房,也只能清除一部分繭衣,大部分繭衣仍然留在巢房中。因而巢脾的顏色逐漸由淺色變?yōu)楹稚?,后來變成黑色,巢房的房壁加厚,巢房的形狀和容積以及巢脾的重量等也會發(fā)生變化。
當蜜蜂還能自由出入巢房時,它們并不去咬巢房內壁,但當蜜蜂絨毛感覺到房內狹窄時,它們便開始咬房壁上的繭衣和用添加房沿的方法來擴大巢房。據(jù)塔蘭諾夫(前蘇聯(lián))實驗得知:l~4代羽化出房后,蜜蜂不去咬掉少量繭衣,在第五代羽化出房時,蜜蜂咬去此代繭衣的50%左右,在第五代以后咬去此代的繭衣75%~80%。
隨著蜜蜂的羽化出房,巢房的直徑也發(fā)生變化。1988年筆者對中蜂巢房直徑變化進行了測量,從不同世代的巢脾上各取樣本30個,測量結果:新巢脾平均 4.65mm、培育過 1~2代的巢脾平均4.61mm、培育過 2~4 代的巢脾平均 4.49 mm、培育過5~8 代的巢脾平均 4.46 mm、舊巢脾平均 4.32 mm。從測量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培育過l~4代的巢脾,工蜂咬去巢房壁上的繭衣較少,從第四代以后,咬去巢房壁上的繭衣較多,旨在不讓巢房的直徑繼續(xù)縮小。隨著蜜蜂的羽化出房,巢房房底的形狀便逐漸地變得圓平。巢房的大小對所培育的蜜蜂重量以及其它性狀都有影響。不同世代的蜜蜂巢脾培育出來的蜜蜂初生重差異顯著。由于繭衣積累,使得巢房體積變小,因而培育出來的蜜蜂體積比較小,較大的蜜蜂各部分器官較大,相應的生產率也較高。
另一方面,由于舊巢脾儲積的繭衣厚,比新脾的營養(yǎng)條件好,巢蟲發(fā)育周期短,發(fā)生代數(shù)多,每一世代繁殖數(shù)量也多。據(jù)觀察,在外界溫度為30℃左右的條件下,在新脾或培育過一代幼蟲的中蜂脾,巢蟲完成一個世代在40天左右;而在培育過3~4代幼蟲的巢脾,只要39天左右即可完成一個世代,相應給蜂群造成的危害也大。
蜜蜂巢脾是蜜蜂棲息、繁衍、儲食的場所。其中含有蜜蜂幼蟲和蛹的繭衣、蜂蜜、花粉、蜂王漿、蜂膠、蜂蠟及蜜蜂分泌的所有物質等。因此,巢脾的成分十分復雜,蜜蜂巢脾經水煎醇提后得浸膏,分析結果顯示含有蜂蠟、生物堿、樹脂、油脂、色素、鞣質、蛋白質、多肽、酶類、多糖以及苷類等成分。另外,巢脾中有豐富的鋅、硅、錳、鉀、銅等微量元素[3-6]。從其組分之一被稱為“紫色黃金”的蜂膠分離鑒定出的成分,有黃酮類、萜烯類、酮、醇、醛、酚、酯類、有機酸和大量氨基酸、酶類、維生素B類、維生素A類[7]。另一組分蜂花粉除含有人體必需的蛋白質、脂類、各種維生素外,也含有對人體有特殊功效的多糖、黃酮類、核酸、激素等,被譽為“微型營養(yǎng)庫”[8]。蜜蜂巢脾作為一種動物中藥,具有治療鼻炎、乙型肝炎、急性乳腺炎等炎癥,以及抑菌殺菌、攻毒殺蟲、祛風鎮(zhèn)痛、降血脂、降血壓、抗腫瘤、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促進機體免疫功能等生物學及藥理學價值。《神農本草經》中把“蜜蠟”列為藥中上品,據(jù)專家考證,蜜蠟就是蜂巢。明代著名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在他所著的《本草綱目》中,亦把蜂巢列為藥中上品,有“蠟乃蜜脾底也”(即今稱蜂巢)的記述,對其藥性和功效有記載。由此可見,把蜂巢作為一種中藥和養(yǎng)身保健品,有上千年的歷史。
蜂巢對人體的功效很多,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抗炎鎮(zhèn)痛 朱俊彥等[9]探討蜜蜂巢脾的抗炎作用。通過二甲苯引起的耳郭腫脹實驗、對冰醋酸引起的鎮(zhèn)痛實驗,用巢脾水煎液1010 g/kg體質量和510 g/kg體質量給小白鼠灌胃后,發(fā)現(xiàn)蜜蜂巢脾能夠顯著抑制小鼠耳腫脹,扭體次數(shù)與對照組比較顯著減少,表明蜜蜂巢脾具有抗炎鎮(zhèn)痛作用。
2、增強免疫力 被稱為“紫色黃金”的蜂膠能夠刺激免疫功能,增強細胞活力,刺激兩種球蛋白活性,使特異性凝集素的產生大大增加。蜂巢內保留著蜂繭衣(類似動物胎盤)、蜂膠、蜂蠟等多種特殊物質,富含黃酮類物質.黃酮類化合物對人體抵御疾病,增強免疫力有顯著作用。而經測定在蜂巢中也富含萜烯類化合物,具有顯著的消炎殺菌、增強免疫能力等作用。國內外也對花粉展開了一系列的實驗,如淋巴細胞轉化、巨噬細胞吞噬實驗、NK細胞活體、外周血IgG、脾臟空斑溶血實驗以及腹腔巨噬細胞內乳酸脫氫酶、精氨酸酶等多種指標的研究,證明花粉對機體具有促進免疫器官發(fā)育、增強免疫細胞活性、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10,11]。
3、抑菌殺蟲作用 意大利蜜蜂巢脾水煎液(0.5 g/mL和0.25 g/mL生藥量的溶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八疊球菌、大腸桿菌、蠟狀菌等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4,12]。對枯草桿菌、沙門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5~15稀釋度的意大利蜜蜂巢脾水煎液對大腸桿菌、沙門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均可抑制。
4、抗癌作用 蜂巢中含有蜂膠,而蜂膠中某些成分包括3,5-異戊二烯、4-羥基桂皮酸(artepillin C)、clerodane型雙萜類物質、苯并呋喃、咖啡酸苯乙酯(CAPE)、槲皮素以及一些還沒有被鑒定出的甲醇、乙醇和水的提取物具有細胞毒素和化學防治作用[13]。日本林源生物化學研究所從蜂巢中提取稱為膠質殼的物質,具有抑制癌細胞繁殖的效果。
5、降血脂作用 蜂巢有很好的降血脂作用,其機理主要是蜂巢中所含黃酮類化合物、維生素、常量和微量元素、不飽和脂肪酸、多糖和核酸等綜合作用的結果。不飽和脂肪酸與維生素E各有理想的降血脂作用,同時維生素E通過抗氧化,又很好地保護了蜂巢中不飽和脂肪酸,使其能在機體內更好地發(fā)揮作用。蜂巢降血脂作用非常安全可靠,不像某些降血脂藥物那樣會對肝、腎等重要器官產生副作用,因而受到高血脂患者的青睞。
6、抗氧化作用 蜂巢的組分蜂膠中含有黃酮類化合物等抗氧化活性物質,與金屬離子螯合而具有抗氧化作用[6,12]。蜂膠中的黃酮類、萜烯類等物質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能,能顯著地提高機體內有清除自由基作用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研究證明,其組分蜂膠在0.01%~0.05%的濃度下,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因此,蜂巢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天然抗氧化劑,是人類保持健康、延緩衰老的重要物質。
蜂巢是蜜蜂用來產卵育蟲、繁育后代以及貯存王漿、蜂蜜和蜂花粉等食物的地方,蜂巢內保留著蜜蜂繭衣(類似動物胎盤)、蜂膠、蜂蠟等多種特殊物質,這些成分必然浸潤蜂巢,使其含有這些成分?,F(xiàn)代技術分析表明,蜂巢提取物的成分十分復雜,主要含有蜂王漿、天然消炎作用的蜂膠、自然界中稀有的抗癌殺菌物質10-羥基癸烯酸(俗稱王漿酸)、蜂蠟、樹脂、多種球蛋白、黃酮類、芳香性醛類、醇類、各種復合酶、氨基酸、維生素、天然色素、鞣質、糖類、甙類及鐵、鈣、銅、鉀等微量元素,還有許多成分未明的物質。利用科學的方法提取蜂巢的有效成分,加進上等蜂蜜精制而成“蜂巢素”。蜂巢素對于治療肝炎、鼻炎、鼻竇炎、鼻敏感、慢性和過敏性鼻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有良好效果,可迅速緩解因各類鼻炎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頭暈、咽喉不適等癥狀。鼻咽炎是鼻腔、咽喉粘膜發(fā)生炎癥的疾患,發(fā)病主要原因是細菌感染和免疫功能低下所致。蜂巢素中的蜂膠等物質對細菌、真菌、病毒具有抑制和殺滅作用,蜂巢素中王漿、花粉復合營養(yǎng)成分,充分促進人體免疫功能提高,能使鼻咽炎患者癥狀緩解并消失。蜂巢素針對各種鼻炎是由內而外直達病灶,效果迅速,深受鼻炎患者的好評,是具有良好前景的天然食療佳品和藥物。
[1]余林生.蜜蜂產品安全與標準化生產[M].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2]余林生.中蜂咬舊脾習性的觀察 [J].蜜蜂雜志,1991,(2):56-57.
[3]閆亞美,吳珍紅,繆曉青.蜜蜂巢脾及其開發(fā)利用[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6,25(8):555-558.
[4]劉小敏.巢脾提取物及其毒性和抑菌試驗 [J].江西醫(yī)學院學報,1994,34(1):311.
[5]劉元帛.養(yǎng)蜂蜂巢的生藥鑒定[J].中藥材,1996,19(2):76-77.
[6]Angela R.Custodio,Márcia M.C.Ferreira,Giuseppina Negri,et al.Clustering of comb and propolis waxes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aliphatic constituents[J].Braz.Chem.Soc.,2003,14(3):354-357.
[7]徐穎,雷明吉,程誠.蜂膠與蜂膠黃酮[J].食品工業(yè),2005,26(3):18-20.
[8]魏振滿,李惠敏,張?zhí)K剛,等.復方巢脾制劑——復方扶正飲對小鼠脾淋巴細胞增殖反應的影響[J].中醫(yī)藥研究,1996,(5):64.
[9]朱俊彥,喻慶祿,鄧必麟,等.蜂巢藥效學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1999 ,3(10):168-169.
[10]王開發(fā).花粉藥用進展綜述[J].世界科學技術,2000,2(2):51-55.
[11]王鈺,金光明,鄭藝梅,等.蜂花粉對動物免疫器官發(fā)育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05,30(19):1532-1536.
[12]FangS,ShokoH,SakikoH,et al.In vivoantioxidative activity of propolis evaluated by the interaction with vitamins C and E and the level oflipid[J].J Agric Food Chem,2000,48:1462~1465.
[13]Banskota A H,Tezuka Y,Midorikawa K,et al.Two novel cytotoxicbenzofuran derivatives from Brazilian propolis[J].J Nat Prod.2000,63:1277-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