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萬
(泉州市鯉城區(qū)檔案局 福建 泉州 362000)
《檔案法》規(guī)定,各級國家檔案館保存的檔案,一般自形成之日起滿三十年向社會開放。為此國家檔案局先后制定了《各級國家檔案館開放檔案辦法》和《各級國家檔案館館藏檔案解密和劃分控制使用范圍的暫行規(guī)定》等文件。筆者也參與對館藏滿三十年檔案的解密和劃控工作,由于大家對問題的分析角度不同,在“劃控”問題上寬嚴標準掌握不一,經(jīng)常就一些具體文件是否開放展開討論。本文擬從檔案信息隱私的內(nèi)涵和特點入手,闡述如何處理檔案開放與保護隱私之間的關系,以更好在檔案開放中保護公民的隱私權。
隱私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社會群體利益無關的,當事人不愿讓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信息,不愿他人干涉、不愿被他人侵入的個人領域。隱私包括私人活動、個人信息和個人領域等不與公共利益、社會群體利益相關的活動等。私人活動是一切個人的活動,如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夫妻的兩性生活、婚外戀和婚外性生活等;個人信息也稱個人情報、個人資訊,包括個人所有的情況,如身高、體重、病歷、身體缺陷、健康狀況、生活經(jīng)歷、財產(chǎn)、收入狀況、社會關系、家庭情況、姓名、肖像、住居、家庭電話號碼、住址、政治傾向、宗教信仰、儲蓄、檔案材料、計算機儲存的個人資料、被罪犯侵犯記錄等;個人領域也稱作私人空間,是指個人身體的陰私部位和個人居所、日記本、個人通訊器材等。雖然我國的法律未將隱私權明確作為一種獨立的法律權利從立法上予以確認,但有關公民隱私的保護在相關法律法規(guī)當中卻有明確的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四十條規(guī)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了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痹谧罡呷嗣穹ㄔ骸蛾P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再次指出:“對未經(jīng)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人受到損害的,應當按照侵犯他人名譽權處理”。公民隱私受法律保護,體現(xiàn)了公民充分享有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的權利,這是減少社會碰撞,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隱私權是公民的人格權,它一般包括這樣幾種內(nèi)容:一是隱私隱瞞權,為維護自身人格利益的需要,公民對自己的隱私有權隱瞞,使其不為人所知;二是隱私利用權,公民對自己的隱私,不但享有消極隱瞞不用的權利,還同時享有利用的權利;三是隱私支配權,支配自己的隱私,準許或者不準許他人知悉或者利用自己的隱私;四是隱私維護權,當自己的隱私被泄漏或者被侵害的時候,有權尋求司法保護。當一個人對自己的隱私不愿意讓人知道時,他人惡意進行探聽,是侵害隱私權的行為;而一個人自愿將自己的隱私告知某人,則是正當?shù)匦惺闺[私權。當然,在行使隱私權不能違背公共利益,還應適當考慮滿足公眾知情權。
當前縣、區(qū)級國家綜合檔案館館藏中的檔案,大部分是建國以后的文書檔案,且立檔單位絕大部分為黨政機關、行政、企事業(yè)單位,檔案內(nèi)容涉及黨務活動和國家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對個人獎勵、處罰、任免、錄用、調(diào)配、行政審批等文件材料,這其中也包含了屬于個人信息的隱私材料,如;個人建房用地審批表中涉及個人財產(chǎn),人大代表花名冊中涉及個人簡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登記表中涉及家庭情況和社會關系,公民結婚登記檔案中涉及個人婚史和健康狀況,還有館藏中的非訴訟案件檔案和死亡干部職工檔案中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就更多了,對涉及公民隱私的檔案,在實施檔案開放中,如何把握控制使用范圍的“度”?我們不妨先對館藏中涉及個人隱私或個人信息檔案的特點做一些分析:
1、個人信息一般不單獨存在,而是包含在公務文書之中,如,一個單位的干部職工花名冊中一般都記錄了該單位所有在冊人員的基本情況,如工作簡歷、工資和政治面貌等個人信息;單位對個人的處分決定中,一般都列舉了被處分對象所犯錯誤事實以及認錯態(tài)度等。
2、個人信息一般與國家行政管理或行政審批有直接關系,如,個人建房用地審批表,其中記錄的某個人擁有某地塊使用權,是個人權益,屬于個人信息,但該權益是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的,表格中的審批意見欄中,如果沒有政府審批的信息,個人是不能得到該權益的;還有招工登記表、公民結婚登記表等,表內(nèi)記錄了不少個人信息,但這些信息是政府有關部門進行行政審批的依據(jù),往往與行政審批意見聯(lián)在一起,不可分開。
3、有的個人信息在材料形成之初就已在一定范圍公開,如,黨代會、人代會代表和職工代表大會代表等公眾人物的簡歷在選舉前、后一般都會在一定范圍或社會公布;還有干部提拔、職稱評聘、評選先進和行政處罰等,當事人的某些個人信息一般要向社會公示。
4、館藏中純屬個人信息的個人檔案、名人全宗等,也有某些材料已經(jīng)公開,如個人作品、悼詞等。從對館藏中個人隱私材料的特點分析中可以看出,不少個人信息是與公務文書密不可分,這種檔案一旦開放,個人信息也跟著開放,一旦控制,公務活動記錄也隨著控制;檔案要開放,是法律規(guī)定的,應當開放的檔案,不向社會開放是違法的,隱私受保護,負有隱私保護責任的單位,泄露個人隱私,同樣也要承擔法律責任。
從檔案利用的角度來看,檔案開放是向全社會開放的,這其中也包括當事人本人及其親屬,檔案控制也是對社會利用檔案的控制,當事人本人及其親屬也在控制之列;且館藏開放檔案和控制檔案在利用手續(xù)上是有很大差別的。近幾年,公民到檔案館利用本人及其親屬的婚姻檔案、招工檔案、上山下鄉(xiāng)檔案、土地審批檔案的約占檔案館提供利用的70%以上,可見,涉及公民隱私檔案的利用者絕大部分是公民本人。在實施檔案開放、劃分控制利用范圍時,應統(tǒng)籌考慮社會公眾利益、保護個人隱私和方便提供利用等要素,筆者認為應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1、社會公共利益和隱私權的關系。在現(xiàn)實中,為了社會公共利益需要,應當準許將某些涉及個人信息的檔案開放。報載:歐洲某國公共汽車無人售票,乘客自覺買票,一青年有過二次沒有買票的行為,結果該青年四處求職都無果而返,原因是用人單位,通過網(wǎng)絡查詢,得知該人有兩次不誠實的不良記錄,所以不用??梢娫趪?,個人的不良記錄與社會公眾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其隱私權就不再隱蔽,而是可以在網(wǎng)絡上披露的;在我國,目前同樣可以在網(wǎng)絡上查詢高校畢業(yè)生的相關證件。
2、公眾知情權與隱私權的關系。向社會開放檔案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正是為了滿足公眾的合理興趣和知情權,《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08年5月1日實施以來,各地的國家綜合檔案館積極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最大限度地開放檔案,彌補現(xiàn)行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中對過去信息量的不足,這對公民參與政務,并對國家行政事務進行監(jiān)督,具有積極意義的。筆者認為,凡是政府行政審批事項的檔案,盡管其中也包含某些個人信息,一般也應向社會開放。如:公民建房用地審批表,應當開放,理由是,該文件記載了政府把某一地塊的使用權批準給誰使用了,在我國,土地所有權歸國家,即全民所有,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當然有權知道屬于主人所有的財產(chǎn)目前誰在使用,有權監(jiān)督使用者是否違規(guī)使用。館藏中類似這樣的檔案還有:由政府簽發(fā)的林權證、自留山證、建國初期的土地證等,這些證件是個人執(zhí)業(yè)憑證,也是調(diào)解糾紛依據(jù),把權屬范圍向社會公開,對公民與四鄰和睦相處,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當前經(jīng)濟體制改革中,原全民和集體所有制的工商企業(yè)相繼改制,企業(yè)職工需要利用當年的招工檔案、上山下鄉(xiāng)檔案來證實自己的工齡以維護切身利益,這部分檔案如果控制使用,下崗職工因為暫時沒有工作單位,沒有單位介紹信,查閱檔案就沒有那么方便,公民“了解自己的事務”的知情權就會受到一定限度的限制,筆者認為這部分檔案不宜列入控制使用范圍。公民婚姻檔案是否開放,在“劃控”時爭論最多,筆者認為公民結婚登記,實質(zhì)上也是政府行政審批的一種,公民一旦領取結婚證,其合法權益就受法律保護,第三者若插足其中,輕者受道義上的譴責,重則涉嫌破壞婚姻家庭罪,破壞軍婚罪,婚姻檔案維護的不僅僅是夫妻雙方的權益,從某種意義上講對他人也是一種救助。對此筆者持開放的觀點。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筆者認為政府行政審批可以向社會開放,僅指審批結果可以開放,對審批過程中由個人提供或通過調(diào)查取得的證明性材料,屬個人隱私的,不宜開放。如:與招工有關的個人體檢材料、家庭及社會關系政審材料和婚姻檔案中的婚檢材料等就應控制使用。
3、對原已公開的個人材料是否開放不宜絕對化。隱私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隱秘性,如果不具有這一特征就不是隱私。公民的私人情況或信息資料已經(jīng)公開,則不能視作處于隱秘狀態(tài),不再屬于隱私范圍。上面所列舉的黨代、人代代表簡歷、領導干部任前公示材料等,已經(jīng)向社會公開過,無須控制使用。但某些在一定歷史時期公開的個人材料,現(xiàn)在若繼續(xù)公開,可能會對個人產(chǎn)生不利影響的檔案材料,就應慎重考慮是否開放,特別是一些先進典型材料,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它代表了一定的歷史潮流,是先進典型的,但經(jīng)歷史檢驗,證明它是錯誤的,這樣的材料現(xiàn)在不宜繼續(xù)公開。如:某人在大躍進年代所作的“畝產(chǎn)水稻超一噸”經(jīng)驗介紹,某人在“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會上的典型發(fā)言等,盡管當時已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宣傳,但事過境遷,過來人都知道那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這種檔案就應該控制。筆者認為,建國以來我國歷次政治運動中形成的不論是先進材料,還是個人檢查的檔案材料,現(xiàn)在都不宜開放。
4、館藏非國家所有的檔案中涉及個人隱私材料是否開放應由權利人決定。權利人對屬于自己的隱私可以行使支配權和利用權,權利人同意開放且開放的內(nèi)容又不與法律和社會公德相抵觸,檔案館可以將其開放,反之,權利人不同意開放的檔案,即使隱私已失去隱秘性,也應控制使用。
總之,檔案部門在開放檔案的過程中,既要維護個人的知情權,又要保護個人的隱私權,在檔案的解密劃控中做到既合法又合情,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檔案部門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