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瑾
(浙江省桐廬縣第一人民醫(yī)院,浙江 桐廬 311500)
乳腺癌是目前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率在婦女惡性腫瘤中居首位。中醫(yī)歷代文獻對乳腺癌早有記載,被稱為“乳核”、“石癰”、“乳痞”、“石榴翻花發(fā)”等,現(xiàn)代比較統(tǒng)一的中醫(yī)名稱是“乳巖”。乳腺癌的治療一般分為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中藥可作為輔助治療的措施之一,適用于一些不適合手術和放、化療或手術后復發(fā)的患者。筆者對50例治療乳腺癌中藥處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從其藥性、藥量等方面總結用藥規(guī)律,為乳腺癌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資料來源于我院2006年至2007年的50例乳腺癌患者所用中藥處方。對患者基本情況及其處方中各藥物分類及應用頻次分別整理統(tǒng)計。
患者年齡均在20歲以上,其中80歲以上有2例,具體年齡分布見表1?,F(xiàn)代醫(yī)學認為,乳腺癌發(fā)生的高危因素包括乳腺癌家族史、月經初潮早、高齡初產、未經產、閉經晚、絕經后肥胖、高水平電離輻射、良性乳腺疾病等。從表1可見,乳腺癌的發(fā)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上升,30歲以前極少,30歲后呈階段性增長,直到老年仍有上升趨勢,61~70歲期間達到高峰。據詢問得知,50例患者中21%未到絕經期,79%已絕經。這表明,乳腺癌的發(fā)病率與女性的月經情況有關,月經初潮期甚少有此病,進入月經穩(wěn)定時期起緩慢增加,絕經后的發(fā)病率最高。
表1 50例患者年齡分布
50例中藥處方總共用藥為1208種,涉及36種不同中藥材,每張?zhí)幏狡骄盟?4種。對每張?zhí)幏剿幮浴⑺幜窟M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見表2及表3。
表2 50例中藥處方出現(xiàn)頻數(shù)較高的8類藥物
乳腺癌與其他惡性腫瘤一樣,具體的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但大量臨床研究表明,可能與內分泌、遺傳、病毒等因素有關。祖國醫(yī)學認為,乳頭屬肝,乳房屬胃,脾胃相聯(lián),乳腺癌發(fā)病原因與機體的氣血、痰、濕、情緒密切相關,“癌毒內生”是其發(fā)生的核心變化,“痰毒瘀結”是其發(fā)展的核心病機,“余毒未清”是其術后的主要病機,“余毒旁竄”是其術后復發(fā)轉移的關鍵病機,“散結解毒”是其術后抗復發(fā)轉移治療的重要治則[1]。治療原則為疏肝健脾、解郁活血、軟堅散結。眾多中醫(yī)專家將中藥的抗腫瘤作用分為4類:祛邪,指用中藥所產生的抗腫瘤作用達到消滅腫瘤、恢復健康的目的;祛邪扶正,指運用中醫(yī)中藥扶正解毒的原理治療癌腫;祛邪增效,指運用中藥活血化瘀機理增強和提高化療、放療的效果;扶正減毒,指運用中藥調補氣血、陰陽的作用,減少放療、化療的毒副作用,達到消瘤健身的目的。對50例乳腺癌患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中藥的最大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后三者。
通過大量臨床研究分析,中醫(yī)大體將乳腺癌的臨床表現(xiàn)分為肝氣郁結、沖任失調、毒熱蘊結、氣血虧虛4個證型[2]。中醫(yī)對其治療是辨證論治,通過配伍不同類的藥物達到各個證型的治療所需。從表2可知,50例中藥處方用藥以利水消腫藥、補虛藥、清熱藥、活血藥為主?,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利水消腫藥除有增強細胞免疫作用外,其中茯苓多糖體、茯苓素、豬苓多糖體及茵陳等均具有抗腫瘤作用;補虛藥調補氣、血、陰、陽,幾乎對影響機體的每個系統(tǒng)都有一定的藥理作用,大多能升高白細胞、增強細胞免疫等作用;清熱藥除有解熱作用外,還有抗毒、抗炎和增強免疫等作用;活血化瘀藥不僅有抗凝與促纖溶作用,還能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環(huán)、減少腫瘤轉移,使抗腫瘤藥物和機體的免疫活性細胞容易與腫瘤細胞接觸,從而提高療效,另外活血化瘀藥還有抗炎、抗感染、調節(jié)免疫等作用。這幾類藥的作用機制均與乳腺癌的致病因素有密切的關系。除表2中的8類主要藥物外,個別處方還用到了清熱化痰藥、止咳平喘藥、熄風止痙藥、養(yǎng)心安神藥等,這也是根據中醫(yī)理論辨證配伍,以達到“散結解毒”的重要目的,大多用于術后。
從表3可見,白術等為抗乳腺癌的常用藥。在此詳細介紹這10種中藥的藥性、藥效及其對乳腺癌的作用。
白術:性苦、甘,溫,入脾、胃經,有補脾、益胃、燥濕、和中、安胎之功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術有降低瘤細胞的增殖率,降低瘤組織的侵襲性,提高機體抗腫瘤反應能力及對瘤細胞的細胞毒作用[3]。另外,還有糾正T細胞亞群分布紊亂狀態(tài)的作用。
薏苡仁:性甘、淡,涼,歸脾、胃、肺經,有利水消腫、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的功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薏苡仁有調節(jié)血糖、鎮(zhèn)痛、抗炎、抗血栓形成、抗腫瘤的作用[4]。從薏苡仁中提取的薏苡仁油(康萊特注射液)可抑制細胞的增殖,也可誘導細胞凋亡,其誘導細胞凋亡的機制主要與促進Fas基因表達有關。
茯苓:性甘、淡,平,歸心、脾、腎經,有利水、消腫、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張秀明[5]總結茯苓具有利水消腫、抗腫瘤及對免疫系統(tǒng)和消化系統(tǒng)的藥理作用。
北沙參:性甘、苦、淡,涼,入肺、脾經,有養(yǎng)陰清肺、祛痰止咳功效,有免疫抑制、抗腫瘤、抗氧化等作用[6]。
柴胡:性苦、涼,入肝、膽經,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陽等功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柴胡有解熱鎮(zhèn)痛、抗炎、抗病原體、促進免疫等作用[7]。
浙貝:味大苦,性寒,入手太陰、少陽,足陽明、厥陰經,具有清熱化痰、散結解毒的功效,其主要藥理作用為鎮(zhèn)咳、祛痰、平喘、抗菌。
穿山甲:味咸,涼,入肝、胃經,具有通經下乳、祛瘀散結、消癰排膿等功效,具有升高白細胞等重要的藥理作用。
羊乳:性甘,溫,功能溫潤補虛。
郁金:性辛、苦,涼,入心、肺、肝經,功能行氣解郁、涼血破瘀,有抗菌、保肝、抗炎等藥理作用。
香茶菜:味苦,涼,具有健胃整腸、清熱解毒、健脾、活血等功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日本香茶菜中提出的延命草素有抗腫瘤作用。
從各味藥使用的藥量上看,“乳巖”毒邪內生,平均用藥量基本為正常用量的最大值,其中北沙參更是超過了正常用量最大值的66%,說明此病癥的頑固性。除以上主要藥物外,個別處方還用到了青蒿、芡實、腫節(jié)風木等,針對不同病情的患者,應根據其具體病癥,在治療主病的基礎上兼顧其他癥狀。
實際臨床應用中,中藥主要是在乳腺癌的綜合治療中起輔助治療作用,其主要作用在于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對乳腺癌放、化療患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可以增加放、化療的療效,減輕其毒副反應,順利完成各項治療計劃;2)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3)患者術后機體抵抗力下降,而中藥的扶正培本、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作用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減少腫瘤術后轉移和復發(fā)的機會。
乳腺癌的中醫(yī)治療原則以疏肝健脾、解郁活血、軟堅散結為主。研究各張中藥處方的臨床運用可知,中醫(yī)治療乳腺癌以利水消腫藥、補虛藥、清熱藥、活血藥為主,大量用藥體現(xiàn)在白術、薏苡仁等10種,并與其他藥物配伍而成,以達到“散節(jié)解毒”的功效,從而提高術后或不能進行手術患者的生活質量。
[1]劉 勝,花永強,孫 平.試論乳腺癌痰毒瘀結病機的理論基礎與臨床應用[J]. 中西醫(yī)結合學報,2007,5(2):122-125.
[2]盧雯平,林洪生.160例乳腺癌術后血行轉移患者中醫(yī)辨證分型的研究[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6,11(6):425-426,430.
[3]姚淑娟,劉伯陽.白術對化療荷瘤小鼠減毒增效作用的研究[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6,13(1):74-75.
[4]張啟華.薏苡仁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6,22(8):517-518.
[5]張秀明 . 茯苓藥理作用研究概況[J]. 中藥材,2001,24(6):446-449.
[6]耿增巖,喬 逸,楊曉青,等.北沙參的研究進展[J].現(xiàn)代中醫(yī)藥,2006,26(6):62-63.
[7]王艷麗,和水祥,羅金燕.柴胡皂苷抗腫瘤機制研究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學報,2006,4(1):98-100.