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興春
(西華師范大學中國周邊國家研究中心 四川 南充 637009)
南盟自1985年成立以來,不管是在合作形式和實質內容上都一直發(fā)展緩慢,有時甚至連每年一度的首腦會議也難以保證召開,這是因為南亞國家之間在政治上存在著復雜的難以調和的矛盾。這些矛盾阻礙了南亞地區(qū)意識的形成,也阻礙了本來水平就相當低的地區(qū)經濟合作。
南亞國家間的矛盾與沖突主要存在于印度與其周邊中小國家之間,而其它國家由于互不搭界,幾乎沒有什么大的矛盾。印度方面有根深蒂固的“大印度”思想,堅持“小國滅亡論”和弱鄰思想。印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一種自然的優(yōu)越感,根本瞧不起周邊小國,認為小國家自身無法生存,要么依附大國,要么滅亡,所以周邊小國應該由印度來保護,加入印度組成所謂“大印度聯邦”。
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印度就認為南亞是印度的南亞,對區(qū)外大國參與南亞事務持強烈的戒備心態(tài)。印度炮制了自己的“門羅主義”——英迪拉主義,對其鄰國,無論大小都表現出強硬的不妥協姿態(tài),制定出兩條原則:不允許任何外來勢力跨越喜馬拉雅山頂;把本地區(qū)內出現或發(fā)生影響的任何不承認印度主導地位的外來勢力視為對印度的威脅。這被闡述為“印度不會干涉這一地區(qū)任何國家的內部事務,除非被要求這么做,也不容忍外來大國有這種干涉行為;如果需要外部援助來應付內部危機,應首先從本地區(qū)區(qū)內尋求援助?!盵1]印度的這種地區(qū)政策讓其鄰國深感不安,反而不得不要處處提防印度,積極發(fā)展同區(qū)外國家的關系來平衡印度的影響,這使印度與其鄰國的關系常常處于緊張和不信任狀態(tài),又以印巴關系為甚。
(1)印巴矛盾。印巴以克什米爾領土爭端為核心的兩國矛盾是南亞最主要矛盾,也是造成南亞區(qū)域合作步履蹣跚的根源所在。1947年印巴分治,隨后就爆發(fā)了第一次印巴戰(zhàn)爭,開始了兩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對抗。1965年再次因為庫奇蘭恩領土歸屬問題引發(fā)大規(guī)模戰(zhàn)爭。隨后不久,印度全力支持東巴孟加拉民族獨立運動。1971年印度發(fā)動第三次印巴戰(zhàn)爭,巴失敗,孟加拉國獨立,印度成功地肢解了巴基斯坦,使巴國力受到極大削弱。在整個冷戰(zhàn)期間,印巴分別成為蘇聯和美國在南亞地區(qū)冷戰(zhàn)的代理人,美蘇矛盾常常引發(fā)印巴關系的起伏。南盟成立后,印巴間雖然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但零星武裝邊界沖突不斷,政治紛爭更是此起彼伏,特別是1998年,印巴先后進行核試驗,導致南亞局勢緊張和核軍備競賽,經過1999年2月印巴總理進行“巴士外交”,簽署了“拉合爾宣言”,兩國關系有所緩和,但好景不長,印巴再次在克什米爾爆發(fā)邊境沖突,持續(xù)時間達兩個月之久。后來印軍動用飛機、重炮等武器,巴方撤離武裝人員才宣告結束。2001年印度議會大廈遭恐怖襲擊,印方指責是巴武裝分子所為,一邊在印巴邊境地區(qū)陳兵百萬,逼近臨戰(zhàn)狀態(tài),后雙方深感核武器的威力,加之美國和中國的調停,才宣告收場。印巴之間每一次關系緊張都直接導致南亞區(qū)域合作的停滯和倒退。
(2)孟印爭端。孟加拉國的前身就是東巴基斯坦,在印度長期支持下謀求獨立,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zhàn)爭中,印度直接出兵東巴,進入達卡,打敗了巴軍隊,孟加拉國才獲得獨立。隨后印孟兩國簽訂《友好合作和平條約》,印度向孟提供了大量經濟和軍事援助,兩國關系進入了一段蜜月期。1975年孟發(fā)生政變,受到印度支持的總統謝赫·穆吉布·拉赫曼被害,印孟關系急轉直下。雖然后來兩國關系有所恢復,但由于在邊界、海上劃界、島嶼歸屬、飛地處理、跨國河流水資源分配、難民返國等諸多問題上存在矛盾,一直影響印孟關系的健康發(fā)展,并多次在邊界線上發(fā)生交火事件。經過兩國談判,達成不少協議,就有關問題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決,但這些問題仍然不時激化,影響兩國間的信任與合作。
(3)尼印矛盾。尼泊爾是一個地處內陸的喜馬拉雅山國,夾在中印兩個大國之間,尼外貿出海必須要借道印度。尼又是一個印度教國家,在宗教、文化、種族、經濟等方面與印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印度就將尼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對尼強調要與中國和印度建立同等友誼極為反感,經常干涉尼的內政,多次利用貿易和過境協定談判給尼制造困難,迫使尼方就范。在20世紀90年代尼印在貿易過境、邊界標定、移民等問題上的矛盾一度激化。加之印度反對把尼建成和平區(qū)的建議,印方對尼進行了封鎖,給尼國內的生產生活都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使尼對印度更不信任。后來印度政府調整了其地區(qū)外交政策,在“古吉拉爾主義”指導下,兩國簽訂了貿易和過境協議,尼印關系才逐步走向平穩(wěn)發(fā)展。
(4)印斯矛盾。印度和斯里蘭卡在獨立前同為英國殖民地,獨立后兩國就邊界、海域及海洋資源的劃分達成了協定。對滯留斯的泰米爾族印度人的問題上也于1964年達成原則共識,到1981年完全解決了這一問題。但20世紀80年代,斯國內民族矛盾激化,斯政府軍圍剿泰米爾反政府武裝,引起了印度南部泰米爾人的憤怒,印度中央政府也向斯里蘭卡發(fā)出了警告。1987年斯總統賈雅瓦德納與印總理拉吉夫.甘地簽訂協議,印度向斯派出近五萬名維持和平部隊,結果遭到了泰米爾武裝和斯人民的反對,印度軍隊非但沒有起到維持和平的作用,反而自己陷入了與泰米爾人的沖突中,沒有給斯人民帶來和平。1988年普雷馬達沙當選為斯新總統,他上臺后要求印度撤軍遭到印方拒絕,使原計劃1989年11月在斯首都科倫坡召開的南盟首腦會議延期。直到1990年印度軍隊撤出斯里蘭卡,兩國關系才恢復正常。
總的來看,由于印度錯誤的地區(qū)外交政策,造成南盟成員國特別是印巴間缺乏政治互信。成員國間的矛盾常常使《憲章》規(guī)定的每年一次的高峰會議也不能按時召開,南盟成立20年,卻只開了12屆高峰會議。就是在召開的12次高峰會議中,也大多是形式多于實質,每次發(fā)表的都是內容大同小異的宣言,申明各自或共同立場,具體的執(zhí)行往往大打折扣,因此南盟高峰會被揶揄為“國際官僚主義”,嚴重損害南盟的國際形象。
形成共同的地區(qū)意識是國際區(qū)域一體化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為爭奪領土資源的戰(zhàn)爭,近代歐洲人民遭受到深重的苦難,歐洲人經過反思總結,認為有必要通過實現歐洲一體化,以避免戰(zhàn)爭。歐洲意識促成了現代歐洲一體化的成功。在南亞地區(qū)人民也遭受了相似的苦難,領土爭端、宗教沖突、民族矛盾以及殖民統治的惡果使南亞國家之間和國家的內部沖突不斷,嚴重破壞南亞國家間關系,阻礙了南亞地區(qū)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南亞人民也在思考尋找解決辦法,但他們得出了和歐洲完全相反的結論,那就是南亞國家或不同民族、宗教間要想相安無事,就只有分裂分治。在這種思維主導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1971年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分治,并且在印度國內的錫克人、泰米爾人以及阿薩姆等地與印度的離心傾向也非常突出,多次引發(fā)大規(guī)模沖突。從地理角度來看,南亞國家除印度外互不接壤,加之地區(qū)交通通訊落后,普通民眾之間接觸較少,相互了解十分有限。因此要在南亞地區(qū)形成南亞地區(qū)意識或南亞意識的確是任重而道遠。
受國際區(qū)域一體化功能主義思想影響,南盟成立之初便定下了11個具體合作領域,希望通過一些具體合作來建立合作機制,增加人民相互了解和互信。同時功能領域的合作可能在成員國間建立起比較強的相互依賴,通過合作使功能領域的地位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得到提升,讓政府更加重視地區(qū)合作。但是由于南亞各國經濟落后,市場不發(fā)達,政府在國家經濟生活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特別是像印度那樣長期實行市場與計劃相結合的混合經濟制度,專業(yè)集團對政府的影響力不強。巴基斯坦長期軍人執(zhí)政,社會其它力量無力影響政府參與區(qū)域合作的意愿。其它南亞國家情況也大同小異,所以南亞地區(qū)功能集團合作的“外溢”都不足以左右政府決策,更不足以使民眾產生效忠轉移來形成地區(qū)意識。正像哈斯(E n e r s t H a a s)批判功能主義所指出,“政治權力和經濟福利是難以分割的,任何經濟福利活動的承諾,都產生于基于權力的考慮基礎之上政治決定范圍。特定的功能層次不能離開普遍的關注,總體的經濟決策必然先于功能主義者描述的任何具體功能部門的演進。政治與技術、政治家與專家之間的截然區(qū)分并不存在,因為事務性決策是建立在先前的政治決策基礎之上?!盵2]由此看來,靠功能領域合作來推動南亞區(qū)域合作的愿望難以實現,南亞區(qū)域合作必須要靠成員國政府的強力介入才可能獲得進步,然而在南盟十多年來的歷程中,成員國政府對南亞區(qū)域合作的阻礙作用要大于促進作用,至少印巴兩國政府是這樣。
眾所周知,由于經濟發(fā)展緩慢、人口增長過快,南亞地區(qū)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地區(qū)之一。從整體上講,南亞所有國家都屬于農業(yè)國,很多地方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qū)還處在自然經濟狀態(tài)。南盟國家之間進出口產品互補性很弱,他們大多是出口礦物質、農產品、一般加工物等初級新產品,進口工業(yè)制成品,并在國外市場上相互競爭,因此南亞國家間可貿易的產品品種不多、數量也不大。
缺乏良好的交通通訊設施是阻礙南盟內部貿易的另一個障礙。南亞國內和國家間的鐵路都存在著軌道寬度不統一,造成貨物與旅客的多次轉車,運輸成本高且事故頻繁;高速公路還處于起步階段,亟待進一步發(fā)展;機場和港口作業(yè)效率低下出口貨物長期裝不了船,嚴重影響出口交貨。國家間的通道不暢影響商品和人員往來,特別是印巴間由于政治上的不信任,彼此的商品貿易常常要經新加坡或阿聯酋的迪拜等地轉口。
南亞國家國民收入特低,民間購買力不足也制約著區(qū)內貿易的發(fā)展。以1998年為例,當年印度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440美元、巴基斯坦為470美元、孟加拉國為350美元、尼泊爾只有210美元[3],在世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排名都在100名以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些國家內部經濟發(fā)展極不平衡,大多數的人群收入遠遠低于這個平均數。低水平的收入代表了低水平的購買力,直接導致人們無力購買外國商品,這自然制約了南亞國家間的貿易。
[1]P.Venkateshwar Rao, Ethnic Conflict in Sri Lanka: India's Role andPerception, Asian Survey,Vol.28,No.4,April 1998.
[2]Enerst Haas, Beyond the Nation-state :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p.23.
[3]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2000人類發(fā)展報告》,202頁,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