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麗 魏日萍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遺傳—環(huán)境—代謝應激相關因素所致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導致的臨床病理綜合癥。發(fā)病機制復雜,迄今尚未完全闡明,并缺乏有效的治療。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臨床B超、CT的廣泛應用,脂肪肝的檢出率日益增多。近來,發(fā)現(xiàn)熊去氧膽酸(UDCA)具有較強的保肝作用而被廣泛用于肝病治療,作者應用優(yōu)思弗(進口熊去氧膽酸)聯(lián)合水飛薊賓(水林佳)治療脂肪肝32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本院門診經(jīng)B超證實為脂肪肝并查血生化提示血脂升高及肝功能異?;颊?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2例,其中男26例,女6例,年齡22~56歲,平均36.2歲;對照組28例,其中男24例,女4例,年齡21~58歲,平均37.9歲。兩組間性別、年齡、肝功能、血脂、肝臟B超或CT及病情比較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具有可比性(P>0.05)。入選標準:脂肪肝未服用調脂藥物或曾服用調脂藥物已停服4周,禁食12h后抽靜脈血,膽固醇(TC)≥5.2mm/L、甘油三脂(TG)≥1.70mm/L,谷丙轉氨酶(ALT)≥40u/L和(或)谷草轉氨酶(AST)≥40u/L≥。已除外肝腎疾患、內分泌疾患、藥物所致的高脂血癥,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藥物等引起的轉氨酶升高者。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熊去氧膽酸膠囊250mg 2次/日,水飛薊賓70mg3次/日、口服,治療3個月;對照組單用水飛薊賓70mg3次/日口服,治療3個月。兩組治療期間均進行飲食控制及運動治療。
1.3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均檢測ALT、AST、γ—GT、TG、TC以及BUN、Cr、肝臟B超。
1.4 療效評定 生化指標判斷標準:按衛(wèi)生部1988年頒布的《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規(guī)定》判斷療效。顯效:TC<5.2mmol/L,TG<1.7mmol/L,ALT<40u/L,AST<40u/L;有效:TC下降>10%,TG下降>20%,ALT<40u/L,AST<40u/L;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者。肝臟B超判定標準:按2006年2月頒布的《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顯效:輕中度脂肪肝轉為正常,重度脂肪肝轉為輕度或正常;有效:中度脂肪肝轉為輕度,重度轉為中度;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或加重。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x±s)表示,治療前后數(shù)據(jù)用配對t檢驗,療效分析用x2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兩組血脂比較 見表1。治療組治療前后TC、TG變化P<0.01,對照組治療前后TC、TG變化P<0.05。
2.2 治療前后兩組肝功能比較 見表2。治療組治療后ALT、AST顯著降低(P<0.01);對照組治療后ALT、AST明顯降低(P<0.05)。
2.3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3個月后復查B超,B超提示治療組脂肪肝程度明顯減輕,好于對照組。對照組有效20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1.4%。治療組顯效4例,有效1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6%,兩組總有效率經(jīng)x2檢驗P<0.01。
2.4 用藥前后血BUN、Cr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5 不良反應 除治療組2例有輕微腹瀉外,其余無不良反應,腹瀉未治療。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x±s,mmol/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酶變化(x±s,u/L)
NAFLD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代謝性肝病,其肝臟組織學改變與酒精性肝病類似,是一種病變主體在肝小葉以大泡性或大泡性性為主的肝細胞脂肪變性為病理特征的臨床綜合征。即甘油三酯為主的脂質在肝細胞內大量沉積[1]。其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二次打擊學說是疾病進展的關鍵。胰島素抵抗和遺傳易感性與其發(fā)病關系密切。胰島素抵抗、游離脂肪酸增加所致的糖脂代謝紊亂為第一次打擊。氧應激、脂質過氧化為第二次打擊[2]。單純性脂肪肝一般預后良好,但部分脂肪肝可演變?yōu)橹拘愿窝?,肝纖維化,甚至導致肝硬化及相關并發(fā)癥。而脂肪肝的有效防治則可阻止慢性肝病進展并改善患者的預后。臨床上常用降脂藥物來治療脂肪肝,但由于大多降脂藥物本身具有一定的肝損害作用,且停藥可反彈,并不能有效改善肝內脂質沉積,因此限制了其在脂肪肝治療中的應用[3]。水飛薊素是從薊類植物提取的一組黃堿素類物質的總稱,動物實驗研究證明,水飛薊素及其重要同分異構體—水飛薊賓的作用機制主要有:穩(wěn)定肝細胞膜、抗自由基和脂質過氧化、刺激蛋白質合成以及促使損傷后肝細胞再生[4]。熊去氧膽酸最早是從中國黑熊膽汁中分離出來的,生理條件下人體內含量甚微,小于總膽汁的4%,是鵝脫氧膽酸通過腸道細菌作用而形成的7-β位羥基異構體,熊去氧膽酸比其他二羥基膽鹽更具親水性。它有類似膽固醇樹脂消膽胺的作用,可降低血脂,降低膽汁酸的毒性,提高細胞膜的穩(wěn)定性,保護線粒體,抑制細胞凋亡,抑制單核細胞產生細胞因子,從而減輕肝細胞脂肪浸潤,保護肝細胞,促進膽固醇轉化和排泄[5]。我們曾單用水飛薊賓治療脂肪肝效果不理想,將水飛薊賓和優(yōu)思弗聯(lián)用后,明顯改善肝功能及血脂,B超上發(fā)現(xiàn)脂肪肝程度明顯減輕,且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應用。
[1]王宗偉.脂肪肝研究進展[J].臨床肝膽病雜志,1998,14(1):8-11.
[2]Day CP,James OFW.steatohepatitis:a tale of two this[J].Castroenterology,1998,114:842.
[3]彭昱東,葉林,彭麗萍.調脂藥物應用于高脂血癥并脂肪肝治療的臨床觀察[J].臨床內科雜志,2003,20(2):9-100.
[4]范建高,曾民德.脂肪肝[M].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0:228.
[5]劉娓娓,沈錫中.熊去氧膽酸臨床應用進展[J].世界臨床藥物,2003,24(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