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財忠,徐格林,劉新峰
偏癱患者下肢肌力與站立平衡、轉移能力、行走狀況和上下樓梯能力密切相關[1-2],改善或恢復腦卒中患者的下肢肌力是腦卒中早期治療的主要任務之一,而出院后患者能否行走是實現(xiàn)生活自理的先決條件,并進一步影響到患者今后的生活質量。本文旨在分析影響腦卒中患者下肢肌力恢復的各相關因素。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在我院神經(jīng)內科住院的急性腦卒中患者。入選標準:①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并均經(jīng)頭顱CT和/或MRI檢查確診為腦梗死或腦出血;②初次發(fā)病,為頸內動脈系統(tǒng)一側大腦半球病變;③存在明顯偏癱。排除標準:①短暫性腦缺血、可逆性腦卒中、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顱內腫瘤、顱腦外傷;②能獨立行走者;③下肢關節(jié)置換術后、骨折、嚴重關節(jié)炎等。
共入選腦卒中偏癱患者100例,一般資料見表1。
1.2 研究方法 使用“國際疾病分類統(tǒng)一編碼”病例管理系統(tǒng),分別輸入“腦出血”和“腦梗塞”關鍵詞,檢索獲得符合條件的100例腦卒中病例納入本研究。詳細收集他們的基本信息和病情情況,包括:年齡、性別、神志、病變性質、病變部位、既往病史、并發(fā)癥、發(fā)病至入院時間、住院天數(shù)、下肢癱瘓、有無康復治療等?;颊呷搿⒊鲈簳r的下肢肌力采用手法肌力檢查(MM T)評定。
以出院時下肢肌力提高級別為因變量(Y),以患者入院時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神志、病變性質、病變部位、既往病史、并發(fā)癥、發(fā)病至入院時間、住院天數(shù)、下肢癱瘓、康復治療等11種因素為自變量,采用SPSS 11.5軟件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各變量定義與賦值見表2。進入水平 P≤0.10,拒絕水平 P≥0.15,判定水平α=0.05。
表1 入院時患者的一般資料(n=100)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α=0.05),入院時患者的年齡、發(fā)病至入院時間、并發(fā)癥、性別、住院天數(shù)、神志、病變性質、病變部位、既往史均未進入回歸方程,肢體癱瘓、康復治療進入回歸方程。見表3。
表2 主要研究因素的定義及賦值方法
表3 各因素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行走能力低下是腦卒中患者的主要問題。下肢肌肉無力、平衡障礙、伸肌痙攣和伸肌共同模式等常被認為是導致腦卒中患者行走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3-4]。Kim等報道,偏癱患者下肢肌力與行走速度密切相關[5]。謝遠見等報道腦卒中患者的患側下肢肌力在行走速度和獨立行走恢復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影響行走功能一個重要的因素[6]。甕長水等報道,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肌力與獨立行走和最大行走速度密切相關,認為下肢肌力是影響行走速度的一個重要因素[7]。在關于腦卒中偏癱患者行走速度影響因素的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下肢力量及下肢運動功能是行走速度最重要的決定因素[8]。腦卒中患者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行走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恢復[9]。
目前有關年齡對腦卒中預后的影響還沒有一致的結論[10-11]。一般認為年齡越大,運動功能得分越低。研究顯示,年齡大于75歲的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遠不如年輕患者[12]。年齡相關因素可以影響腦卒中患者的結局可能是由于伴發(fā)疾病和體質虛弱所致,另外也有可能與老年人的焦慮、抑郁和主動活動的積極性不如年輕人,生活依賴性較大有關[13]。
腦卒中后并發(fā)癥是腦卒中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4-15],但對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研究較少。本研究中,常見的腦卒中并發(fā)癥如神經(jīng)原性膀胱、尿路感染、關節(jié)攣縮、肺部感染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在α=0.10水平與肌力恢復呈負相關,但未達到α=0.05水平。神經(jīng)源性膀胱、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增加了患者臥床時間,提高了骨質疏松、肌肉萎縮、關節(jié)攣縮畸形等繼發(fā)障礙的發(fā)生率,減緩了患者的功能恢復。
住院時間的長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病情的輕重[16]。本研究中進行了康復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未進行康復者(數(shù)據(jù)未顯示),但住院時間未進入回歸方程,表明住院時間可能與癱瘓程度相關,不是獨立的影響因素。
早期康復介入是影響腦卒中預后的重要因素,對下肢功能恢復有顯著影響。不論是缺血性腦卒中還是出血性腦卒中,在病灶中心區(qū)的周圍存在可存活的神經(jīng)細胞(稱為“半暗帶”),早期康復治療主要針對半暗帶,通過增加腦局部血流量,減少半暗帶區(qū)神經(jīng)細胞死亡[17]。同時,早期康復治療還可以大大減少肌肉萎縮、關節(jié)攣縮畸形和足下垂、內翻等腦卒中常見的繼發(fā)障礙,為肢體功能恢復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18]。
影響腦卒中下肢肌力恢復的相關因素較多,我們參考國內外的文獻資料,選擇了上述幾個因素作為分析變量。發(fā)現(xiàn)康復治療有利于下肢肌力恢復。
[1]林建強,孫曉敏,龔艷菲,等.減重步行訓練時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9):826-827.
[2]Kluding P,Gajewski B.Lower-extremity strength differences predict activity limitations in people with chronic stroke[J].Phys Ther,2009,89(1):73-81.
[3]Huitema RB,Hof AL,Mulder T,et al.Functional recovery of gait and joint kinematics after right hemispheric stroke[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4,85:1982-1988.
[4]Hidler JM,Carroll M,Federovich EH.Strength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paretic leg of individuals following acute stroke[J].IEEE Trans Neural Sy st Rehabil Eng,2007,15(4):526-534.
[5]Kim CM,Eng JJ.The relationship of low-extremity muscle torque to locomotor performance in people with stroke[J].Phys Ther,2003,83(1):49-57.
[6]謝遠見,甕長水,畢勝,等.腦卒中患者患側下肢肌力與步行速度和步行獨立性的關系[J].中國臨床康復,2003,7(10):1532-1533.
[7]甕長水,畢勝,田哲,等.腦卒中患者偏癱側下肢肌力與運動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及 ADL的關系[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4,10(11):694-696.
[8]Hsu AL,Tang PF,Jan MH.Analy sis of impairments influencing gait velocity and asymmetry of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mild to moderate stroke[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3,84:1185-1193.
[9]李鐵山,劉艷林,關蕾,等.早期穿戴彈力懸?guī)СC形器對腦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8,30(9):631-634.
[10]林航,徐格林,林敏.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合并無癥狀性腦梗死的腦血管評估[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07,20(2):167-170.
[11]張申寧,徐格林,樊新穎,等.缺血性腦卒中再發(fā)危險因素的分析[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08,21(9):962-965.
[12]蘇九紅,呂月梅,趙興全.腦血管病1528例患者發(fā)病年齡分析[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10(6):130-131.
[13]張仁良,張媛,陳光輝,等.腦卒中后郁抑患者的臨床觀察[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06,19(10):922-925.
[14]熊剛,譚世碧.腦梗死并發(fā)肺部感染109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4):906-907.
[15]蔣輝華,崔可,林琳,等.急性腦梗死后并發(fā)肺部感染的臨床研究[J].臨床醫(yī)學,2008,28(5):13-14.
[16]李運明,楊人懿,吳慶華,等.住院天數(shù)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西南國防醫(yī)藥,2006,16(3):316-318.
[17]謝財忠,陳光,楊芳,等.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缺血患者的經(jīng)顱超聲和腦電圖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4,19(6):426-429.
[18]謝財忠,劉新峰,唐軍凱.早期康復結合電刺激療法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3(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