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晶 譚曉靜
(1.廣東工業(yè)大學(xué)華立學(xué)院 廣東 廣州 511325;2.贛州三中 江西 贛州 341000)
從馮詢存世之作《子良詩存》看其生平
艾 晶1譚曉靜2
(1.廣東工業(yè)大學(xué)華立學(xué)院 廣東 廣州 511325;2.贛州三中 江西 贛州 341000)
馮詢(1796-1871),字子良,廣東捕屬(今廣東廣州)人,有《子良詩存》二十二卷存世,至今未有對其仕履及詩作進行系統(tǒng)研究。本文從詩歌本身入手,從中輯佚、整理出線索闡述其生平,考證其生卒年及籍貫。
馮詢 子良詩存 生平
馮詢(1796~1871),字子良,廣東捕屬人。其生卒年及籍貫說法不一。嘉慶二十四年(1819)舉人,中舉后,在地方上當(dāng)過小吏。馮詢《己亥秋闈分?!吩娮宰ⅰ巴?,奔走四方,幾二十年矣”。通籍,指初作官。嘉慶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進士,歸班銓選。道光十八年(1838),待他四十三歲時,才召赴京師,授江西永豐知縣。其《戊戌三月出都將之任永豐賦懷四律》有“功名只辦一升飯,滋味初嘗七品茶”句。馮詢漸近中晚年,才當(dāng)上七品芝麻官,可見其仕途坎坷。馮詢在《示詒盛》自述其生平:
二十五登第,四十五服官。中間二十年,備受饑與寒。初亦學(xué)任俠,揮金以為歡。奔走百不遂,始識世事難。即今守薄祿,清貧非所嘆。誓將歸教子,忍饑長閉關(guān)。又困于宿逋,望鄉(xiāng)不能還。惟有呼負負,老夫復(fù)何言。
關(guān)于馮詢生平,與馮詢有文字之交的賴學(xué)海曾在《雪廬詩話》載:
偶與先生論及平生快事,先生言:少年娶婦,日方加冠,而飛騎報入泮,一衿不足道,而少年以為喜。又適與新婚會,此平生第一快事也。娶婦后,就館潘氏。潘氏兄弟皆有聲庠序,而好逸游。每書院課,先生輒三卷并完方擲筆,而畫舫笙歌已沸,代迎桃葉矣。膏火之奉足供纏頭費,以作文為樂事,不以為勞。冶游蓋自此始。及成進士,歸知縣班,回籍候次,遂縱意狎游。與吾鄉(xiāng)邱仲魚司馬夢旟、南海招銘山大令子庸輩六七人劇縱于珠江花埭間,唱月呼風(fēng),競為豪舉。大恣揮霍,不數(shù)年,家資罄盡,落拓不得志。而需次尚遠,乃從羅浮山黃恕齋道人受箓。平生坎壈,莫此為甚?!榷e居,不樂奉母。游幕山東,得交海內(nèi)名士,日游大明湖,飲酒賦詩。……既而服官江西,一意立廉名。簿書之暇,惟詩相對。言念當(dāng)年樂事,不可復(fù)得云。[1]
賴學(xué)海,字匯川,號虛舟,順德詩人。《雪廬詩話》中的這段記載,可知馮詢?nèi)脬c娶婦同日。入泮,科舉時學(xué)童入學(xué)為生員?!稛a光侄孫呈新婚詩率和四首》詩自注“予入學(xué)與娶婦同日”可證。馮詢少時好冶游,以致家資罄盡,落拓不得志。及服官江西,方始有所收斂,為官清廉。政余,以賦詩為樂。
馮詢宦游江右近三十年,任江西吉安府永豐縣知縣,后調(diào)署浮梁縣,題升南昌府吳城同知,兼署九江府知府,調(diào)署饒州府,委辦贛防軍務(wù)。晚年奏保擢升知府,馮詢以年老請致仕歸,在吉郡書院主講席。
馮詢?yōu)槿藙?wù)實,不奢不侈,不貪不鄙?!短撀晣@》:“談瓊漿不如飲水酒,夢貂裘不如衣露肘?!R淵羨魚不如歸理敝笱,入市看寶不如家享敝帚。”《自題畫像示子若孫一笑》寫道:“……不奢不侈,不貪不鄙。平日為人,如此而已。毀譽人施,得失自知。作千秋想,惟一卷詩。年高可喜,位高可止。始終把穩(wěn),治譜在是?!?/p>
馮詢勤政愛民,不失為一好官。他了解百姓疾苦,寫過不少同情勞苦大眾的詩歌。如《車夫謠》道:
嗟哉車夫真可傷,筋力苦短路苦長。路長力短亦不惜,舍此無從覓衣食。雪霜沒路行旅艱,一車雖置身復(fù)閑。賣轡質(zhì)轅依店主,得錢準(zhǔn)折剩幾許。
又如《村鑼嘆官到催租,則村人鳴鑼以警眾》道:
東村打鑼西村驚,破鑼皇皇作饑聲。饑無宿糧官催征,嬌兒夜啼爺早興。爺謂怕鑼避鑼去,打鑼人在爺何處。安得碎鑼鑼可嫌,碎以為鋤為鉤鐮。地?zé)o鑼聲是樂土,春社醵錢奏簫鼓。
馮詢是一位有涵養(yǎng)又久歷滄桑的詩人。一日廣州盛傳馮詢在江西已死,馮詢作《粵中有傳予已死者招鶴舟馳書問訊舟中翻閱感而賦此》:
一痛開緘百感增,為聞蜚語哭良朋。尚留子在吾何死?卻畏人言鬼可憎。故里忽歸疑白鶴,舊游誰吊讓青蠅。東坡海外傳雖誤,磨蝎纏多恐不勝。艱難閱盡豁煩襟,華屋山邱醉朗吟。已死更無生老病,是人都有去來今。戈揮落日何曾止,酒勸長星亦易沉。非是牢騷權(quán)作達,放懷聊慰故交心。
此詩可以看出詩人心胸極為豁達,又富哲理,“已死更無生老病,是人都有去來今?!标P(guān)于其詩作及詩名具體情況將在下節(jié)詳細論述。
筆者翻閱相關(guān)史料,對馮詢生卒年記載不一?!稄V州市志》[4]、《中國文學(xué)通典·詩歌通典》[2]載馮詢生于1792年,歿于1867年。錢仲聯(lián)《中國文學(xué)大辭典(修訂本)》載馮詢生卒年為1797年至1867年后。其他史料則稱其生卒年不詳?!斗h續(xù)志》[3]載“卒年七十有六”。
據(jù)賴學(xué)?!犊揆T太守子良先生并序》載“辛未五月二十三日,余由粵至豫章寓公之覺園,周旋數(shù)晨夕,健談如昔。二十五日,公過同鄉(xiāng)麥味榴司馬小酌,畢謂有絲竹聲,眾側(cè)耳皆無所聞也。夜半返,與家人語,徧及親戚,自謂平生無他恨,惟續(xù)選詩錄未付刻,覺園未盡辟為歉耳!詰朝起,云腹痛。余入問疾,遽作永訣語。未刻,蹶起盤坐而逝。余與別七年,至是,僅得三日晤,悲乎”。[5]辛未年是同治十年(1871),則知馮詢歿于該年的五月二十六日。
據(jù)馮詢《己巳元旦》載“予今年七十四歲矣”。己巳年是同治八年(1869),馮詢七十四歲,可知馮詢生于1796年?!镀呤綉虺晖趿鴺虼罅罨輭壑鳌份d“予五月十五日生”,則知馮詢生于1796年五月十五。享年七十有六??梢姟斗h志》記載馮詢卒年屬實。
有關(guān)馮詢籍貫,說法各異。《廣州市志》4載“馮詢世居廣州”;楊鐮等主編《中國文學(xué)通典·詩歌通典》、錢仲聯(lián)《中國文學(xué)大辭典(修訂本)》載“馮詢,廣東番禺人”;《永豐縣志》、《吉安府志》、《饒州府志》等《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西府縣志輯》、徐世昌《晚晴簃詩匯》、張維屏《藝談錄》、《番禺縣志》[6]載“馮詢,番禺人”;馮詢《子良詩存》中馮詢既稱自己為番禺人,又多處稱自己為南海人,如《湛藹洲屬題琴石山隱圖照》載“與君南海同一州,識君乃在東海頭”,《蒙陰縣》載“我生南海無知己”,《飲馬行》載“為我家書寄一紙,我家南海海氛起”?!恶T氏清芬集[8]·德清俞樾序》又載“南海馮氏為嶺表巨族?!薄斗h續(xù)志》[3]載“馮詢,捕屬人”。
據(jù)清朝宣統(tǒng)二年(1910)重修的《南??h志》節(jié)錄:“今之省會(廣州)古時稱南交。城西屬南海,城東屬番禺,南海以水得名,番禺以山得名?!鼻宄y(tǒng)時期南??h屬區(qū)域的劃分之一為捕屬,居省城(廣州)西部,縣署設(shè)在城內(nèi)(惠福東路)。捕屬內(nèi)設(shè)西一、西二、西三、西四、西五、西六共六個巡司。捕屬在辛亥革命后即取消。居民的籍貫,住在廣州西部的仍填寫南海縣,住東部的填番禺縣?!盵8]關(guān)于南海捕屬的由來,有人認為捕屬系指寄籍本地的外處人,而籍貫屬南海的叫司屬。外省外地人來廣東當(dāng)官或小吏的人,在廣州居住時間長了,甚至連祖墳都在廣州,子孫也不返回原籍就向南??h衙入稟申請入籍,報明家世狀況、子孫人名,經(jīng)調(diào)查批準(zhǔn)后,就成為合法的南海捕屬。捕屬的名稱,系因南海縣有一捕屬轄區(qū),由六個巡司管轄。南海縣設(shè)有巡司,捕廳,人在本地居住的叫司屬,落籍到廣州的叫捕屬。[9]就捕屬問題,也有人提出不同見解。譚標(biāo)在《略談清末民初南??h的轄區(qū)及捕屬問題》[10]一文中指出,廣州在清朝時是廣東省的廣州府。于民國十年(1921)始成立市政廳,1925年正式設(shè)市。同時設(shè)署市公安局。是年南??h署開始遷移到佛山鎮(zhèn)。在廣州設(shè)市前,其行政、治安等任務(wù),東部由番禺縣管,西部歸南??h管。治安方面,南??h設(shè)有捕廳,所派官職稱為典史,負責(zé)廣州西部轄區(qū)的戶籍、治安、輯捕等任務(wù),屬下分設(shè)六個巡司及一個旗滿警務(wù)公所。其范圍統(tǒng)稱捕屬(即捕廳所轄屬的意思)。其職能相當(dāng)于縣內(nèi)各司而又比司特別。廣州東部番禺縣轄境也稱為捕屬(見清咸豐六年版番禺縣捕屬圖)。譚標(biāo)認為,“捕屬”實際是地區(qū)劃分的名稱(見宣統(tǒng)二年續(xù)修的縣志“捕屬圖”)?!安秾傧抵讣募镜氐耐馓幦恕保@是誤解。也并未有司屬這一名稱。他認為,事實上凡是本地人或外處人來南??h定居而又已申請批準(zhǔn)入籍的,其籍貫統(tǒng)稱“廣東省南??h”人。譚標(biāo)在文中列舉了幾位居住在捕屬的人,其中列舉到“馮焌光,咸豐三年舉人,擅長地理、數(shù)學(xué),曾被李鴻章委辦江南制造局事,因而賞花翎知府,后又以制成輪船有功,升道員,補授蘇松太道,加二品頂戴”。此人恰為馮詢侄孫。
據(jù)此,筆者認為馮詢是捕屬(今廣東廣州)人,不能確指其為番禺人或南海人。以上諸種說法的產(chǎn)生,與清朝轄區(qū)劃分有關(guān),無論是廣州、番禺、南海,抑或捕屬,可以肯定皆今廣東廣州。
[1](清)賴學(xué)海.雪廬詩話.清光緒壬辰八月刻本.
[2]楊鐮等.中國文學(xué)通典·詩歌通典.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8年.
[3]番禺縣續(xù)志卷19人物志,民國辛未(點注本).2000(6):357-358.
[4]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州市志卷19人物志.廣州:廣州出版社,1998:169-170.
[5]賴學(xué)海.哭馮太守子良先生.虛舟詩草卷3.清光緒乙未仲冬刻本第4頁.
[6](清)李福泰修,(清)史澄等.番禺縣志卷27藝文三.清同治十年.
[7]馮仕正.馮氏清芬集.清光緒乙亥刻本.
[8]譚標(biāo).南海縣的歷史概況.南海文史資料第1輯第1頁.
[9]梁松生.南海捕屬的由來.南海文史資料第15輯第64頁.
[10]譚標(biāo).略談清末民初南??h的轄區(qū)及捕屬問題.南海文史資料第18輯第97-1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