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廣東商學院華商學院 廣東 廣州 511300)
作為世界兩大法系之一的英美法系,以判例法為其法律淵源,即上級法院的判例對下級法院在審理類似案件時具有約束力。在日常司法實踐當中,無論是民事還是刑事案件發(fā)生之后都會需要司法機關辦案人員以及相關人員對案件事實予以明確,尋找合適的證人以及其它形式的證據以作為法庭審判階段時澄清事實真相或者駁倒對方論證的有力證據。通常情況下,在尋找證人或證據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推理模式主要是溯因推理和訴諸證人證言的推理。
溯因推理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哲學家Charles Saunders Peirce提出,他繼承亞里士多德關于回溯不同于演繹和歸納的思想,認為溯因推理是建立在對給定事實或發(fā)現(xiàn)的解釋的基礎之上,這種推理具有暫時性,是一種不精確的科學,容易被案件中的進一步證據推翻。Peirce把溯因描述為一個過程,“在其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某個很驚奇的情況,它可以被這樣一種假定來解釋,即它是某個一般規(guī)則的一個例子,因此我們接受這個假定”(1965,375)。加拿大非形式邏輯學家Walton認為Peirce給出的概念在某種程度上存在某種不確定性,即使Peirce對溯因推理的研究具有開創(chuàng)性和一定的深度[1]。Peirce通過兩個具體的例子來表明什么是溯因推理,其中一個是關于溯因推理在我們日常思維當中是如何起作用的(1965,375)。
我曾經去過土耳其某省的一個海港,當我正朝著我要拜訪的那棟房子走去的時候,我看見一個人騎在馬背上,四名騎士簇擁著他并為他撐著一把圓形大傘。在我的想象中,只有省長是能擁有如此大的榮耀的人物,所以我推斷他就是省長。這是一個假設。在這個事例當中,當發(fā)現(xiàn)四名騎士簇擁著一個騎在馬背上的人并為他撐著一把圓形大傘,我們很自然的會猜測:只有非常重要的人物比如省長才會有這么高的待遇,于是我們推斷,圓形大傘下的人是省長。這便是一種溯因推理。
同時Peirce給出了第二個例子來說明溯因推理如何運用于科學推理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化石,比如說,像魚類殘留物的化石。但這卻是在遠離海岸的內陸發(fā)現(xiàn)的。為了解釋這種現(xiàn)象,我們猜測在這之前的某段時間里大海曾經沖刷過這片陸地。這也是一種假設。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溯因推理是根據事物發(fā)展過程所造成的結果,推斷形成這些結果的一系列原因的思維過程。
溯因推理是一種假設了最佳解釋的推理。Walton認為,溯因推理又叫回溯推理,它通過觀察和分析現(xiàn)象來對事情進行解釋。通常情況下溯因推理被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它以一系列可以觀察到的事實為基礎,其次,搜索各種可以解釋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第三,從中找出一個最好的原因,以此為結論。
Walton在Legal Argumentation and evidence一書中給出了關于溯因推理的推理圖示,其中變量F代表案件中的一系列既定事實,變量E代表解釋。一個解釋是在對話中對一個特定問題的回答。溯因推理的推理圖示如下:
F是一個裁決或推定的事實。
E是對F的一個滿意的解釋。
沒有一個比E更好的解釋E’。
因此,E是似真的,可以作為一個假設[2]。
Walton認為溯因推論是可廢止的,因為結論僅僅是個假設。隨著更深層次的研究或探索我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一個更好的可供選擇的解釋,至此這個結論可能會被廢止。溯因推理將一種對事實的相信的力量轉為對結論的相信,但這種力量可以被一些適當的批判性問題所轉移。Walton給出以下批判性問題。
批判性問題1:相對于可供選擇的其他解釋,E作為對F的一個解釋在多大程度上是令人滿意的呢?
批判性問題2:E作為眾多解釋中的一種比其它解釋好多少呢?
批判性問題3:對話進展到哪一步?如果對話是一種調查,對事情的研究有多徹底?
批判性問題4:我們繼續(xù)這個對話是不是比現(xiàn)在就作出結論要好呢?
對這四個批判性問題的回答程度可以作為對溯因推理強度的評價標準。如果回答者對以上四個問題中的任何一個不能給與充分的回答,那么接受結論的力量就會減弱。相反,如果這四個問題可以得到充分的回答,那么接受這個結論的力量就會加強。
溯因推理作為一種推理方式在案件事實確認階段具有普遍和顯著的作用。盡管它是似真且其結論是可廢止的。但它在搜集證據或確認事實方面被普遍采用。
在確認案件事實、搜集證據階段,證人證言對于我們認清和查明事實的真相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證據。傳統(tǒng)上,證人包括專家證人和非專家證人兩種。前者是指基于所掌握的知識、經驗,對案件爭議實事做出判斷并提出意見的人;后者是指案件以外的第三人,包括當事人本人[3]。證人證言是由證人提供的。
Walton在其《非形式邏輯方法和法律論證》一文中給出了證人證言的推理模式。如下:
可知前提:證人W能夠知道A為真或者為假。
事實有效前提:證人W講的是真實的(因為W知道它)。
陳述前提:證人W陳述A是真的(假的)。
結論:因此A是真的(假的)[4]。
證人證言是在糾紛發(fā)生之后提供的,經過了證人的思維過程,不可避免的帶有一定的主觀性。
Walton給出了五個批判性問題作為對證人證言推理強度的評價標準。因為我們并沒有直接接觸證人自稱持有的證據,所以我們無法判斷證人所講是否屬實,因此我們需要檢驗證人證言的一致性,看看它是否與其他獨立的證人所知道的證據一致。這幾個批判性問題如下:
批判性問題1:證人所說的是內部一致的么?
批判性問題2:證人所說的與案件已知的事實是一致的嗎?
批判性問題3:證人所說的與其他證人所證實的是一致的嗎?
批判性問題4:證人的陳述存在某種偏見嗎?
批判性問題5:證人斷定的陳述A的可信度怎樣?
在證人證言的推理模式當中,如果對其中某些批判性問題不能給予充分回答,則可能降低證人證言的可信性,反之則可以加強證人證言的可信度,增加推理強度。
訴諸證人證言推理模式在確認案件事實和尋找證據階段是常見的,在法庭審判階段也很常見。
在英美法系司法實踐過程中,溯因推理、證人證言作為似真推理的兩種不同形式在案件的控訴或起訴階段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幫助追查案件原由,理清案件頭緒。法律推理中的似真推理,在似真前提下,可以得出似真的推論,但是隨著情形的不可控制或新情形的出現(xiàn),舊有的結論可能會被新出現(xiàn)的證據推翻。這顯示了其結果是可廢止的,并不具有永真的特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似真推理在缺少了演繹推理的精確性之后而喪失其理性。
[1]DouglasN.Walton.Abductive,Presumptive and Plausible arguments.Informal Logic Vol.21,No.2(2001):141-169.
[2]Douglas N.Walton.Legal Argumentaion And Evidence。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2:44.
[3]楊藝紅.證人證言及其質證規(guī)則[J].社科縱橫,2007,(3).
[4]梁慶寅.法律邏輯研究.DouglasN Walton文[M].唐凌云,譯.非形式邏輯方法和法律論證,200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